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教育拒之门外
(441)
别把教育拒之门外
今天又见到了两起将学生拒之门外的事情。一个被罚坐在教师办公室里反思,一个正陪同家长四处在寻求宽恕。
作为教师,谁都喜欢优秀、听话的学生,既省心又省力。然而,问题学生在我们的身边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成绩有问题的、态度有问题的、品行有问题的,一个个愁人的“宝贝”,让我们的老师很是无奈、无法、无助,甚至开始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责任。“眼不见心不烦”、“另谋高就”,就成了我们最后的绝招。
内心里,我也不喜欢这些有问题的学生,但是,我从来都反对将学生像皮球一样,不负责任的踢出校门。
将学生拒之门外,就是对教师职责的一种放弃。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块宝,我们的责任是陪伴其生长,尽力地传道授业。不管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株小草,只要他不妨碍秩序,不影响别人,就让他自然地长吧,鲜花很美丽,绿叶也动人。
将学生拒之门外,就是对职业良心的一种放弃。把学生圈在学校,至少他可以每天都上学、放学,长不了知识长身体,学不了数理化学做人。将学生早早的推向社会,有可能就是校门口打转的小地痞,伤害的不仅仅是社会,也许还有我们悔之晚矣的良心。
将学生拒之门外,就是对拔节生长的一种放弃。越是有问题的学生,实际上越是考量我们的智慧、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机会。“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很不恰当也很有道理。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充实、更富有挑战,在艰难、辛苦的斗智斗勇中,拔节我们的教育。
教育很难,当老师很难,要成绩,躲家长,防舆论。但是我们真的没必要和我们的学生一般见识。学生的思维,很难琢磨,就像我们当年,讨厌作业、贫嘴斗架一样。也许我们缺的就是“不和小孩一般见识”的容错、宽容和肚量。
我听德育报社张国宏社长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他,他很生气,于是就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用几块石头堆了一个坟墓状的石堆,前面插了根木棒,上写:“×××之墓”。另一名学生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老师,老师就把这个学生叫到了办公室。学生站在老师面前,老师若无其事地埋头批改作业。这时,学生的脑海里翻江倒海,“老师叫我干什么?”“是我上午抄作业的事?还是下午欺负小同学的事?……该不会是我诅咒老师的事吧?怎么我干了这么多坏事。”五分钟后,老师说:“谢谢你把我的后事都安排好了。”然后头也不抬继续批改作业。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又开始五味杂陈,“这是谁告的状,小甲还是小乙?”“老师会怎么处罚我,停课还是叫家长?”“我真是没事找事。”又过了五分钟,老师的作业改完了,”想请你把你这么做的想法和理由,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如果我认为你写的足够诚恳的话,我就权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老师顿了一下:“否则,我将怎么做,你是知道的。去吧!”五分钟的冷静,五分钟的反思,五分钟的生长,这个学生以后竟然喜欢上了这个老师,还有这个老师的课。
面对一个个问题学生,一件件让人生气的事件,我们的很多老师,也包括我自己,缺的可能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维,去宽容、去容错。一种想当然的急躁和冲动,把一些学生逼到了我们难以收拾的对立面。这时,教育已经变得十分苍白,拒之门外,就成了我们冲动后的魔鬼。
不要急于把学生拒之门外,等五分钟,再等五分钟,我们彼此都冷静一下,彼此都等待一下对方的理智。也许在等待中,我们都找到了认识自我,柳暗花明的台阶。
不要把学生拒之门外,把学生拒之门外,就是把教育拒之门外,把成长的机会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