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植山团队应用五运六气,救治危急重症病案
运气大医——顾植山
顾植山(194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二、三、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授课专家,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院长,江阴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代表著作《疫病钩沉——从运气学说论疫病的发生规律》等。
内容介绍
五运六气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医理论传承中最薄弱和最难懂的环节,甚至长期成为绝学。顾植山既是五运六气学说的忠实传承者,也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五运六气并应用于疫病预测的开拓者,更是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体系的创立者。
顾植山全面继承了龙砂医学流派“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运用六经三阴三阳理论指导运用经方,擅用膏方'治未病’”的三大流派特色,特别在五运六气的研究方面,为全国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享誉国内外。在中医内科、妇科、老年病及诸多疑难杂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造诣。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尹洪东,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曾出版长篇小说《边界》、散文集《动机主义》《我的草原》、报告文学《大风歌》《民生十五章》及影视剧本等多部。他深爱中医,对易经等传统国学深有研究,于2017年拜顾植山先生为师,跟随顾植山学习五运六气,多有感悟,著成本书。本书图文并茂,收录了三阴三阳部位按摩图、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等多张顾氏自创运气图,力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五运六气原理讲明白,把五运六气文化背景讲清楚,系统介绍了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及其在临床运用时的实例,并阐述了顾植山对五运六气学说的深入探索和宝贵贡献。从顾植山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代中医人奋发有为的风采,更看到了中医药振兴辉煌灿烂的未来。
五运六气团队救治危急重症建奇功
1.高龄多脏器衰竭危重案
2018年下半年,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初展医生赴无锡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跟随顾植山进修,亲历其两次救治一位 95岁高龄多脏器衰竭患者,并使之转危为安的全过程。
患者王某,男,1924年 2月出生,离休干部。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衰、脑梗等病史。患者于 2018年 12月 1日凌晨 1时突发胸闷难受,入医院急诊,诊断为“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第二天家属微信向顾老师求治,顾老师远程处方乌梅丸汤:
淡附片 60g(先煎 2小时以上),川桂枝 10g,淡干姜 10g,制乌梅 30g,北细辛 6g,西当归 10g,炒黄连 8g(后下),川椒 3g,林下参 10g(另煎),炒黄柏 6g。睡前服。2剂。
12月 4日,家属告知,服乌梅丸汤后患者可夜夜安睡,夜间未再发病。患者入院后经西医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虽心率、血压得以控制,但出现周身乏力,纳差,大便难(3日未解大便),肛注开塞露后排出黄色软便,腹胀较剧。调整处方如下:
