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用太合群
进化妈:尊重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真实,不苛求孩子压抑自我,因为于孩子而言,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眼中的完美,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请求的时候,勇敢说不?
评论区有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闺蜜家的孩子,自己用努力得到了全班最多的代币,用代币换到了班上最好的玩具。
这时孩子最好的朋友想要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如果不换给他,那么以后就不再和他做好朋友。
孩子无奈只好换了,但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觉得很不公平,大哭了起来。
孩子的父母也感到疑惑,根本想不到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竟然会因为这么一句威胁就投降了。
孩子讨好的背后,是什么?
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小到大,我原生家庭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善良,要为别人考虑,不能太自私太自我。
长大后,我是个与人为善的人,没有坏心和戒心的与人交往,遇到喜欢的那个人也完全付出真心。
结果被伤害的体无完肤,他告诉我:你一开始就说很崇拜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讨好我为什么现在对我索取那么多?
从来父母并没有教育我作为一个善良的人该如何保护自己,善良是要有底线和标准的。导致我现在也很迷茫。”
深以为然,从小到大,多数父母都教育孩子,要替别人着想,要懂事,却很少有父母提醒孩子: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或请求可以拒绝不必一定要委屈自己取悦别人。
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以此来避免与别人起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
对他人友善至某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名为“看管人性絮乱”或“取悦病”。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孩子真实地活着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电视剧《想见你》中陈韵如,自卑孤僻又敏感,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
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都偏爱弟弟,位居次要的陈韵如从来感受不到爱。
她在天台呐喊:我讨厌自己,讨厌这个世界。
在日记里,她说: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地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后等待我的只有陨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为了讨好在乎的人,甘愿把自己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遭到别人的厌恶,甚至是连自己都对自己产生了厌恶。
讨好其实是内在无价值感的外在投射,讨好的孩子内外潜意识中是恐惧的,愤怒,压抑,委屈的。
但因为要讨好,孩子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
都藏着一个不被看见的孩子
前段时间遇到闺蜜和女儿逛街,打招呼的时候我随口夸了一句:小姑娘好久不见越来越漂亮啦。
闺蜜坚定地回答:这不明摆着的吗?
我替孩子感到幸运,妈妈可以做到坚定地站在自己身后,给予十足的自信。
像《弗洛伊德的使命》书中说得那样:
一个人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导致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一个知道自己被父母在意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愿意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无法从外部得到认同,就只能承认也许自己值得被讨厌。
有心理咨询师分享过,在心理咨询中,总是碰到许多人说:
我每时每刻都在捕捉重要亲人,甚至所有人的感受,然后自动迎合对方,取悦对方,以求给自己一个认可,只要有认可就已无憾。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强烈的被抛弃感。
而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亲子关系。
童年时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漠,忽略,偏心,甚至是精神上的虐待,会让孩子持续深刻的体验了:“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爱的”感受。
现实中,很多孩子活在这样的困境里,无法坦坦荡荡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好好的,但只要一和别人相处,就会忍不住关注自己的表现,揣测别人的想法。
小小年纪就总担心自己有一丁点问题,招惹别人不喜欢。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不被看见的孩子。
教会孩子不取悦别人,
才能很好的做他自己
三毛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中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很多父母传统意识里会觉得孩子不合群,是一种另类的存在,给孩子贴上不被接纳,不被喜欢的标签。
生而为人,取悦自己都已经很难了,如果还要剪掉羽翼,迎合他人,这样的孩子无疑是可悲的。
教会孩子不讨好别人,才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1、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孩子,生命的底色是对父母的恐惧。
他们的父母并不严厉,当他们做错事情,父母并不会惩罚孩子,但孩子就是怕,把父母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便会觉得将大祸临头。
不良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被抛弃感,即使父母一直在孩子身边,但是孩子觉得感知不到。感受层面的链接感无从建立,只能寻求言语层面的链接。
一旦违背父母的话语,链接就断了,所以产生被抛弃感。无数有被抛弃创伤的人,会拼命抓住一些东西,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
和孩子建立有效良好的亲子关系,爱护孩子,给他们宽松有爱的环境,没有被抛弃感,孩子才会感受到爱。
2、孩子拒绝父母练习
网上有个话题是:你被父母哪些教育方式惊艳过。
在讨论区看到一个故事:小时候,爸爸总是让我直接叫他的名字,所以一直以来,“爸爸”这个词在我的生活里都很陌生。
我本来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在有其他亲戚在场时,我总会被说成是“没大没小”。
每到此时,爸爸还会为我辩解,“这体现了家庭的平等”。
从小到大,爸爸用这种方式把“平等”的概念种进了我心里,我在面对严格的爷爷奶奶时,也比其他孩子更能放得开,会像朋友一样跟他们相处。
当我去了国际学校,面对学校领导的孩子、校长或老师,我跟他们都会像平辈一样相处,保持尊重的同时不卑不亢。
如果孩子不能平等的说出“讨厌”,那也意味着无法真正的喜欢其他。
教会孩子正确的平等是最好的拒绝练习。
3、给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一个课题分离,意思是分清楚这件事是谁的事情,就谁去负责。
大部分的孩子很难接受被别人讨厌,父母需要告诉孩子的是:
一个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会有讨人厌的部分。
“不想被别人讨厌”,是自己的课题;但“别人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同样地,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
有的父母会觉得让孩子事事谨慎,沿着保守的人生道路前进就可以减少失败,成为完美小孩就会被所有人喜爱。
可是,再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被所有人永远喜欢,更不一定得到生活无限的眷顾。
点个在看,尊重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真实,不苛求孩子压抑自我,因为于孩子而言,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眼中的完美,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努力自律,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