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氏姐妹与我

丰陈宝先生留影

苦茶庵主《〈十堂笔谈〉小引》云:

“陶渊明所作杂诗之六有句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这种经验大抵各人都曾有过,只是没有人写出来,而且说的这么亲切。其实这也本来是当然的,年岁有距离,意见也自然不能没有若干的间隔。”这几句道尽了恍知昨日的光阴飞逝与自己不知觉的也已到了咶咶而谈让后生掩耳的长者的境地了。只是说及老少双方的间隔,即听了长者的教训,至今想起来我似乎没有如陶公所叹掩耳不喜,却总能洗耳恭听,觉得他们说的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自然共鸣谈不上,可那种新鲜感尤其是隐隐的一种约束力,未曾完全忘记。因为现在回忆二十七年前的一件往事,我并没有当下因年岁阅历的关系,对当初长辈的教诲就生掩耳之烦。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往昔呢?我曾写过一篇《缘缘堂的火花》,中有云:

“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的宅院号。1927年秋,他请云游到上海的弘一法师为其住所取名,法师就让他写上自己所喜欢、并可互相搭配的文字,揉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造像前的供桌上,然后抓阄。丰子恺先生随意了两个,展开一个,均为'缘’字,于是五年后浙江桐乡石门湾的居所落成,便以此定名。我想,丰先生的不少的传世名文和漫画,或出于缘缘堂或源自缘缘堂的吧。

“援笔为文和创作漫画,伴随着命途多舛的丰子恺先生,而似乎他的关涉儿童趣味的漫画作品,最能触及读者心灵最软的那根琴弦。《子恺漫画选》自序云:'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整地看到。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短短几句,涉及着一个很大的范畴,我暂且撇开不谈的原因,一则非功力所及,二则只想紧扣主题,说说我与丰先生一幅漫画的模特儿结识并交往的前前后后。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手帕之一

“这幅漫画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构图简浩,造型准确,人物形态生动,传递着儿童心思的缜密,以及举止表露出的慈爱,——凳子也有脚却为何少了鞋子,它多可怜呵,赶紧找来硕大的鞋子给一一穿上。事隔七十余年,漫画的主人公丰陈宝在《爸爸的画》一书中温情的回忆道:有一天,早上朦朦胧胧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那么,我又是怎样和'阿宝’建立起忘年的友谊呢?1994年9月下旬,丰陈宝、丰一吟姐妹俩应陈芝灵先生之邀来兰做客,我非常幸运的与她们有过几天接触,亲炙了名人至纯至美的家风,尤其是丰陈宝老师回上海后给我寄的几套火花式样的《子恺风景画集》和写的一封信,二十年间偶而翻检起来,总会在心里泛起微波的,'小张:这次我们来兰州,经常能见到你,很高兴!离开时又蒙你代为提重物,直送到民航班车上!我们一路顺利,到家正好吃晚饭。午后休息时,翻翻笔记本,看到两句古人的话,抄录在下,与你共勉:罔谈彼短,靡持己长(见千家诗)。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渊明句) 。祝好!丰陈宝。1994年10月7日。’从落款到寄出(信封上标注的是1994年12月13日),时间跨度长达两个多月,估计是她老人家把信写好以后忘寄了吧。

丰陈宝先生写给我的信笺

“李清照有两句词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词是很能表达我此时惆怅的心怀的,因为丰陈宝老师虽以91岁的高龄已于2010年归了道山,但对自己而言如身边的古书又少去一部,岂不悲哉。2013年3月5日”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手帕之二

关于和丰陈宝的小妹丰一吟往来的随笔《诗的记忆》,则是由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引起的,现在可以照抄在这里:

丰一吟先生赠我留念的照片

“阴历的新年刚去不远,一张合影照片背面的题诗,引起了我对时间倏忽流过去的感伤,这种情绪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浓罢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发栋勉之。丰一吟于甘肃兰州。1994年9月28日。’老实说,近二十年来我并没有按照老例将它作为座右铭,只是觉得能与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有机缘站在一起,荣幸之至矣,所以珍惜此幅合影的程度,应该远在照片背面诗的转述意蕴上的。

