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民俗文化中的赢秦因素

秦人族出东夷,“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帝王世纪》又说“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始都穷桑”,《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穷桑”杜预注“在鲁北”;“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中谲正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中谲、飞廉一家,本来也是自东方出身的”,也就是说,秦人最早生活的区域在今山东一带已被学界公认。而且《通志·氏族略》明确记载“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古嬴水即今泰安、莱芜之间的嬴汶河。秦人的西迁不是一次,有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的三次西迁,周初的一次西迁是由东迁移而定居于甘谷毛家坪。在秦岭西延余脉朱圉山一带发展壮大,向南扩展领地到礼县大堡子山周围,向东扩展到清水牛头河流域,逐步占有秦州,即今天陇右天水一带,进而越过陇山,大散岭向八百里秦川扩展,越过千里秦岭向东向南拓疆开土。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山东曲阜(商菴之民)-甘肃天水(毛家坪-朱圉山-大堡子山-西垂大夫-秦亭)-陕西关中(秦国)的运动轨迹,也就是从秦岭西部的朱圉山-大堡子山-麦积山-大散岭-八百里秦川,秦人兴起的轨迹: -秦州-秦岭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因此,毛家坪是秦人西来的第一个都邑,在商末秦人先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在今甘谷县毛家坪建立了秦人在西部的第一个根据地。周初山东一带的秦人部族因参与了三监叛乱,被周公西迁,东部秦人部祖又一次大规模西迁,到达毛家坪。因此,毛家坪是秦文化之根,是秦文化的起点。2012年7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这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量绳纹灰陶片,出土鼎、方壶、盂、敦、盘等青铜容器51件,出土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此次发掘重要的发现是在发掘出的两座车马坑中出土了秦人战车。这辆战车的车厢、车轮、车辕、车轭等构件保存比较完整,驾车的两匹骏马的骨架也清晰可见,两马中间还摆放着一杆长约3米的长矛。据推断,这一战车的时间约为春秋早期,距今约2700年至2600年,为研究秦早期的作战车马及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毛家坪遗址的挖掘揭开了秦人先祖始居陇右之谜,证实以毛家坪为核心聚集区的朱圉山一带就是秦人初到陇右的家园,并向南发展到礼县境内的红河、盐官、永兴、永坪一带,朱圉山周边就是后世所谓的西垂,秦人祖先到西部后首先就定居在毛家坪,从甘谷向南发展到礼县,翻开了秦文化最早的篇章。

作为秦人西来后的第一个定居地的磐安镇,有着丰富的赢秦文化遗迹,这一方面表现在大量的地下文物,也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反映出来。而最鲜明的就是社火秧歌。如纸马舞,探马,狮子舞、耍龙灯,旱船、海巴儿、点高山等等具有嬴秦文化特色民间文化活动。

社火中的跑纸马,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嬴秦马文化影响的痕迹异常鲜明。马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战争装备,而且在嬴秦文化中地位更为突出,“《诗·秦风》中即有盛言马与马车的诗,单从有关车马配备和马之名类的描述中,已可看出秦人崇马的习俗”。秦人几乎靠养马起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史记·秦本纪》)”;同时秦人所处的朱圉山水草丰美,是繁息战马的天然牧场,在秦人历史中出现如伯乐、方九皋等众多的养马相马专家。正是受秦人崇马的习俗影响,至今的天水社火中的马舞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如马社火、纸马舞、鞭杆舞,发马、探马等社火习俗经久不衰。纸马舞别称竹马子、跑竹马等,纸马用竹篾编制,以纸糊之,上画马纹,状马眼,点马鼻,绘马嘴。表演时女童(或男扮女妆)骑马,男童扮马夫,踩鼓点,扬马鞭,竹马奔腾穿梭,队形多变。