剖麦冬 100g,炙紫菀 15g,法半夏 10g,炒甘草 30g,林下参 3g(另煎),淡附片 60g(先煎3小时),宣木瓜 20g,云茯苓 10g,净萸肉 30g,炮干姜 15g,诃子肉 6g,西防风 10g,江枳实20g,川厚朴 20g,熟川军 10g(后下),西当归15g,桑白皮15g,赤芍15g,白芍15g,野山参0.5g(另煎)。2剂。
12月6日,其子女微信反馈称“麦冬汤”有奇效,才服半剂药,患者第二天晨起 6时即主动下床解大便,黄色成条,量为正常人一日量,神志、胃口明显好转。
2019年 1月 7日,患者家属微信告知: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高烧近 40℃,用西药退烧。9号早晨护工告急,说患者“大便一直顺着肛门往外流”,小便不通,导尿有血尿,腹胀厉害,呻吟一夜。患者家属遂请顾老师会诊。上午 10点,初展随顾老师去医院病房,见患者处于昏睡状态,腹胀如鼓,体温 38.5℃,舌红苔薄白,脉数偏弦。处方:
於术 30g,川厚朴 20g,法半夏 10g,小青皮 10g,炙甘草 6g,广藿香 6g,川桂枝10g,炮干姜10g,野山参1g(另煎)。7剂。
1月 12日晨,家属微信告知:“上方用完 2剂,患者退烧,进食、进水量增加,精神好转,血压正常,心率偏快,已停用西药、止泻药,前晚到昨晚一天两次稀便。”
1月 15日,家属微信告知:“上方共用完 5剂,患者身体、精神进一步好转,血压正常,心率减缓。”患者此时已能下床坐在椅子上。
顾植山嘱将上方於术改为炒白术15g,减厚朴为10g。
1月 17日,家属微信告知:“家父服完7剂,大便恢复正常为每日1次,今晨最好,成形、成条、多段。”“血压正常,心率从每分钟 80次升到 90~100次。”“血液检测指标总体恢复,基本无黄痰,但喉头似总有黏痰咳不出,咳出的为透明黏丝痰。”遂调整处方:
整生枣仁20g(先煎),诃子肉6g,法半夏 10g,炒枳实 10g,云茯苓 10g,青皮 5g,陈皮 5g,炮干姜 10g,炒甘草 10g,北五味子 10g,大红枣 10g(擘),无胆巴附片30g(先煎 3小时),野山参0.5g(另煎),林下参5g(另煎)。3剂。
3天后附子加量至60g(先煎 3小时),并加炙远志30g。
1月 24日家属微信告知:“服敷和汤加参附汤后,睡眠好转,晨昏颠倒在逐步改变,胃口好,大便成形。”“参附汤效果很好,家父心率已降到每分钟93次,晚上可以舒服地入睡”。
2月 4号家属微信告知:“父亲经您的精心诊治,出院回家过年,情况稳定。”并附上患者自主行走的视频。
顾植山向初展阐述自己的处方依据:患者第一次发病时间为凌晨 1点,在六经病欲解时中属于厥阴病欲解时,故选用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汤稳住厥阴之气,继服当年司天麦冬汤、静顺汤加小承气的合方,使心衰重症得以缓解。
第二次,患者因住院交叉感染发高烧并严重腹胀,泄泻无度,时在戊戌终之气,太阴湿土在泉,气候阴雨明显,又将进入己亥年,遂果断采用己亥年针对土运的白术厚朴汤调治脾胃功能。
在太阳寒水与厥阴风木交接之际,再予重剂参附汤合司天敷和汤获效。辨证精准,方能取效。
2.肺癌四期案
下面记述顾植山治疗的一位肺癌四期患者医案。
患者涂某,男,1951年 5月 2日出生。2018年 6月 15日初诊。
患者 20天前胸闷,逐渐加重。6月 1日住院,诊断为胸腔积液,治疗 12天,胸腔积液抽 2次,计约 6400ml。出院诊断:肺癌四期。刻下症:胸闷憋气,活动后加重,左胸上部隐痛,口苦。舌暗红,舌边尖红,根苔腻;左脉弦滑,右脉弦细。予麦冬汤合审平汤:
剖麦冬 30g,炙紫菀 15g,潞党参 15g,炙桑白皮15g,法半夏15g,淡竹叶10g,香白芷 15g,钟乳石 15g(先煎),生姜片 10g,大红枣 10g,明天冬 20g,炒白术 10g,炒白芍 10g,炒甘草 10g,炙远志20g(先煎 2小时),山茱萸 15g,木蝴蝶15g,车前子30g(包煎)。14剂。水煎服,日 1剂。
2018年 6月 28日二诊:服前方后大便变稀,后渐腹泻,但泻后觉体轻松快。现胸痛、胸闷已消失,精神仍较差,纳可,夜尿频,夜里凌晨 1、3、5点左右各排尿1次。舌暗红,根苔黄厚。处方:原方加北五味12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 7月 12日三诊:服上方感觉较好,精神渐增,睡眠良好,夜尿仍频,夜里1~5点排尿 4次左右,饮食尚可,每天 3次左右稀便。舌暗红,苔根厚腻。处方:麦冬汤合审平汤加北五味15g。14剂。水煎服,日 1剂。
之后,2018年 8~9月每月来诊 1次,四诊处以麦冬汤合缩泉丸。五诊又加天门冬。水煎服,日 1剂。
