人文主义与人神思想:从中西家具看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
家具在中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用来坐、卧、储存物品的器具。并且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具文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家具和家具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的背后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
一、中西方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1、礼仪方面
中西方家具一个主要差异就表现在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上。中国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从《周礼》的制定开始,各种纷繁复杂的礼仪制度和礼教思想就开始融入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当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克己复礼”等有关于礼的论述,都是在强调礼仪的作用,春秋时期虽然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各封国的诸侯们还是严格遵守着礼仪,他们表面上遵从周王的号令,各国之间作战也会先下达战书,可见礼的作用虽然减弱了,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约束能力。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利用,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生叔孙通就劝谏刘邦要实行礼仪制度,来巩固皇家的威严。因为刘邦在当皇帝之前只是一个市井草民,他非常讨厌儒生,甚至在街上看到儒生就会摘下他们的帽子,肆意打骂。
在他当了皇帝以后,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也都是粗人,经常在宫殿里豪饮,喝醉了就拔出刀剑互相砍杀,刘邦隐隐觉得不妥,叔孙通的建议则迎合了他的心思。刘邦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看到众大臣都跪倒在地上三拜九叩,终于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威严,也感受到了礼仪制度的好处。
到了汉武帝时期,把儒家思想中的礼仪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从此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哪个民族进行统治,都会遵循或是借鉴儒家思想中的各种礼仪制度,巩固他们的统治。
礼仪制度作为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经常同政治和军事联系在一起,有时还被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因此变得更加庄严,遵守礼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对于各种行礼之器的使用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先王之制器也,齐其度量,同其文字,制其尊卑……”。
礼器作为一种艺术品,它的加工和形制都要符合礼制,要从中体现出它所代表的尊卑,因此中国的礼仪制度有时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其种种繁文缛节的规定打破了艺术品或艺术创作原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礼仪制度同样使家具也具有了某种明确尊卑、象征权威的意义。
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宋代著名的太师椅就代表了身份的象征,太师椅做工精致,用料丰富,椅子整体方方正正,呈现出一副庄严的气派,只有达官显贵和天子才能有资格使用。
而太师椅上各种繁缛的雕饰,则是为了体现主人的地位,明确家中的尊卑,告诉所有人都要遵守礼法。明清时代的龙椅更加金碧辉煌,雕刻着龙的形象,象征着真龙天子的权威,皇宫内的布置也是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以家具的陈设来体现皇家的威严。
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也严格遵守着“夫为妻纲”的礼教思想,对女子的要求颇多也极为严格,而男子则可以随便使唤女子,从中国几千年的床的造型上,就能看出这种尊卑思想。中国的床多为罗汉床、架子床等,这种床三面包围,一面有缺口,象征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在整理这样的床铺时也比较困难,需要不断的消耗体力去整理这种不规则的床上的被褥,对女子来说是一种歧视。
中国古代的家具一般都是非常能体现出纲常礼教思想的,对于家具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而且历朝历代基本如此,除了风气比较开放的唐代,这一时期的家具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显得礼制色彩比较弱,因此各种家具可以随心所欲的摆放,不必过于注重礼仪,因此还出现了一些曲线型的家具,做工精美、线条流畅、赏心悦目,比从前在礼仪制度下束缚着的家具进步了很多。
到了宋朝及其以后的朝代基本上又恢复了原型,礼仪制度越来越严格,对于家具的制造也有着极为苛刻的规定,甚至一旦家具的摆放或者建造超过了礼仪制度,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因为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在家具的建造方面甚至超过了皇室,乾隆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嘉庆皇帝就立刻将和珅下狱,列大罪二十一条,其中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罪名就是超过了礼仪制度修建府邸,而且使用的还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金丝楠木。
但是西方人就没有如此严格的礼仪制度约束,他们崇拜上帝和艺术,更多的追求对于个人生活的向往,西方的床是两边上下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的思想。
即使是他们非常信仰的上帝,为上帝修建的各种器物也没有按照所谓的礼仪要求来建造,而是仅仅体现出了上帝的威严,自己家中的家具更是追求舒适美观,摆放比较随意,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因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润,他们的家具更加具有艺术感并,从家具的建造和摆放中都能看到他们在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而不希望被各种礼仪制度所约束。
2、经济方面