磐安镇西坪村纸马社火

狮子舞、耍龙灯是秦人巫觋之风的孓遗。秦人是个重视巫觋,每事必卜的族群。“除长期地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以外,主要是信奉着原始的、多元的拜物教”自秦襄公时已“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接着在栋阳建畦畤、雍城建四畤,拥有“百有余庙”的巨大规模。而今天水社火中如狮子舞、羊皮鼓、耍龙灯中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祭祀巫觋成份。狮子舞俗称耍狮子,在各乡镇社火中颇为普及。狮头用竹棍缚成骨架,再用纸糊成,狮身用麻袋之类,上缀彩染的麻丝为狮毛。表演时一人顶狮头,一人撑狮股,另有人扮武生,手执绣球前导,叫引狮子。狮子表演动作颇多,或跳、跑、越障、翻桌子、滚绣球,上高杆等。舞至厅堂时要烧香化马,凡有病人要用狮子去咬,然后从病人身上跨过去,俗谓即可病除。耍龙灯别称龙舞。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龙头至龙尾每隔2~3米置一灯(厝置蜡烛,今装电筒),竹扎纸糊,绘龙眼,翘龙须,张龙嘴,龇龙牙。龙身以布蒙之,上绘鳞甲。舞者穿黄色对襟上衣,着兰色紧口大裆裤,头裹白毛巾,脚蹬青布鞋,腰缠白长带,引舞者手持彩珠,逗引长龙昂首扬须,飞腾盘旋。或双龙对舞,或群龙共舞。队形有二龙戏珠、翻江倒海等,舞龙有缠、放、钻、藏等。

秦地本处内陆,没有水上生活的习惯,但是在天水各地都有旱船、海巴儿等表现水上生活的社火,这或许是秦人始源地生活遗留下来的永久而模糊的追忆。秦人祖先最早生活在东海之滨,作为居于中国东部,滨临海滨的秦先祖们远离故土,来在陇右,以海滨江河为主形成的水上生活必定成为魂牵梦萦的美好回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遥远和模糊。所以天水社火中以水文化为核心,诸如海巴儿、跑旱船等表演形式也许潜意识中成了秦人对遥远的东部族源记忆的艺术体现。赢秦文化既有水阴柔的特点,又有西部高原阳刚的特点,可谓阳刚与阴柔兼备,如《无衣》中的赳赳武夫,《蒹葭》中的柔情少女,在《秦风》中并列存在一样。海巴儿在磐安镇各村秧歌中是常见的社火,舞者上身钻于海巴状的纸壳内,以手作开合状。赶旱船又称赶花船、跑旱船,流传于天水各地。旱船以竹木为骨架,由船身、船亭两部分构成。船身以彩布相围一周,船亭前开彩门,两侧及亭后有小窗,四角悬彩灯。表演时一女扮船姑立于亭内,一男扮船公挥桨,花船或跑或停,悠悠晃晃,如舟行水上。船曲有《正月里来是新春》、《采花十二月》等。

《扳船》也是西坪村秧歌里富于特色的节目,表现了赢秦文化的特点。

(0)

相关推荐

  • 纸马

    岑春徽/摄

  • 若说社火哪家强,古城平遥拍胸膛——民俗篇之旱船

    陆地上的"船" 01 旱船外貌 热闹非凡的社火队伍中,有这么一道风景线:一艘艘小船欢快的"游荡"在街面上,好似在水中行进般生动,船身上围缀着海蓝色.水纹状的棉布 ...

  • 民俗文化中的牛

    对于牛,人们几乎是一致的赞美和怜惜.人们赞扬它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它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睆彼天 ...

  • 说说民俗文化中的猴.doc

    文档介绍:说说民俗文化中的猴 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可爱,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极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因此,猴子得到了人类的关注.宠爱和保护. 2016年是猴年,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猴被各族人 ...

  • 年画中的春节传统民俗文化

    这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年前买年画春联和福字. 扫尘除旧布新,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你看,篮子里装满了年货. 还有各种水果 贴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 ...

  • 汉字中的“合字”,很多人都不认识,它是文化中的低俗还是民俗

    中国文字由"文"和"字"组成,"文"指独体的象形表意字(或构字部件),"字"指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独体"文& ...

  • 收藏殿堂 | 红山文化中的古埃及文化因素之谜

    可是,两篇随笔发出后陆续收到云南楚雄马先生等藏家发来的图片,得到了一些古埃及文化特征的造形艺术品明显属于红山文化的物证.根据<维基百科>词条"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较重要的新石器 ...

  • 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论文(全文)

    一.贾平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成因 (一)地域文化的熏染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地方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同时还被后人传承至今的综合性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交融,因 ...

  • 【民俗文化】神秘的耍花灯搬船中的造船曲

    【民俗文化】神秘的耍花灯搬船中的造船曲

  • 中原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礼仪.信仰和节令等方面.具有农耕文明特质的民俗活动如太昊伏羲祭奠在中原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民众自发性.中原婚嫁礼俗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

  • 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仙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歌中所唱的内容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记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