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循心电踪迹,探心脏奥秘!

作       者:张先林,黄娟,路桥,陈濛濛,黄宇理,唐碧,张恒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9A04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351)

摘 要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58例接受LCZ696和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干预组,另外62例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及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MACE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肌酐、血钾水平均未显著升高(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能改善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

引用格式:张先林,黄娟,路桥,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4):256-26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更是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疾病之一,不但发生率高,而且死亡率也极高,发病后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和内啡肽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不仅可以抑制内源性内啡肽酶降解,而且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作用。据相关研究报道,LCZ696可有效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旨在探讨LCZ696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年龄54~87岁,其中干预组58例、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顽固性低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未控制的甲状腺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对沙库巴曲缬沙坦不能耐受或依从性差者。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干预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治疗,并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及文献提示的情况下,更换ACEI(ARB)为LCZ696(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起始剂量25 mg/次、2次/d,或50 mg/次、2次/d,每2周递增剂量,直至个体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2.2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 ,主要不良反应等情况。心脏彩超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ACEs包括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发作、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低血压、干咳、肾功能恶化、高血钾。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 (MLHFQ)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心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及NT-proBNP均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血钾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见表2、表3。

2.3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

随访6个月,因心力衰竭再入院者干预组4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ACEs干预组9例,对照组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及干咳等,其中低血压干预组有3例,对照组有1例(χ2=1.178,P=0.278);干咳干预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χ2=0.277,P=0.599)。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冠心病已成为目前中国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可并发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危急重疾病之一。有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不仅使患者住院死亡率升高,而且也导致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冠心病死亡率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包括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相关系统的激活,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分泌途径的启动等。

LCZ696是一种新型的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是由ARB类药物缬沙坦及脑啡肽抑制剂沙库巴曲以等摩尔比例结合的复合物,具有高选择性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的双重作用,在改善心肌重构的同时扩张血管、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据报道,LCZ696可有效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所以,我国及欧洲最新心力衰竭指南均将LCZ696列为替代ACEI(ARB)治疗LVEF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Ⅰ类推荐药物。Wang等通过meta分析显示,与ACEI(ARB)相比,LCZ696可显著改善HFrEF患者的左心室内径、LVEF和左心室容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重构逆转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大。Romano等对205例服用LCZ696的HFrEF患者平均随访10.49个月,结果显示患者NYHA心功能Ⅲ级的比例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1),LVEF明显上升(P<0.001),而且中重度二尖瓣反流者的比例由30.1%下降至17.4%(P=0.002)。最新一项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LCZ696能改善左心室整体功能,限制心肌梗死周围及远处的重塑;LCZ696较缬沙坦更可持续改善左心室重构。这为LCZ696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保护作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也表明,服用LCZ696后患者LVEF显著提高且LVEDd明显缩小,而且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显示NT-proBNP水平、MLHFQ评分干预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提示LCZ696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CZ696较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或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复合终点的风险;LCZ696治疗组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咳嗽的发生率更低,虽然低血压发生率更高,但因此停止治疗的两组患者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 Vecchis等研究表明,LCZ696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住院率,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也发现,LCZ696治疗6个月后随访,干预组再入院率及MACE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血钾水平未见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及干咳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进一步证实了LCZ696的临床安全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且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能改善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