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弥陀巷寻找朱自清的童年故居
弥陀巷,连接彩衣街与盐阜路的一条小巷,因旧时巷北有弥陀庵而得名。
从彩衣巷去弥陀巷,意志一定要坚强,因为彩衣街是扬城最负盛名的美食街。林立的美食摊点,轻易就能诱惑你的目光与嗅觉,拽住你的双腿,让你迷失方向。好在我的味蕾已不再年轻,视力也在下降,可以坦然穿越其间,却依旧要细心留意,才能找到那个极易被忽略的巷口。
弥陀巷和老城众多的街巷一样,安静而祥和。走进弥陀巷,置身青砖细瓦之间,会一种时光倒流的幻觉。
大约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
安乐巷里的朱自清故居,并不是朱自清在扬州的唯一住地。朱自清不是土生土长扬州人,朱家在扬州没有祖产,一直都是租赁别人房子居住,曾先后在天宁门街、弥陀巷、皮市街、关东街里的仁丰里(今已不存)和安乐巷等地住过。
1901年,朱自清父亲朱小坡由海州(今江苏东海县)来扬州邵伯任职,家人亦随其迁至邵伯。两年后,朱小坡将家搬进了扬州城。那时,朱自清刚六岁。最初,朱家住在弥陀巷西边的天宁门街。据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回忆,那是一座大宅子:“大门很宽广,门楼里有八扇屏门。”在这所大宅门里,朱自清和弟妹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1909年,因房主变卖房产,朱家便就近搬到弥陀巷:“巷口有一口水井,大门对面有堵照壁。大门向北,门槛很高,入大门通过门楼,进屏门有一方小天井,向西进入二门,便是一个三合院。”
在弥陀巷里,朱自清迎来他不同寻常的少年时代。十岁那年,家人已经给他说好了媳妇。朱自清在《择偶记》一文中说:“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那时对于媳妇这件事简直茫然,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苏北部一个小县份的乡下住着……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儿之类。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我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
不过,这个苏北乡下的未婚妻,在朱自清十二岁时夭折了。未婚妻的去世,对朱自清并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对朱自清有影响的,应该是祖父之死。
住进弥陀巷的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有“徐老虎”之称的军阀徐宝山,出任扬州军政府司令。徐宝山上任后,便将扬州城内的富户列出清单,然后逐一进行敲诈。朱自清祖父曾在海州为官多年,颇有些积蓄,自然也在徐宝山名单看上。为买静求安,朱自清祖父拿出大半家财,为徐宝山“协军饷”。不久,祖父便因此事郁郁而终。
父亲朱小坡偏重国学,他将朱自清送进了私塾学堂,跟从戴子秋先生读经籍、古文和诗词。朱自清曾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做通了的。”
1912年,十四岁的少年朱自清考进扬州两淮中学堂(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扬州中学前身)。这一年,也是朱自清住在弥陀巷的最后一年。第二年,朱家便从弥陀巷搬去皮市街。
我很想找到朱自清童年时代的居所。然而,今日的弥陀巷,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模样。小巷西侧有几处老宅子,它们都挂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如旌德会馆、吴氏老宅等等,但与朱国华的描述相去甚远。小巷东侧的彩衣街社区街道办,也是一座老宅,甚至还有一个不大的照壁。我满怀希望地走进街道办,向里边的工作人员打听弥陀巷的历史,可惜她们太年轻,甚至都不知道朱自清童年曾在这里住过。
有个女孩,发觉了我的失落,说她认识一位住在北柳巷的老先生,知道许多扬州小巷的掌故,或许他知道朱自清童年故居的情况。
非常遗憾,电话打过去许久,都没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