2018年 10月 18日六诊:经前方加减调治,大小便均恢复正常,精神体力甚佳,现每天打乒乓球已能超过 3小时。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有力,右脉寸稍大偏滑。予麦冬汤加怀山药、天门冬,调理巩固。
3.多发性骨髓瘤案
顾植山曾治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患者肖某,男,1954年 10月 17日出生。2012年 10月 23日初诊。
患者为多发性骨髓瘤,放、化疗后乏力严重,腰酸腿软,纳谷差,易嗳气,苔黄厚,脉濡细。予薯蓣丸加减:
怀山药 30g,潞党参 10g,炙甘草 20g,炒白术 10g,茯苓 8g,淡干姜 3g,西当归 8g,大川芎 7g,大熟地 10g,砂仁泥 4g(拌炒),炒赤芍 8g,北柴胡7g,川桂枝 8g,玉桔梗 6g,西防风 10g,大麦冬 10g,光杏仁 8g,大红枣 10g,建神曲10g,川牛膝10g,东阿阿胶10g(烊化)。30剂。水煎服,日 1剂。
2013年 1月 15日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诸症减轻,停药 1月余后,近又觉腰腿乏力来诊。舌质暗,苔稍腻;脉沉伏。薯蓣丸加减:
怀山药 30g,炙甘草 25g,潞党参 12g,炒苍术 8g,炒白术 8g,西防风 8g,上绵芪 20g,炒当归 8g,大川芎 8g,大熟地 12g,炒杭芍 8g,淡干姜 5g,川桂枝 8g,玉桔梗 6g,柴胡 6g,大红枣 12g,剖麦冬 10g,北五味子 6g,建神曲 10g,东阿阿胶 10g(烊化),厚杜仲10g,熟附片 8g(先煎),北细辛6g,炒薏苡仁24g。30剂。水煎服,日 1剂。后改制为丸药常服。
2014年以后,逐年用三因司天方配合薯蓣丸应用:2014年用附子山萸汤,2015年用苁蓉牛膝汤,2016年用川连茯苓汤,2017年用苁蓉牛膝汤,2018年用审平汤、麦冬汤、静顺汤。
2018年 11月 29日随访:2014年至今,去上海复查,各项化验指标已正常,自觉体力、精神均可,纳眠佳,生活质量较高,无明显不适。
4.白血病案
顾植山治疗白血病案。
患者杨某,女,17岁。2016年 8月 9日初诊。
患者因白血病化疗2次,现出现倦怠乏力,纳谷不馨,时时畏寒发热,体重下降。舌淡苔薄,脉沉细弱。血常规:白细胞 2.4×10 9/L,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 77×10 9/L,均低于正常值。
处方1:怀山药 30g,炙甘草28g,白参 10g,白术 10g,云茯苓10g,西当归10g,大川芎 8g,赤芍 8g,熟地黄 12g,淡干姜 4g,川桂枝 8g,玉桔梗 7g,防风8g,柴胡 6g,薏苡仁 15g,麦冬 15g,光杏仁 6g,东阿阿胶 10g(烊化),大红枣20g,建神曲12g,白蔹根3g。15剂。水煎服,日 1剂。
处方 2:天然牛黄 1g,珍珠粉 2g,血茸片 3g,三七粉 4g。上为极细末,每日分 3次口服。15剂。
2016年 9月 1日二诊:服上方半月后,各方面症状均改善,与平素相比只是略有乏力,纳食、睡眠均好,面色红润。舌红苔薄,脉沉细。血常规检查 2次均正常。处方:继服薯蓣丸。
随访:状况良好,未再化疗,血常规正常。
5.多脏器衰竭亡阳绝汗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〇医院张丽案。
患者张某,男,1949年 12月 12日出生。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2018年 11月 6日因心梗入院,予溶栓治疗。11月 7日出现脑梗,后出现脑出血、房颤,经治疗好转,于12月 8日出院。出院 1天后自觉感冒发热咳嗽,下肢浮肿,于12月 10日再次入院,经西医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下肢浮肿消失,胸腔积液减少,但至 12月13日自觉胸闷气短、身冷,上半身尤甚,前胸及后背冰冷感,急请中医科会诊。
12月 14日凌晨被请会诊。患者刻下体温 36℃,上半身冷汗出,触诊皮肤潮湿,覆盖厚被另加 3个热水袋取暖,摸其双下肢仍冰冷,咳嗽无痰,口干不欲饮。舌质紫红,舌尖红,舌中根部厚腻苔略黄而干有裂纹,舌下静脉紫暗较著。左手寸、尺脉俱沉弱,关脉浮大;右手脉略好。患者时而昏睡时而苏醒。
看到患者病情危急,遂于清晨 6点在全国龙砂微信群上求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至 7点有龙砂医学流派弟子推荐了顾植山老师在安徽救治一重症老年患者用过的处方:
