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 | 丁向红:中考满分作文素材的应变之道

丁向红

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教龄20余年。曾主持校文学社工作,现主持开展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发表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2014年、2015年给省级作文杂志《创新作文》《作文与考试》编写过高考作文专题;曾利用初一教材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与训练,并在多个语文QQ群讲座多次,获得广泛好评。


写作要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思考是我们必须常作的功课。

概括是获取作文素材的主要途径。不管读哪种文体,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基本要求。如果写读后感或评论,这更是不可少的环节。而写作又是根据各种需要扩写、改写。无论怎样加工,都要认清信息呈现方式,无非是词语、句子、语段、文章、书籍这几级。长短、繁简的差异是由作者因不同受众需要而作的处理,当然不排除作者认识程度的因素。下面按照信息特征谈谈素材加工之道。

如:悬梁刺股,是个成语。

仅一个词语,字数虽少,但言简意丰,这适合懂得这个词语含义的读者。

如果扩成一句话,注意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同时表现句式的整齐音韵之美的话,可加工成如下形式:

对联:战国苏秦锥刺股,乃为六相;东汉孙敬头悬梁,终成大儒。

或三言:头悬梁,锥刺股。

四言:孙敬悬梁,苏秦刺股。

当然,可写成反问句式,强调苦学重要:孙敬不悬梁,怎能通晓古今?苏秦不刺骨,怎会身挂六印?

可以,写成排比句,形成气势: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程门立雪,古代勤奋学习的例子可谓多矣。

如果要详细介绍,形象生动,可以渲染、想象,添枝加叶。讲故事如下:

一位河北人的事,他叫孙敬。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当然,讲故事不可随意添油加醋,得有历史根据。孙敬的典故出处如下: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太平御览》卷六

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翻译也是阅读加工的手段

孙敬字文宝,喜好学习,早晚不停。等到瞌睡疲倦,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悬挂在屋梁上。后来成为当代的大儒。

孙敬喜好学习,有时瞌睡,就拴住头发到屋梁来督促自己。

请比较一下,原文是不是相当典雅?我们可以缩写原典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改写)

而面对初高中学生,最好叙述议论相结合,自觉培养思辨分析能力。如:

头悬梁,锥刺股,不惜用自虐的方式来驱除瞌睡,在极度疲惫困乏的情况下惊醒自己、督促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卓越成就为我们向往,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也为我们后人动容,但我们不能只临渊羡鱼,而不思结网啊!

我们主张大家勤学,但还要善学,乐学。孙敬好学,宋濂嗜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因为热爱,所以不以之为苦,因为喜欢,所以勤奋不懈。而他们后来成为一代大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名利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外在动力,一旦名利实现,动力将会消失,就如我们在校学习,一朝考上大学,继续奋斗;如果没考上,是不是就停止不前?如果我们真正热爱学习,岂是校门能拦的住的?

加工阅读素材,方式可以变化,根据需要作多种变化。只要你喜欢你想到,怎么变都行!而且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变化中训练了你的思维和语言,那则材料你将运用自如,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

END

一堂作文课+

小程序

海量优质作文之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