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十一年(4)忠奸权臣

01

公元前701年,庚辰,周桓王十九年,鲁桓公十一年。
中原小霸王郑庄公的死,就像一场8级地震,把以前藏着的、掖着的、盖着的、躲着的各路人马纷纷震了出来。
我一直想不通在列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深谙人性的郑庄公,为什么不提前给太子忽营造一个顺利的继位环境,而是留下一个危机四伏的隐患,不,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因为太子忽还有三个兄弟。
或许,郑庄公认为太子忽有能臣祭仲的辅佐,祭仲善谋,太子忽知兵,两人一文一武联手,应该对内能压制几位公子的野心,对外能把郑国推上更高峰。退一万步讲,不能发展,守成也是可以的。
但他忽略了善谋之人,有善于谋己和善于谋人的分别,一文一武的联手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行。观察下臣的能力和性格,知人善任,这本来是郑庄公的长项,但偏偏在这继位和辅政大臣的选择上,出了纰漏。
祭仲与太子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
那是五年前齐僖公第二次向太子忽请婚的时候,太子忽欲拒绝,祭仲对太子忽说:“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祭仲的意见是:
  • 你看你个熊孩子不懂事,你爹郑庄公身边姬妾太多,而且他又跟段正淳一样,爱情分不清主次,这种情况按照电视剧的发展规律,将来是要发生严重宫斗的。

  • 而你呢,你母亲和你父亲结婚,迎亲使是我祭仲。我对你外公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你外公只是那遥远的西南方一个小小的邓国的国君,一旦有事,等邓国军队开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 而你的几个兄弟,他们的外公家背景都很强大。特别是公子突,他母亲是宋国雍氏家族的人,宋国距离郑国很近,雍氏家族又比邓国有实力,是你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 你现在如果同意齐国的婚事,有齐国这个大国撑腰,你将来即位后就能压制其他几个兄弟,能一展抱负。否则,你这几个兄弟都不是省油灯,将来恐怕个个都要争着做国君,那你就危险了。

祭仲这番话可谓是条理分明,句句戳中要害,把郑国现在四子争位的形势,以及未来几年的形势分析的透透彻彻,只要不是自大狂或者缺心眼,应该都能听得进去。
但是太子忽没听进去,“弗从”。
太子忽是缺心眼吗?肯定不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不可能缺心眼。
那么太子忽是自大狂吗?可能有一点,但这个“自大狂”是要打引号的。
从太子忽第一次以“齐大非偶”为理由拒绝齐僖公请婚,迎娶陈国公女先洞房后祭拜祖先等事情看,太子忽的行为是比较随性的。再加上生平没有打过败仗,故而自骄自矜的心理肯定有。
再加上太子忽的母亲是邓国人,邓国当时又是小国,太子忽从小在背景强大的兄弟之间长大,后来又被郑庄公送到周天子那里做人质,这种被兄弟压制,被父亲遗弃的经历,恐怕又造成了太子忽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自卑。
往往越自卑的人,如果又有能力,其外在表现则越是冷漠高傲,待人接物时则表现为极度的自尊,遇到事情又特别想证明自己,同时又藐视权威。
在这种“自卑-自尊-自负-自矜”心理的催化下,祭仲看似语重心长的劝告可能引起的是反作用,催生或者催化了太子忽不顾一切要证明自己在没有齐国的支持下,一样可以顺利继位的想法。
而祭仲看到郑国未来的继承人如此感情用事,且自己已经很明确的说了其他几位公子的坏话,宫廷里没有秘密,为了防止将来被其他几位公子所害,祭仲要为自己打算了。
从此,祭仲和太子忽就渐行渐远,而这一切,郑庄公并不知情。
  • 郑庄公以为祭仲还是那个当年劝他早点对共叔段下手的一心为国的谋士,

