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辛弃疾专题练
辛弃疾专题练
鹊桥仙·赠鹭莺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莺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鹫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明,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一般综合考查诗词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既要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又要注意仔细辨析局部细节。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解答】(1)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表述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意为: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在这看你乘风归来。“听君”是“任君”的意思;“一缕”即指白鹭顶部的白色羽毛。所以词末并不是从听觉和视觉上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而是作者期望的鹭鸶饱食而归的画面。
故选D。
(2)形式新颖,采用人鸟对话的形式。全词以鸟拟人,把鸟当做谈判对象并与之对话,形式新鲜。“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告诉白鹭门前小溪里的鱼儿寥寥可数了,不能再捉了,应当像主人体谅它一样体谅鱼儿的命运,要和谐共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作者耐心地告诉它,在“远浦”“别渚”,“虾”“鳅”之类食物所在多有,混个肚儿圆绝对没有问题。“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是作者在劝鹭鸶去远处觅食饱餐,他在这待他乘风归来。
以日常口语入词,明白如话,以俗为雅。如“溪边白鹭,来吾告汝”,解释为“溪边的白鹭,来我这,我告诉你”;又如“要物我欣然一处”,这是要白鹭和鱼和谐共处,告诉白鹭自己和它也是和平共处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语言有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本来与鸟对话就是出人意料了,而这谈判所说的话更是读来让人莞尔。如“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虾跳鳅舞”写出了虾和泥鳅的动态,生动形象。又如“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作者用调侃的口吻告诉白鹭,去远处觅食定能饱餐一顿,我在这等着欣赏你乘风归来的潇洒风姿。朴素直白的言语中也传递出作者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
(2)形式新颖,采用人鸟对话的形式,将鸟人格化,称呼对方为“汝”“君”。先对白鹭晓之以理,门前小溪里的鱼儿寥寥可数了,不能再捉了;接着动之以情,告诫它应当像主人体谅它一样去体谅鱼儿的命运;然后劝白鹭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觅食,相信它定能饱餐一顿。
以日常口语入词,明白如话,以俗为雅。入如“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又如“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如“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生动形象地写出虾鳅的姿态,令人忍俊不禁;又如“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用调侃的口吻鼓励鹭鸶去远处觅食。全词直白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辛弃疾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注】淳熙四年(1177)年春,稼轩由京西路转运判官改官江陵知府(今湖北省江陵县)兼湖北安抚使。此词为是年送李姓友人去汉中前线担任军事要职而作。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王郎,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汉坛,指刘邦为拜韩信为大将而筑的坛。 马革裹尸,语出东汉名将马援之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三句,描写战争的惨烈,汉江水被髭胡的血染红了,表达作者对胜利的欢呼。
B.上阕后八句,借赞颂李广的将才功业,并以王粲为喻,赞勉友人继承祖功奋发有为。
C.下阕前四句,以战国时冯谖弹铗为喻,叹息自己报国无门,只能聊以杯酒为友饯行。
D.下阕五六句,暗用刘邦筑坛拜将之事,喻友人新膺重任,定能像韩信一样一展抱负。
【答案及解析】A(以滚滚东流的汉水起兴,写战争过去,汉水冲净了胡人尸体上的膏血,人们敌情意识薄弱了,表达作者对抗金主张不被采纳的内心不平。)
16.下阕最后四句与前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谈谈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最后四句,与前文以典为喻间接抒情不同,虽也用典,但直抒胸臆。(2分)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勉励友人驰骋沙场,杀敌报国,休恋儿女私情,同时也希望友人莫忘知己的感情(2分),并借此寄寓作者坚持抗金、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友人深切关怀(1分)。
鹧鸪天·和昌父
宋·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古来称三贤者甚多,此处指辛弃疾、赵昌父、陶渊明。陶渊明曾作《止酒》《停云》诗。
9. 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
10.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9. 用典手法;展现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的形象特点;表达追慕之情;为下面吟咏同样淡泊名利、乐于归隐的赵昌父和自身做铺垫。
10. 为共同的志趣而喜悦;为相同的文学才华而自豪;饱受思念友人之苦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由题干“选用陶渊明的事迹”可知是用典;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首先分析陶渊明的特征,然后分析借其表达的情感,结合“万事纷纷一笑中”“把菊对秋风”可见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表达追姆之情;从结构看,“三贤高会”写自己的隐逸之情,陶渊明的事迹为其作铺垫。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结合“情味好”“古来同”分析为共同的志趣而喜悦;结合“语言工”“谁知”分析为相同的文学才华而自豪;结合“独立斜阳数过鸿”分析饱受思念友人之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