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为自己的弱点守好底线,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素书》:为自己的弱点守好底线,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这一句话出自于《道德经》之中,意思就是说:天地万物生成时,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制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范围就不会有危险。
人生的一切祸患和问题都是因为不守限度而出现,一个人要知道规则,守住规则,是为人生避免祸患的根本。
人性之中的“自私”也是如此,自私是人性的正常情感,不需要刻意去除,我们也无法去除,只要做到守好本位,让自私符合适度的状态,自然能避开因为自私而产生的危险。
而自私的底线就是“损人利己”。
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但是当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的利益时,就已经错了。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败莫败于多私。
败坏事情,没有比处处以权谋私的行为更败事的了。
当你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不属于你的东西时,这些东西也同样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失去,这是天道的规则。
就好像那些人因为贪恋钱财违背道义,诈骗公家,蔑视法律的人一样,最后在丧失当下利益的时候,也连累了自己的一生。
孙膑和庞涓两人,曾经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两人本来是师兄弟,后来共同辅佐魏王。
但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就逼着孙膑写出兵书,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在魏王面前造谣,说孙膑对魏王不忠,糊涂的魏王轻信了庞涓的话,就对孙膑施以重刑,剃去了膝盖骨,脸上也刺了“私通外国”四个字。
庞涓假意悲伤痛哭,还用药给孙膑敷伤口。
后来孙膑脱险之后,在马陵之战时,让庞涓死于战争之中。
在这件事情中,庞涓的结局是因为他的咎由自取,因为最初孙膑是非常信任庞涓的,但是庞涓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狠心残害孙膑,最后自己也遭到了报应。
当你跨过“损人利己”这条底线的时候,自私的性质就已经开始转变,如果一直这样执迷不悟,把损人利己当成习惯,终有一天自己会为这个底线付出代价,就算是圣人的智慧,也不能去除损人利己而留下的祸患,遭殃遇害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自私凌驾在损害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守好限度是保护自己的基础。
作为当事人,不要让自私超过底线,而作为旁观者,也要看清那些被自私冲昏头脑的人。
不要像魏王一样,因为昏庸无能听信了小人谗言,才错失了真正的军师孙膑,最后让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
不仅是魏王,从古至今有多少君王都败坏了轻信小人谗言的事情上,不懂得分清君子与小人,最后给自己甚至国家都带来了灾祸。
比如齐桓公,齐桓公因为当初贪图美色,宠信小人易牙、竖刁,最后让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
而在明朝时,君王朱厚照受到宦官刘瑾的迷惑,由小人独揽朝政,让朝廷一再走向腐败昏庸的状态。
所以,不仅要保证自己的自私不越过底线,更要懂得远离那些因为自私而不守底线的人,因为当他不守底线触犯利益的时候,你可能就是牺牲品,这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道德经》“天长地久”的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叫: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一个人正是由于他的不自私,所以反而能够保全自己,才能够永久留存福泽。
真正的圣人不是能够完全摒弃自己的弱点,而是能够做到让一切弱点适度的存在,从这种角度来看,自私也是为自己获取利益,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但是前提是要守住限度,这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