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对50味药的用法

仲景对50味药的用法,临床笔记分析透彻,值得收藏!(上)[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马到成功]

桂枝
 一、应用:
1 .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 .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 .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 .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 .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 .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 .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 .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 .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 .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 .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 .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 .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
1 .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 .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 .小建中汤是保肝方。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甘草
一、应用:
1 .用于瘦人。《神农本草经》载甘草能“长肌肉”。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2 .咽痛,多用甘草。
3 .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咳嗽也是黏膜病。
总之,甘草证以体形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挛急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外科感染)为特点。
 
二、经验:
1 .甘草6g,桔梗3g。为利咽方。
治疗急性咽炎,笔者常加山栀10g,连翘20g。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 .甘草6g,桂枝12g。为定悸方。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 .甘草12g,干姜6g。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大枣
 
一、应用:
1 .张种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与生姜、甘草分别同用。
2 .临床所见,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故使用大枣、甘草为主的方药,要注意辨清舌脉。
3 .大枣味甘,含糖量很大,作为能量补充,张仲景对体质瘦弱的虚劳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
 
二、使用注意:
1 .大枣一般不与麻黄配伍。
2 .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3 .治疗关节痛的麻黄方也很少配伍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黄发汗功效的发挥。
 
麻黄
 
一、应用:
1 .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 .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 .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 .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 .麻黄体质-P38
6 .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7 .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
1 .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
2 .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
一、应用
1 .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 .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证。
3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所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
4 .“附子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5 .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 .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则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 .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剂,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个人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
仲景用附子有2个剂量阶段:止痛炮用3-5枚;回阳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
有毒,须久煎。
附子中毒,古时侯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干姜
一、应用
1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 .“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干姜舌”。
3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统,脉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统,舌苔白腻。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胀满,二者有内外之别。
4 .干姜6g,甘草12g。为甘草干姜汤,本方为温中的祖方。
5 .著者经验方: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主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6 .与生姜的区别:生姜偏于止呕;干姜偏于止泻,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细辛
一、应用
1 .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2 .细辛主治“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3 .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4 .“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
5 .细辛主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当归,其舌必淡红;治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6 .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但细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 .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二、用量
仲景用细辛,入汤剂宜量大,2-3两。
 
吴茱萸
 
一、应用:
1 .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
2 .吴茱萸量越大,大枣用量就越大。
 
柴胡
一、应用
1 .小柴胡汤中加减唯柴胡、甘草不可减,故可视为小柴胡汤的核心。
2 .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栗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冲锋枪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3 .笔者将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等部位称之为“柴胡带”。
4 .“柴胡体质”
5 .笔者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显效。
6 .四逆散是止痛升压剂。
7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精神疲劳恢复剂。
8 .笔者经验,使用逍遥散,除有腹痛等症状外,还要看舌,舌体要胖,边有齿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肿,尤其是晨起脸肿。
 
二、用量
柴胡用于发热,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
 
一、应用
1 .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2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3 .不渴:指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
4 .“半夏体质”
 
黄芪
 
一、应用:
1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2 .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3 .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4 .黄芪主治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5 .“黄芪体质”、“黄芪肚”-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6 .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治肿,但麻黄为无汗而肿,黄芪为有汗而肿。
7 .《伤寒论》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
8 .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黄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
9 .大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
二、用量:
现代用量:治疗浮肿,大量60-120g;治疗半身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白术
 
一、应用
1 .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 .白术、黄芪均能利水。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 .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 .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
 
一、应用:
1 .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 .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 .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 .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 .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
 
一、应用:
1 .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 .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
 
一、应用
1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 .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待续 http://t.cn/A6GUw7Qh 
(0)

相关推荐

  • 常见病经方用方经验提示@黄煌经方

    一.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抑郁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补中益气汤.半夏厚朴汤.桃核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泻心汤.栀子厚朴汤. 焦虑症:温胆汤.半夏厚朴汤 ...

  • 2桂枝

    ​2.桂枝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名医别录>:[牡桂]无毒.主治心痛.胁风. ...

  • 咽喉有东西堵,是“梅核气”,1700年前就有这病,仲景只用5味药

    咽喉有东西堵,是“梅核气”,1700年前就有这病,仲景只用5味药

  • 仲景留下两味药治人间索命痰,心头痰湿不见了

           我常常想,我们中国人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中医临床经验.这些经验,积累起来,变成浩瀚的海洋,托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舟.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办 ...

  • 【经方临症秘诀】仲景50味药,临床笔记!

    桂枝 一.应用: 1 .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 .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 ...

  • 仲景50味药证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 ...

  • 仲景50味药,临床笔记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桂枝 一.应用: 1 .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 .治 ...

  • 总结仲景的50个基础方

    导读: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学好用活经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实与扩展经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 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 ...

  • 行医40年老中医,总结仲景的50个基础方,及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

    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 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 ...

  • 学习总结仲景的50个基础方

    (2020-05-30 16:37:21)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仲景基础方作者: 超弦_98515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 ...

  • 从50味药去悟伤寒

    从50味药去悟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