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记忆之六】凝然古树大儒名

一排排人家枕河的民居旧宅,一座座粉墙黛瓦的苏式大院,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幽静街巷,一道道文化民俗的悠远写照。

苏州,古老街巷和风情民俗组成的风雅是文字所不能概述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最集中的表现,而苏州民居则是江南民居的典范,它以单体建筑工艺精致,色彩淡雅和富于空间序列变化的庭院式结构而为世人所称道。

这些小巷深处的普通民居和深宅大院,以其建筑规模宏大、精致严谨、流畅典雅,成了人们解读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在小巷里访古探幽,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绝对是件赏心的事情,因为小巷不仅有一串串先人的故事,也有一段段经典的逸闻,使得小巷在时尚世界中面对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走进小巷,走进文化长廊,心灵的舞台就会在小巷的舒展和淡雅中舞出精彩纷呈的天地,而今天,我们要走进大儒巷,一条充满着大雅大儒的老巷深处。

大儒巷位于临顿路,巷面原有一条河,1958年时被填没,原来依河而建的人行小巷就成了如今车马奔波的大街。

这些年来读过很多文化人对大儒巷的赞美,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那条优雅的河和临河人家的座座木桥,只可惜如此精美别姿的画面,如今只能在老照片里去慢慢的品味,今天的人们对于大儒巷和关于大儒巷曾经的故人,早己是往事烟云飘散江尘。

民国《吴县志》曾记:“宋端平元年(1234年),万户姚八郞舍宅建寺,明嘉端时申时行建观音殿,崇祯年间里人郑氏修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里人金廷集资重建”。

因此最早的大木巷是因建于元代的昭庆寺而名闻苏州的,那昭庆寺除了香火经声、茶烟弥散之外,最为著名的就是那十多棵古银杏树,或许因为这些郁郁苍苍的大树存在的缘故,宋代时大木巷就被改称为大树巷,直到明代这大树巷却是因为一个人,而变成了今天人所共知的大儒巷。

此人便是明代的大儒王敬臣。

王敬臣是明代嘉靖四十六年(1564年)的贡生,是苏州文人杰出的代表,其学问出众,而处世较为低调,不愿为官显名,一生为教学所忙。明万历年被受荐为国子监博士,这在读书为功名的时代是件十分了不起光宗耀祖的事情,但王敬臣却是坚辞而不就。

王敬臣的一生多次受到举荐和重用,但他始终不为功利名声所动,一直从事着礼教谈学的授徒生涯,受到皇家的推崇。王敬臣的学说以“慎独”为先,他在大树巷开馆讲学,先后有门生四百余人往来大树巷听讲,称他为“少湖先生”,被誉为明代“大儒”。

王敬臣一生著有《社交疏节》、《家礼节》等多种论述,只可惜由于多种原因均巳散失,惟有《俟后编》六卷得以传世。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学者大儒,而将大树巷改为大儒巷。

而据明史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王敬臣最为让人佩服的事情是他的忠孝仁义。王敬臣的父亲有一次患有疽背之疾,为帮忙父亲减轻痛苦,王敬臣常常是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使得父亲的病体后来渐渐得以恢复。

还有一次他父亲得了瞀眩病,不能正常行走,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而为了照顾好父亲,他更是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而他对待自己的继母也十分地孝顺,就象对待自己的生母一样精心对待。在讲究忠孝道德的明代,王敬臣的孝行从此是闻名天下,大家称它为“仁孝先生”,明朝万历年间,苏州知府朱文科特地为他立牌坊,题名“仁孝坊”。

所以,我们今天知道的大儒巷和仁孝坊(迎晓里),都是因为王敬臣忠孝的千古流芳而名垂天下。

而在大儒巷的人物沧桑变易中,近代另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人物也让大儒之名得以传扬,他就是近代治理黄河的专家潘镒芬。

出身在端善堂的潘镒芬是苏州“彭、宋、潘、韩”四大家族的潘家之后,早年曾就读南洋公学,清宣统年(1909年)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后受南通状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张謇之荐,参与从事毕生致力的黄河治理工作,在为治理黄河而奋斗的30余年间,潘镒芬殚精竭虑,为治理黄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先后参加了李升屯、黄花寺等处决堤抢险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修复河南花园口黄河炸堤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后,准备以主力沿陇海铁路西进夺取郑州,为阻止日寇西进,国民党军事当局下令炸开河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企图以洪水阻敌前进。结果日军虽暂时撒退,但却造成黄河下游90余万人惨遭溺死,1200万人流离失所,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泽国汪洋……

抗战胜利后,曾经面对黄河破堤欲哭无泪的潘镒芬接手堵口复堤工程,此时他的妻子病重家乡,历经八年离乱的潘镒芬本想回苏探望妻子,但情况紧急,他直接从重庆取道西安直赴灾区,而不顾病重的家人。在他的精心组织和民工的艰苦努力下,1947年4月20日,终于将滔滔黄河水归于故道,实现了他救万民于水火的夙愿。

解放前夕,潘镒芬拒绝国民党政府让他撤走台湾的要求,而是辞职回到了大儒巷的端善堂老宅。解放后他将多年积累的治黄水利资料和治黄著作全部交给了国家,学识渊博、严于律已的潘镒芬曾手刻“守身如玉”、“无愧于心”两方印章用以自勉,后人常将他和明代的潘季训、清代的靳辅两位治河功臣相比拟,对他表示出深深的敬佩之情。

行走在大儒巷儒雅藏典的故事情节里,虽然依稀的往事在承载着沧桑的昭庆寺里的银杏树下感受着岁月的变幻起伏,但是有了王敬臣和潘镒芬这样的人物,自然就让姑苏的书生们再也摆脱不了文人的风雅,风雅出成就了大儒巷的传统和魂魄。

而所有的逸闻传说,更是给才子们代代相传的风雅,写下了让人回味的永恒魅力的注脚,而这样美丽的邂逅居然是因为这一条千年流韵的古老街巷。

      
      昭庆寺、端善堂、厚德堂、仁孝坊,这些大儒古迹中记载着历史所存留的足音;王敬臣、潘镒芬则让我们在记忆中感受着篱笆外古道中的无尽柔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