“我与丰一吟老师相识,很自然的要说到已故的陈芝灵先生(我俩交往由其子陈浩引见)。他是临洮人,有着良好的国学家传,民国时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人负责的甘宁青邮区管理局,对所承担的工作倾尽心血,'邮政活字典’就是同事们对他敬畏的赞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遭受侮辱,肉体、灵魂累积下的双重颤栗,直到他退休多年与我谈及,频频摇头并伴随着深深的叹息。芝灵先生喜欢阅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漫画,1958年购买的一本《缘缘堂随笔》由于反复翻看装订线都断了,主要是欣赏他的文笔,敬佩他不催眉折腰宅心仁厚的为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芝灵先生加入丰子恺研究会,通过书信往来结识了丰一吟。1994年9月27日,同事陈浩打电话说,丰子恺先生的大女儿丰陈宝、小女儿丰一吟应邀要来兰州做客,叫我第二天下午到中山桥他父亲家同她们见面。此前我是知道她们来兰州的消息的,还冒昧地委托陈芝灵先生转达了请丰一吟老师赐墨宝的愿望,但实实没有太放在心上,因为空口白牙的索取,肯定会被一笑了之的,以至于当我看到丰一吟老师从行李箱里拿出已写好的条幅,让我确定对联中哪一个字的写法(她多写了一条,以便调换)妥帖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都不知如何去应对。多亏芝灵先生从旁解围,才使我慌乱的心绪渐趋平静。随后的合影,则是在众人争先恐后的氛围里进行的,而丰氏姐妹的个性特征也显现了出来,——丰陈宝老师语速缓慢,沉稳内敛,丰一吟老师音调清亮,率真爽利,两人给予我的感染力,有一种缓释渗透的分量。接下来的情景,在丰一吟老师回上海后写的一首近似白居易体的《兰州行》的叙事诗中,有简洁的描述,诗曰:老陈扭秧歌,小千把舞跳。姿态真美妙,连忙来拍照。小莉金嗓子,歌声入云霄。齐声唱'拷红’,众人兴致高。一吟与发栋。一同唱京调。陈浩来帮腔,大家凑热闹。行乐须及时,人生难再少。盛会终当散。余情犹缭绕。

“本来旧事说起来简直如烟,也不免近于烦琐,但去者恐怕日以疏,只好趁手脑灵动的时候,做些来者日以亲的工作,大家倘若看了,或者可以且作闲聊之一助吧。2013年3月1日”

以上两篇旧作,鄙人于近些天重新阅读绾联的过程里颇有点感动,这正是丰子恺先生家庭教养的真的价值之所在,因为就是他的个性与修为之所在。从丰氏姐妹的身上自然能发见其父沉静又干脆的影子的重叠,而以此为基本她们洇润出的女性特有的人情美实在是对丰子恺生命意义的补充,所以更耐人研究,将来若能在人生中多多找到这润泽心的流露且加以誉扬,那便是我最大的快乐了。辛丑八月二十日,张发栋于兰州我闻精舍。

[附记]

丰氏姐妹均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丰陈宝先生,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丰一吟先生,上海翻译家协会成员,现年九十二岁。姐妹俩的主要学术成果:1990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丰陈宝、丰元草、丰一吟合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1992年出版丰陈宝、丰一吟合编文学卷。1998年10月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丰一吟的《潇洒风神一一我的父亲丰子恺》一书。1992年2月由京华出版社出版丰陈宝(丰子恺长女)、丰一吟合编《丰子恺漫画全集》。1999至2001年华师大出版社又出版丰陈宝、丰一吟合撰父亲400幅漫画说明文《爸爸的画》。

另外,记得是她们来兰的第三天安排去刘家峡及炳灵寺石窟旅游,共有两辆车前往。途中休息后,丰一吟先生非要放弃舒适的越野车不坐而与我坐在我弟开的黄面的(出租车)上。原来她此举乃是感谢我与弟与弟媳随行时付出的辛苦,也让我才晓得世上还有这样的好阳光。辛丑八月二十一日,张发栋于兰州我闻精舍。

我与丰一吟先生合影

丰一吟先生在合影背面录古诗以勉

丰一吟先生给我来信时所用信封

丰一吟先生写给我的信笺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卡片(我当书签用)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火花之一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火花之二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火花之三

丰氏姐妹送我留念的火花之四

丰氏姐妹在陈芝灵先生家(左一丰陈宝先生,左三丰一吟先生,站立着陈芝灵先生与夫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