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随遇平衡身如球——太极拳的核心运动方式
人体的基本形态是一个立方体或圆柱体,重心大约在中间的位置。当人体受力时,如果重心产生了足够大的偏离,就会导致失去平衡。武术中的进攻技术所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移动对手的重心,使之失衡,譬如可以通过强力打击,或引诱对手向错误的方向移动。武术中的防守技术所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维持重心,保持平衡稳定,譬如降低重心位置,或使用大步幅增加支撑面积等。太极拳中黏走相应的原理,就是通过走去化解对手破坏我平衡之力,同时以黏去破坏对手之平衡。
在推手中,若身体重心被移动出脚下的支撑面积,就会失衡。对于平衡而言,重心越升高,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重心越降低就越稳定;对于维护重心而言,支撑面积越大,重心就越不容易被移出。因此说重心低、支撑面积大的圆锥体最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推手时降低身形并使用大步幅的原因。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当以这种方式增加稳定性时,必然造成放松困难,也就失去了灵活性。这个问题在定步推手中不太明显,所以往往不被重视。须知,太极拳的技击技术不是仅仅停留在定步推手中,在竞技推手或实战中,放松与步法的灵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应该在推手训练中养成这种以降低身形、增大步幅的方式去维护平衡的习惯,而是应该发展出既稳定又灵活的步法。
平面上的球体无论如何受力,其运动形式都是滚动,因此其重心没有变化,也不会超出支撑面。所以对于球体而言,没有由于重心的偏离而失去平衡之说,这就是随遇平衡的概念。太极拳借助这个概念,用模拟的状态发展出一种以随遇平衡概念为核心的身体运动方式。通过训练,使身体成为一个虚拟的球体,球上呈现出的是稳定与灵活的运动方式。对应外力,似乎是让对手站在球上,此球可以随其脚下蹬踩之力滚动。如果进一步将此球置于水中呈半浮状态,当外力来袭,似以一手指欲将此球按入水下,则球必翻转上浮,恢复稳定。训练的要点是:如何将身体练成一个虚拟的球体,如何维护重心,如何使球滚动或翻转,如何做到球浮于水。
作者拳照(左为赵泽仁,右为张云)
赵泽仁,自幼习武,技艺出众。1967年起从学于武学大师王培生(印诚)先生之开门大弟子骆舒焕老师,并被骆师推荐到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被王培生师爷视为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他遵循王培生所倡导的“真东西必须能当场试验”的原则,面对各种挑战从容应对,被美国、欧洲等多家武术团体聘为高级顾问。2016年和201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张云,少时习少林拳,后经师父骆舒焕先生推荐,至王培生师爷家中深造近30年。移居美国后,常年传授中国传统武术。1993年受王培生师爷委托,在美国成立“印诚功法研究会北美总会”。入选《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