  • 以为祭仲还是那个在繻葛之战中与他并肩杀敌的战友,

  • 以为祭仲还是那个夜里替他去慰问带恐吓周天子的忠心的使者。

所以,郑庄公心中的祭仲是文武双全的谋断之士,是一心为了郑国的忠勇之士,是未来郑国国君的栋梁之臣;
但在太子忽的眼中,祭仲是父亲派来监管他的人,是看不起他太子忽的人,是不支持他太子忽也就是未来的郑国国君一切决策的人,是将来治国的障碍;
在其他三位公子眼中,祭仲挡在太子忽前面的盾牌,是能够洞彻他们觊觎君位的小心思的可怕的存在,是将来夺位的拦路虎。
这些矛盾,祭仲都知道,如果太子忽对祭仲是支持的,那么祭仲不需要想太多,就像之前辅佐郑庄公一样辅佐太子忽就可以了,然后一一化解掉其他三位公子的威胁。
但太子忽对祭仲并不支持,既然谋人不成,祭仲必然会转而谋己。
所以有人说,郑庄公死后,祭仲突然由一个忠臣转为了出卖太子忽的奸臣,太过出乎意料。但我认为,并不意外,从5年前太子忽不听祭仲的劝告,拒绝了齐僖公的请婚,祭仲必然已经与太子忽离心离德,开始为自己找一个更好的退路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郑庄公死后,祭仲要去“留”这个地方巡视,而巡视的时候,正好就被宋国给抓了。
02

这个“留”地是怎么回事呢?
《公羊传》说:
从前,也就是周平王东迁以后,郑国国都曾经在“留”这个地方几年。到郑武公时,郑武公对郐国国君有好处,与郐公的夫人私通,后来趁机灭了郐国,并把郑国国都迁到郐,然后又灭掉东虢国,扩张成了现在的郑国,然后把“留”这个地方作为下都。
郑庄公死后安葬完毕,祭仲准备到“留”这个下都去视察,路过宋国,宋国雍氏家族就在半道上设伏,拘囚了祭仲。
宋国雍氏家族对祭仲说:“你一定要替我们把太子忽逐出郑国,改立公子突为国君。”因为公子突是雍氏家族的外孙。
而祭仲权衡了利弊后,决定驱逐太子忽,改为支持公子突继承郑国君位。
《公羊传》赞扬祭仲说:“古代有权变的人,就是像祭仲这样的。“权变”是什么意思?权变就是与常规相对的,有很大益处的行为。权变的施行就是置人于死地的事不能做。施行权变是有原则的:通过自贬来施行权变,不损害别人来施行权变。杀害别人而使自己活着,灭亡别人的国家而使自己的国家保存,这是君子不会做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
1、祭仲在繻葛之战中是独领一军的统帅,他去郑国的下都巡视,会那么轻易的就让宋国雍氏家族给抓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2、为什么驱逐太子忽,改立公子突就是权变,就是对郑国有利呢?太子忽是郑庄公明文指定的法定继承人,变更法定继承人只会让国家产生内乱,怎么可能对国家有利呢?
所以《公羊传》为祭仲洗地的语言是很苍白的,祭仲这次“被埋伏”,大概率是跟宋国人商量好的,演的一出戏。
我们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
祭仲向东,宋国向西,祭仲带领的身经百战的卫队打不过宋国雍氏家族的私兵,然后祭仲连逃都逃不了,被一群私人武装俘虏,签订城下之盟,转而支持公子突争夺郑国国君之位。
这不是开玩笑嘛。所以,“被俘虏”、“被逼”只是祭仲为自己支持公子突的理由找一个遮羞布而已,雍氏家族配合祭仲演了一出戏。
祭仲从驱逐太子忽开始,就开始彻彻底底的为自己打算了,为自己的权位打算,为自己的性命打算。但祭仲愿意主动这么做吗?恐怕不一定。
祭仲和太子忽的关系并不好,太子忽即位后必然是要削弱祭仲的权力的,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祭仲要赶走太子忽,换一个听话的公子上台。
因为祭仲是郑庄公钦定的辅佐大臣,故而是其他三位公子是眼中钉肉中刺,他要想保住性命,必然要先保住手中的权力,否则一个狱卒就可以要了他的命。
我们经常说,人一旦做了官就成了官迷,整天想拥有更大的权力。有些人是天生有官瘾,但更多的人是没有选择。要做好官就要做事,做事就不免得罪人,如果手中没有一定的权力作为护身符,恐怕根本都活不过片头曲。
所以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不是不想退隐山林,而是一旦交卸了兵权,没人保护,以前得罪的那些人不得把我曹阿瞒弄死啊,我为了活命,不得不抓着印把子不放手。
所以权力就像一个圆形的笼子,一旦你钻进这个笼子,就会像小白鼠一样,不跑死不罢休。
祭仲现在开了个这个头,那么他就钻进了那个权力的囚笼,开始像小白鼠一样飞奔。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在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中一共拥立了六次国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郑国在他维护个人权力的过程中,内乱频仍,分崩离析,错失了称霸的机会,从此一蹶不振,从这个角度来说,祭仲并不能像《公羊传》里说的那样,是“君子”,而是名副其实的祸国之臣。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