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假扮韩军,顺利突破美军把守的大桥,还和美军长官握了手

将帅谋略,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

前言

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之中,华夏大地上发生的诸多战役中都是以谋略为主,并且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诸多的军事家以及谋略家,他们最后将自己一生的经验著作成了书籍,至今还影响着后世,也表明着适当学会使用谋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谋略即便到了现代化的战斗之中也依然适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志愿军当时就是使用诸多的谋略,把当时的联合国军耍的团团转,并且当时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面对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当时我们志愿军并未选择与其正面抗战,而是选择借助夜色或者游击战来重挫联合国军,正是这些谋略在极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我军装备不足的劣势,并且在这场战斗中曾经发生过许多经典的战役。

1950年的9月,麦克阿阿瑟在仁川登陆以后使得朝鲜人民军面临着前后夹击的的困境,当时联合国军一路高歌猛进直逼鸭绿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当时数以万计的志愿军越过中朝边境奔向朝鲜战场,当时数十万的志愿军使用了诸多手段悄悄抵达了朝鲜境内,使得当时拥有着空军优势的美军对于数万名志愿军已进入朝鲜的情报一无所知,并且当时为了继续让敌人放松警惕,我军还用了一个奇招。当时刚刚将平壤攻陷的白善烨,在享受胜利的同时又在继续前进着,并且在前进的途中还抓获了4名俘虏,当时白善烨从他们的说话的口音中发现这是中国人。

后来通过一番审问之后,从这四名的中国士兵的口中得知,他们是被强制当做志愿军并且没有任何的军衔,属于一支临时的队伍,当时也就只有9000多人,并且这些中国士兵还同时表示当时的总指挥是林彪,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士兵所透露出来的情报没有一条是真实有效的,首先就是兵力的问题,当时我国总共入朝鲜的部队已经达到了4个军的规模,也就是10万人左右,而当时的总指挥并非是林彪而是彭德怀。

就这样以4个中国士兵作为诱饵,成功的将以美国所领导的联合国军的情报误导,甚至这种误导一直持续到了第1次战役结束以后,当时的美国将领麦克阿瑟一直认,当时中国也仅仅只是派出了有林彪所指挥的一小支没有编制的部队,在这样的状况下,当时诸多立功心切的韩国士兵在这种误导之下纷纷落入了我军布置好的圈套之内,就这样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战役正式打响,最后以联合国军惨败且退出鸭绿江而结束。在战略层次上,我们的指挥官充分发挥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以及谋略,将美国所领导的联合国军耍的团团转。

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当时在云山与联合国军展开了首次交锋,只是当时在美军有着王牌之称的骑兵一师,在这次战役中遭遇到了打击,这种打击正如《却扫编》所描述的一般:"而邓枢密洵武真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并且最终被迫向南逃去,当时负责追击逃跑的美军是39军的先头部队4连,在最后的关卡,有一座公路大桥阻挡了他们的追击,在这座大桥的另一边是已经将堡垒建好的美军一个连的兵力,当时如果强攻的话,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最终还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因此当时我军4连的连长便想出来了一个让美军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办法。

当时队伍的连长将队伍整装待发了一番以后,便直接大摇大摆的走向这座桥 ,当时负责警戒这座桥的美军,只看到他们如此光明正大的走过来,误认为他们是韩国的军队,于是没有盘查就将这支队伍给放行了,当时美军也没有想到,当时的志愿军竟然可以如此训练有素,在过桥的时候没有露出一丝的破绽,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我军战士的训练是多么的沉稳,甚至在过桥前我军连长还和美军的军官握了一次手,就这样美军辛辛苦苦所建立的防线被我军一个轻易的破解了。

攻破大桥防线以后的4连的士兵便分散了开来,并且和当时的美军拼起了刺刀战,然而十分崇尚火力压制的美军,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于是便纷纷的向后逃窜,其情景正如同《汉书·蒯通传》中所描述的一样:"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甚至当时许多美国士兵以为志愿军无法突破大桥的防御,因此面对这场袭击,许多人都当时都已经躺在了睡袋之中,对于这场即将来临袭击没有丝毫的准备。当时美国骑兵的师长看见这种局面之后,自知已经无法阻止志愿军的前进,因此只好将伤员以及较重的装备丢弃选择了逃离。

结语

这场云山战役最终成为了我军将谋略以及战术结合的经典战役。并且同样擅长于战术与谋略的日本军人对此战役也是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赏,甚至将这场战役当做了经典案例加入到自卫队的教材之中。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现代化的战争之中,如果一味强调等武器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谋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吃很大的一个亏。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底蕴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那就是即便我们在某些地方处在劣势,却依然可以依靠谋略进而达到以少取胜的经典战役。


引用文献:

《却扫编》

《汉书·通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