艺术常常与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宗法思想严格制约着家具的发展,大多数家具以实用主义为主,并没有过多的追求艺术的美感。但是在唐宋明等朝代,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具的建造艺术也随之发展,从事家具制造的群体增加,到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一些制作工艺特别精湛的家具作坊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他们在制作家具时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家具上。
但是封建社会末期,皇权更加集中,小农经济更加发达,这种家族式的家具制造业也就被官府垄断了。而西方的商业社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更加注重家具制造中的艺术感,因此西方的家具工艺都是非常时尚的,他们甚至直接雇佣艺术家为自己的家具进行工艺设计,以求家具的艺术特性。
3、生活习俗
中国人讲究严格的丧葬礼仪,他们认为一个人生前所享用的器物,在死后也要被带到阴间继续享用,从夏商周到隋朝,厚葬之风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流行,达官显贵们为了炫耀自己的钱财和器物,更是在生前就为自己修建好了陵墓,把各种金银珠宝和家具都放进去,让自己死后在阴间也要富贵。
因为厚葬的风俗盛行,人们都想把最好的家具拿到地下去陪葬,所以家具的制作也就越来越多,用料越来越奢侈。西方人追求现实生活的满足,他们生前观赏到了各种各样造型精美的家具,认为死后把这些东西带走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西方的家具很少能够有长久流传下来的,而中国的家具则经常被出土,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家具的重要载体。
二、中西家具文化的交流及哲学思想
1、中西方家具文化的互相交流
西方家具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时期大概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出土的很多壁画中都有印度家具文化的色彩,比如北周时期壁画中菩萨所坐的细腰藤凳,其中的“藤”就是印度人制造家具中常用的材料,还有敦煌壁画中的西魏壁画中的扶手椅,其制作形制都是印度佛教徒打坐时所做的器具,这是中西方家具文化最早的交流。
五代十国之后的家具更是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各种思想,受佛教中的家具影响颇深。到了清代,因为受到西方家具制造工艺的冲击,中国的家具从制作形制到制作工艺都向着西方的家具靠拢,改变了传统的带有尊卑等级的封建式家具制造,使家具变得更加简约,体现了自由开放的思想。
中国的家具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家具文化,比如法国十八世纪的洛可可家具风的某些风格,如漆饰、铜饰等一些古典的装饰条纹,都受到了中国家具文化的影响。英国十八世纪齐宾代尔式家具风格,受到了清朝家具文化的影响,用红木来制作整套家具,装饰风格也带有中国家具文化中的古典。
2、人与自然思想的差异
西方人经常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对立的,他们有时候会把神作为一切的主宰,以神为唯一的信仰,在艺术作品中,神就会凌驾于艺术之上。有时主张以人为本,把艺术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在西方的家具中,很多作品都是人凌驾于神之上。
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后,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肯定,西方的家具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强调以人为本,室内的家具摆放更是处处体现着舒适感 ,体现出了尊重独立个体的、人人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在西方家具的刻画中,人是凌驾于自然和神之上的,他们认为天和人是始终对立的,人类可以征服自然并改造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中国人则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家具制造普遍都使用木材,不像西方一样使用遍地可见的石材,中国人认为木集天地之灵气,是有生命的,而石头则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建造阳宅及其家具一定要用具有天地之灵的木材,只有建造阴宅才能使用石材,因为石头冰冷,没有任何灵气。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天人合一”就是一种永恒,既然木材是上天给人类的恩赐,那么人类就要利用,并且把它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
3、人、神思想的差异
中国的人学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人的祖先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在“人”的观念中创造了“鬼神”,所以中国人更加崇拜自己的祖先,他们认为祖先就是鬼神的化身,而不是十分崇拜自然神。中国人比较重视人的本身,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有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教思想,因此中国人的艺术中存在着人本思想。
西方人在长期的神学文化中,思想逐渐被基督教管束得比较麻木,所以在文字复兴运动中他们突破了神学,转而向“人”发展,把人看做万物的尺度,西方的“人”与“神”本来就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对立,所以在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成就了西方家具文化简约舒适的特点。
结语
中西方家具各具文化特色,也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总体来说,西方的家具文化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是“艺术凌驾于自然之上”,他们始终相信人能征服和改造自然,对人的价值充分肯定。
中国家具文化中的艺术思想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家具中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家具比较注重人伦,受“人学”的思想影响比较深;西方家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最终也比较侧重于向“人”的方面发展。中西方的家具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更加值得当代家具借鉴,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使中西方的家具文化更好地融合,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家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