剖麦冬 100g,熟附片 60g(先煎3小时),野山参 1g(另煎),炙紫菀15g,法半夏 10g,宣木瓜 20g,云茯苓 10g,净萸肉 30g,炮干姜 15g,诃子肉 6g,西防风10g,江枳实 20g,川厚朴 20g,熟川军 10g(后下),西当归 15g,桑白皮 15g,赤芍15g,白芍15g。1剂,水煎服,分 2次服。
患者于当天下午服药,约 1小时后冷汗消失,微微温汗;2.5小时后,皮肤及四肢有温热感,汗退,皮肤干爽,颜面由白转红润,说话由少气懒言转为微笑应答,可握手致意,并且出现饥饿感,不需用热水袋取暖,原来裹着棉被出冷汗,肩部怕冷,此时被子已经正常盖至胸部,左手关脉不再浮大,厚腻舌苔明显变薄。
12月 15日,患者按原方再进 1剂,精神、食欲好转,冷汗消失,皮肤干爽,全身温热感,面色红润,有饥饿感。左手浮大之关脉消失,仅尺脉弱,寸、关脉平和;右手尺脉恢复。厚腻舌苔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有裂纹。患者出现一日内排稀便 5次,故减熟川军,1剂药分 4次服 2天,后予 4剂巩固治疗。
12月16日查房时,患者感觉良好,双手三部脉均恢复正常,二便正常。
12月27日患者病愈出院,随访至今身体康健。
6.肺部大咯血案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史锁芳案。
2018年 3月 12日,一位 67岁的黄姓老人,因反复大咯血 3天,住进江苏省中医院。每日出血量超过 500ml,急诊查胸部增强 CT+主动脉 CTA提示:两肺多发感染,肺气肿伴肺大疱,双肺上部陈旧性肺结核、下部钙化灶。予抗感染、止血等急诊对症处理后仍咯血不止,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仍反复咯血,每次 70~100ml。3月 13日再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仍间断咯血。3月15日求治于中医。
诊见:患者夜晚 23时自觉躁热,随即开始咯血,至凌晨 2~4点连续咯血数次,偶有胸闷心慌,时有咽痒、咳嗽,口苦口干,纳差,大便干,面红。舌偏红苔薄微黄干,脉细浮滑数。
处方1:司天麦门冬汤合审平汤。
麦冬90g,紫菀10g,桑白皮15g,法半夏10g,淡竹叶15g,白芷10g,潞党参10g,钟乳石10g(先煎),天冬30g,山茱萸10g,白术10g,白芍10g,炙远志10g,紫檀 10g,炙甘草 5g,生姜 3g,红枣 10g。2剂。每剂分早饭后、午饭后各服用1次,每次量约150ml。
处方2: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乌梅丸加味。
川黄连 9g,炒黄芩 10g,白芍 15g,阿胶珠 15g(烊化),乌梅 60g,细辛 3g,肉桂 3g(后下),炒黄柏10g,炒当归 10g,潞党参10g,花椒3g,干姜3g,制附片 3g(先煎),白薇15g,百合20g,侧柏叶20g,鸡子黄 1个(自备,冲服)。2剂。每剂亦分2次服,晚饭后、睡前各服用150ml。
患者及其家属一开始对中药能否止血还心存疑虑,但 16日查房,患者诉当晚服用中药后一夜安寐,未发躁热,也没有咯血,家属信心大增。
但患者于 16日 17点起又觉躁热,有少量间断咯血,19点 42分至 21点又咯血数次,量约 300ml。遂暂停夜间服药,在以上处方 1的基础上合用白虎汤和小承气汤,加生石膏 30g(先煎),知母 10g,枳壳 10g,厚朴 15g,大黄 10g(后下),水牛角90g(先煎)。2剂。急煎,早晚各服 1次,每次150ml。
17日查房,患者诉昨晚未再咯血,稍有咳嗽、咳痰,痰黄略有少量暗红色血块,时有呃逆,稍有胸闷、烦躁、口渴、咽痒,胃纳可,精神转好,解稀便 5次。咯血得到控制,遂予竹叶石膏汤、橘皮竹茹汤等调养,观察 6天,病情稳定出院。
史锁芳解释说,这例大咯血重症急症,开始经西药抗炎、止血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无法有效控制。根据戊戌火运之年,咯血时正处于“二之气”(客气阳明燥金、主气少阴君火),结合患者临床征象,予麦门冬汤合审平汤抑火救金。又因患者于每晚 23时后及凌晨 2点到 4点时躁热出血,时间上属少阴和厥阴欲解时,故于夜间加服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乌梅丸方,因顺势调治,肺燥得缓,咯血亦止。第二天转变为下午及傍晚躁热、咯血,已转为阳明欲解时,病变由阴转阳,遂果断变法,加入主阳明的白虎汤和小承气汤,使患者咯血之症顿除。大咯血重症十分危机,但只要恰当运用运气思维指导,便可以做到“效如桴鼓”。
7.昏迷无尿案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医院倪君案。
