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王启才。1947年4月生,湖北省南漳县人,汉族。196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后,即留校从事针灸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87年调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工会主席,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特聘教授,香港中医药研究院顾问、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学术顾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主编。先后赴法国、加拿大、北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贝宁共和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讲学、医疗。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医学科普文章200余篇,许多有新意的论文被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主编和参编著作40余部(主编25部、副主编6部)。
在针灸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中青年女性患者,在用针灸治疗其它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月经期间没有停止治疗,使得本来很有规律、比较正常的月经产生了紊乱为此,笔者曾经先后发表了“关于经期禁针之我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和“经期能针灸吗”(《大众医学》,191年第5期)的文章。文章刊出之后,先后收到过一些读者的来信,询问经期不宜针灸的原因。今借《针灸临床杂志》的一角之地,谈谈经期为什么不宜针灸的问题,权作对这些读者的答复。关于妇女的针灸注意事项,古今针灸文献只注重孕期的禁忌,提出怀孕3个月以下者少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腰骶部禁针;孕妇体质虚弱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一些反应比较敏感而能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太冲、至阴、昆仑等也应禁针或予轻刺激,而对于经期是否适宜针刺这一点却没有论及。许多医生对经期是否宜」针灸不以为然。因而由经期针灸导致的月经异常也就时有发生1977年8月2日,笔者从医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首次查房中,即向几位女病人告之:如果月经来潮,就停针休息数日。这时,一位年近四十的王姓患者(小学教师)向我诉说,自己的月经向来很有规律,每十五天左右一行,每次持续3~4天,经量中等,颜色正常。二个月前,因患胃下垂住院针灸治疗、时逢经期,医生没有告之经期停针,而照针不误,遂致月经闭止,7月份月经来潮时,还未用纸月经即净。伴有腰酸背痛、胸腹满闷、口渴但不想喝水,查舌尖有散在红色斑点,舌体右侧有一细长紫色瘀斑,各症所见,恰如中医所说:“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提示:胞中(子宫)经脉气血失调而致血瘀经闭。当即为其针剌腹部的天枢穴,中强剌激,留针20分钟当天下午,月经随即来潮,色暗红,挟有瘀块,量中等,三天后月经干净,诸症消失,继续治疗胃下垂,并嘱今后经期注意停针休息,9月20日月经再潮,一切如同往常。经期针灸的不良后果,主要使正常的月经产生紊乱:或月经周期提前,一月两至;或月经周期推后,两月一行;或月经周期无定,时而超前,时而延后;经色常现紫;经质多偏浓稠:经量或多或少,多者以至于崩漏,少者以至于闭经,痛经。月经是女性的一种在大脑皮层主导下进行的复杂而又协调的生理现象,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内经》时代就对月经的正常来潮和异常改变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月经的生理和病理,同五脏中的心、肝、脾、肾以及奇经八脉中的任、冲二脉的功能作用息息相关。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说:“若遇经行,最宜谨慎,敬能调摄得宜,则经应以时矣。”明代医家薛立斋也认为: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由此可见,经期畅达情志,保持心平气和,注重饮食起居诸方面的调摄,对于维持正常的月经生理是十分重要的。反之,经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饮食起居失于调摄: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刺激,均能引起胞宫的气血失调,导致月经紊乱、针灸这个外来的剌激因素也能对正常的月经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经期由于大量经血的排出,有关脏腑、经脉的气血相对不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减弱。针刺出的酸、麻胀、重、疼痛、游走的综合感觉使她们难以适应,从而引起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打破月经生理现象的内在平衡和正常规律,导致月经紊乱。针刺能够引起局部肌肉紧张、血管收缩,局部血脉的舒缩变化可以影响到全身,不利于月经期间经血的正常宣泄,往往会引起经推后、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痛经。针灸人体下腹部、腰骶部以及四肢部的些穴位(如曲骨、中极、天枢、八髎、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等)有明显的行气活血化瘀作用,能够促使盆腔充血、增强子宫收缩。这不但是怀孕期间应该禁止的,月经期间也同样应该列为禁忌。否则,容易引起月经提前经量过多,甚至形成崩漏之势。上海广慈医院妇产科在探讨以针刺治疗子宫颈癌的过程中,观察到针刺天枢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人针后出现血崩现象即是例证。对于经期针灸后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同样也可以用针灸之法予以调节、纠正。基本方法是针灸关元、三阴交、膈俞、足三里等穴,以治理胞宫,调和气血,再结合不同情况灵活加穴。月经提前和月经量多、崩漏,加针太冲、大敦、太溪穴疏肝理气;月经推后和月量少闭经,加针合谷、天枢、归来穴行气活血;月经先后无定(经乱),另加气海、血梅海调节气血;对于痛经者,另加地机、次髎。十七椎下调经止痛;兼有胸腹满闷者,另加膻中、内关、中脘穴畅达胸腹气机;伴发腰酸背痛者,另加肾俞、委中、腰阳关穴疏通腰背经络之气血般治疗三、五次之后,即可情况正常。综上所述,既然针灸这个外来刺激因素能对月经这一生理现象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那么,经期禁止针灸的问题就应引起人们(包括针灸医生和病人)的足够重视。对于因患有其它疾病需要作针灸治疗的中青年妇女来说,如果平素月经周期和经色、经量、经质比较正常,月经期间最好不要进行针灸治疗,住院病人也应停止针灸,休息3~5日。如果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经质本来就不正常,或患有闭经痛经、崩漏等妇科病症,为了调理月经,缓解疼痛,经期是可以作针灸治疗的,如果患有某些急性病症(诸如中暑、晕厥、昏迷、癔病、癲狂、抽搖、剧烈疼痛等),又恰逢月经来潮为了救急,解除病人痛苦,也可以先施行针灸治疗,而后再针灸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膈俞,足三里等穴,以作调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