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枳实我们讲义有列进去。它说“味苦寒生疮...
那枳实我们讲义有列进去。它说“味苦寒生疮者,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枳实这个药我们已经聊过好几次对不对,就说有一种很喜欢落地的植物叫做橘子对不对,然后它过了淮河还要落地生根,就是天天往地上冲,长成畸形就叫枳实,其实是那种酸酸苦苦的小桔子,那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我们也不知道啦,只是传说而已。
只是枳实这样子一个小橘子,它晒干以后我们可以把他分成两种药,到后代的话就会把它分成枳实跟枳壳。那个比较小粒的叫枳实,比较大粒的叫枳壳。
枳实我们都知道它是气是这样往下面掉下来的,很喜欢落地的药,那你要用更猛的还有槟榔拉。有没有被槟榔砸过,那是比枳实还要厉害。但是那槟榔太猛了,我们不用哦。
那这个如果小粒的叫枳实,大粒叫枳壳,但是大粒的话长的比较外开,对不对?它的药性就介于陈皮和枳实之间。陈皮是那种通窜的药,所以枳壳比较能把郁积的气把它打通,所以枳壳的作用往往是在比较宣发比较上焦。
你如果肺有气郁住的话,用枳壳可以。枳实的话就比较是直接往下坠。那这个“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这件事情,现在的人不太会用这个药效。
枳实有一个偏方,就是古代方有一个偏方是这样子的,就是如果你的身体长那种红疹,就是像有一点偏红色那样一粒粒像豆子一样从皮肤里跑出来的红疹子。
如果你要医治它的话,古时候偏方是你拿枳实去泡醋。然后泡了醋之后用电锅蒸热,然后电锅蒸热后醋泡过的枳实呢用布包起来这样熨你皮肤的红点点。
这样据说那个“如麻豆苦痒”的皮肤红疹就会消失。这是古时候偏方,大约有一千年没人用过了,你们自己知道下它的确能治就好了。
那至于能不能通到人的皮肤里面呢,清朝的周素讲说,人皮肤底下是肉对不对,肉是跟脾胃相通的,能够打通脾胃那里的积聚,它对肉里面的积聚也有一定的共鸣作用。他有这个想法。
那实际上实践这个想法的是经方里面的排脓散,或者枳实芍药散之类的药。它的确用这个药就能够把皮肤底下的脓挤出来。它既能够作用在脾胃里面,也能够作用在肉里面。就是在排脓散之类方里面能够重新体现出它的药性
“除寒热热结”是这样,因为枳实到底是那种陈皮类的东西,它对于痰饮邪气黏着在人的体内,还是有种疏利的功用,所以可以。
那“止利”是这样,一般来讲,枳实是用来把大便打下去的药,所以止利的药比较少用枳实。
但是孙思邈的《千金方》里面有枳实散,枳实散的“止利”是这样,就是枳实如果跟白术同用的话,就能够健脾开胃。那让你的肠胃的运化变活泼了,那是不是就比较不会拉肚子呢?那是有可能的。
但是一般的补剂要用到枳实的话,我们的建议用量是只要用到白术的1/4就好了。因为再多它的那个破气的效果就会让白术不补了。所以枳实通常以不超过白术的1/4为原则。
至于说长肌肉,如果你用在排脓散里面,它的确能够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推出来,让你肉很快长,但是本身要它补到那不行,它要搭配其他药。
像“利五脏,益气轻身”这种东西。其实枳实厚朴这种药吃太多会脱肠的,肠子就会从底下脱出来,所以会伤到人的元气的。它到底本身不是一个补药,但是搭配些补药来运作的话,是没有错的。
讲到枳壳的话,中国人是说夏天收采的是叫枳实,秋天再采的就是长得大一点老一点松一点叫枳壳也有人这样分的。至于说枳实在经方里面除了这里用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地方比如说枳术丸。
那我们再说另外一个,就是承气汤里面那个要把大便打出来的方子它会用到。
那还有一些,但是这种把东西打下来的药物,有些人会提到一些比对,这些比对大家不是那么重要啦。
就是比如说为什么泻心汤系的药治这个“心下痞”,仲景说得“心下”就是胃,胃这个闷闷涨涨的感觉不用枳实,就是泻心汤它有另外一个结构在处理这些事情。
那或者是说陷胸汤要把这个胸口的痰拉下来,或者是糜烂性腹膜炎要用陷胸汤把这些脓抽掉,那这些也不用枳实,不宜用枳实。
这个枳实的应用范围,我们今天只是顺便因为小建中汤来认识这味药,各位如果自己要研习的话就要在类似功用的方剂里面去看,说为什么有些其他的方剂不用枳实,这样来倒推枳实的药性好不好?
----JT叔叔 枳实、枳壳
[灵光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