患者黄某,女,1945年 9月 1日出生。
患者 2018年 7月底开始出现间歇性发热,8月 1日凌晨,因过量服用艾司唑仑后摔倒,当时神志不清,急诊送入我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行冠脉支架植入。入院后经吸氧、抗感染等治疗,神志转清,但左足第五趾坏死,较多脓性渗液,局部疼痛剧烈,反复高热,体温波动在 38℃左右。至 8月8日患者拒绝进食,出现无尿,全身水肿,尤以双下肢为甚,呼吸急促,腹膨隆,叩诊呈鼓音。血常规:白细胞 15.18×10 9/L;肾功能:尿素氮36.66mmol/L,肌酐679 μmol/L,血钾6.82mmol/L;心电图示 ST段改变;CT示:心包积液,两侧胸腔积液,双肾萎缩。呋塞米用至 200mg,并微泵 24小时维持,至8月9日仍无尿,患者已呈昏迷状态,家属要求请中医会诊。
参照龙砂医学流派主要传承人、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李玲主任指导胡淑占医师救治严重心衰肠麻痹案的经验,予以戊戌年的司天麦冬汤合静顺汤再加小承气方:
剖麦冬 140g,法半夏10g,香白芷10g,野西洋参 40g,生姜片 10g,大红枣10g,炙紫菀15g,炒甘草30g,淡竹叶10g,桑白皮12g,制附子60g(先煎 3小时),宣木瓜20g,怀牛膝15g,云茯苓20g,净萸肉 30g,诃子肉 10g,西防风10g,炒枳实 30g,制川军 30g(后下),川厚朴 30g,炒当归 10g。当晚通过鼻饲服药 1剂,嘱停用一切西药。
8月 10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好转,24小时尿量1355ml,至8月11日尿量已达2750ml;鼻饲流质约1960ml。8月 13日,双下肢水肿消退,复查肾功能:尿素氮12.21mmol/L,肌酐 181 μmol/L,血钾3.34mmol/L。15日拔除鼻饲管,患者已可自主流质饮食,保留导尿引出尿量3500ml。复查CT:心包和胸腔积液消失,左下肢疼痛已能通过口服止痛片缓解。通过中医中药康复治疗,于9月底出院。
倪君解释说,患者持续高热不退为火象,因是年为戊戌年,故用了针对戊年火运太过的麦冬汤。患者全身浮肿,脉极沉细,考虑为大量使用抗生素损伤了阳气,又值戌年太阳寒水司天,故配用了该年的司天方静顺汤加西洋参,并重用附子回阳救逆。又因患者昏迷,二便不通,急需通下,故加入了小承气汤。三方合用,使患者转危为安,彰显了司天方在临床急危重症应用上的重要作用。
8.严重心衰肠麻痹案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化雨镇卫生院胡淑占案。
患者男性,1933年 11月出生。
2018年 7月 26日,胡淑占正在外地,家属电话求治,诉病情如下:因全身水肿、心衰、肠麻痹入院,予强心利尿等措施病情未能缓解,且渐加重,已住进重症监护室,并下病危通知。刻下症:全身水肿,腹胀严重,伴有腹痛,无大便(平素大便稀),已 2天未进食,呃逆,不排气,亦无肠蠕动,检查有少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咳痰带血丝,神志尚清。舌、脉家属无法提供。胡淑占当即请教了临沂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玲,李玲指导拟方如下:
麦冬140g,炙紫菀10g,清半夏10g,炙甘草30g,西洋参30g,熟附子 60g(先煎 3小时),宣木瓜 10g,怀牛膝 15g,云茯苓 10g,净萸肉 30g,淡干姜 15g,诃子肉10g,西防风 10g,江枳实 30g,川厚朴 30g,生川军20g(后下),西当归10g,桑白皮10g,赤芍30g。1剂。水煎服。
当天晚上,医院见病情危重,催其家属将患者拉回家中,准备后事。到家后,患者才开始给患者服中药,服药半剂后,即有排气,排出大便后腹胀、腹疼明显减轻。1剂服完,全身水肿即消,病情趋平稳。第三天,已能进少量米粥、面条和蛋糕等食物。数日后随访,仅有轻微胸闷、腹胀。
胡淑占解释说,上方乃司天麦门冬汤、静顺汤与小承气汤的合方。患者就诊时间为戊戌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故咳痰带血,司天麦冬汤可抑火救金。根据患者平素便溏,可判断其脾土不足,就诊时太阳寒水司天,阳气不令而致水肿,该年的司天方静顺汤有温阳利水之功,重用附子和西洋参,可助回阳救逆而治心衰。因肠麻痹而二便不通,急需通下而予小承气汤。三方合用,使患者阳明降、腑气通、心阳复、水肿消、胃纳开,遂转危为安。
精彩样章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