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计划"建筑之一江湾体育场
国和路346号江湾体育场是"大上海计划"建筑之一,1935年10月建成,同样出自董先生的手笔,同样以独特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一抹重彩。上海人应该为这位伟大的董大酉先生立一个碑,树一个传。但对董先生来说,他已经不需要了。这些建筑——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飞机楼、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图书馆……哪一个不是直到今天都让人惊艳的作品。这就是他的历史丰碑,每一座都是。
旧上海市体育场由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构成,呈三足鼎立之势,占地300亩。这个体育场在当时远东的体育设施中,可说是独占鳌头。 运动场是整个体育场的核心主题,呈椭圆形,由田径场和环形大看台组成。田径场设有一条环形500米跑道,分为8道,东西直道长220米(当时国际比赛设有200米短跑项目),跑道内侧为投掷区和跳高区,中间是足球场,足球场的北侧是网球场,南侧是武术场。看台东西两侧司令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大拱门高达8米,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云纹、火焰纹、莲花纹等雕饰,顶部左右两端各设古铜色金属大鼎一只,专门用于点燃象征运动精神的熊熊火炬。拱门上方分别刻着“国家干城”、“我武维扬”、“自强不息”三块门额。
遇有比赛,观众可从回廊的34个入口进入看台,就近入座;比赛结束,6万名观众仅需5分钟即可全部离场。设计之精细、考虑之周到可说是完美无缺。
1983年9月18日到10月1日,第五届全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的全国运动会。之后,新建的8万人体育场在内环线边上,交通和设施远远超过江湾体育场,2006年11月江湾体育场被改建为国内首个体育休闲公园。2007年10月,世界夏季特奥会闭幕式在这里圆满结束。
比赛场地上照明小太阳
游泳池为露天标准游泳池,池长50米,宽20米,最浅处1.24米,最深处3.38米。四周看台有5000个座席。池底及池边铺白色马赛克,四壁砌白瓷砖,容水量2200立方米。在水的大容量使用上可谓是环保先锋。滤水设备十分完善,浊水进了滤水锅后再回到池中,循环不息,池中保持碧波荡漾。池内的灯光设备在当时也是最新式的,水下装有32盏强光壁灯。
江湾综合体育馆全貌----竣工于1935年10月
体育馆设有3500个座位,1500个立位,并安装了当时先进的暖气设备。大跨度的穹顶在当时国内是独一无二的。馆内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室、贵宾接待室、浴室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
上海市体育场落成后不久,193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整,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这里拉开帷幕。这天,虽下着蒙蒙细雨,但市民中“衣雨衣携雨具而来者,至为踊跃”,把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看台“挤得水泄不通”。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外华侨组织的2700余名运动员举行入场仪式。当东北五省市代表队选手身穿黑色孝服,手执象征故乡黑山白水的黑白两色旗经过看台,全场观众静默无声,一种“国破山河在”的悲愤在每个人的心头涌起,“勿忘国耻”,是这届全运会一段雄浑的背景音乐。中国飞行社及中央航空学校特派出飞机在体育场上空翱翔,万众仰首,情绪高涨。
体育场边创智天地
中国人想走上一条振兴之路,日本人却早已虎视眈眈。1937年“八一三事变”,江湾市中心区被日寇占领,上海市体育场也沦为侵略者的军火库。日军在昔日美丽的草坪和跑道上修建兵器修械厂,开挖河渠、修筑电网、垒起碉堡,这里成了魔鬼的城堡。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党继续将体育场作为军用。1946年7月,场内的炮弹库突然爆炸,熊熊烈火烧了7天7夜。火灾过后,已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了。
江湾体育场内景色
解放以后,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体委耗资193万元,对体育场进行了全面整修,更名为江湾体育场。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亲笔题写了“上海市江湾体育场”8个大字,镌刻在西面主席台正门的上方。从此,江湾体育场成为上海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的主要场地。
体育场内小花园
上海运动员朱建华在这第五届运动会上得天时地利人和,超水平发挥,在预赛和决赛中先后以2.37米、2.38米的成绩两次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被誉为“世界第一飞人”。在中国足球兴起俱乐部制和甲A联赛初期,这里曾是申花足球队的定点球场。
体育场小花园湖心亭
2006年11月江湾体育场被改建为国内首个体育休闲公园,城墙般的大门、看台、拱门、环形长廊等修旧如旧,功能却已不同,里面是公园式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以及网球、滑板、攀岩、武术等的健身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