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金阿根||围墙的变化 (随笔)
围墙的变化
作者:金阿根
主编:非 鱼
围墙,就是把一块地方围起来的墙,使人不能随便出入的一堵墙。
我猜测,万里长城也是围墙,目的是抵御外敌,不让他们长驱直入侵犯中原大地。
对于古代建筑和旧时的围墙我知之甚少,只知道有城市就有城墙和城门。而我自幼居住在乡下小村孤陋寡闻,只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老家是在江南水乡,那时乡下是见不到围墙的,几户人家的房子连在一起,朝南一字儿排开,每户人家的道地连在一起,小的用于晒麦晒谷,热天餐桌一放,吃饭乘凉。大的道地成了村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大会、演戏都在这里。儿时跟随奶奶或父亲进城,倒是在城里看到一些围墙,大多是在工厂,想必是怕厂里材料或产品被人偷盗。而不管是县政府、区政府、乡政府,根本没有围墙,老百姓进进出出,无需证明无需登记。
从部队退伍在县城工作,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初。医院、学校、机关、工厂,建围墙的多了起来,但只有传达室,用一个老人当传达员,报纸信件到了分发给各个办公室,没有穿制服的保安,绝不会有森严壁壘的感觉。不少围墙并非水泥砖块砌成,而是铁栅栏,内外种花种草植树,城市确实美观了不少。
改革开放初期,全民经商,临街的围墙纷纷被扒了,变成一排排简昜房子出租,让商户开店。一夜间,马路两旁开出了许多服装店、百杂店、餐饮店。破墙单位名曰“创收”,这些钱往往列入小金库,为员工搞福利、领导们请客吃喝所用。农村兴起建房潮,平房改楼房,楼房改别墅,于是在房屋周围建起围墙。
80年代中后期,除了各单位都有了围墙,经市级公安部门批准,涉外企业建立经济民警,传达人员服装和器材类似公安民警,配备枪支电警棍。本人所在单位是出口企业,首批建立经济民警,向市局购买两支手枪,不过枪从没见到过,因为枪支由县公安局保管,电警棍放在厂里使用。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具有创新意识的有关各级领导干部,给围墙赋于了新的内涵和创意。为了对付“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检查验收,哪里垃圾成堆,哪里脏乱差,那里就打起一道围墙,这围墙倒是成了一块遮羞(丑)布。反正检查验收人员不是每处去检查,更不会爬到围墙上观察。验收合格了,有关部门可以得一笔奖金,皆大欢喜。围墙上画一些图画,写一些标语口号,标榜为“墙头文化”,岂不是成了“新鲜事物”?何况钱又不是自己口袋里掏的,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痛,承包给亲戚朋友大家都有好处。某地山脚下有条公路,沟边成了乱脏窝,一条围墙砌起就解决问题。虽然给车辆和行人视线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围墙已经裂缝,群众就是强烈不满就是不断反映也无济于事,围墙照样在风雨冰雪中苟延残喘。
如今更是进一大步了,也许是为了和谐为了维稳为了安全,机关单位围墙林立,高大威严,莫说百姓,就是小偷强盜也甭想翻墙而入,门口警愓地站着保安。各级政府直至村里,都有办事中心,远离机关,更显清静。要进机关,掏出身份证登记,出来还得有人签字,如今多了摄像,管你隐私不隐私。这其实不算麻烦,若是到公安局、派出所、法院、检察院,想进去找人或办事,可就没那么容易的了。法院像坐飞机那样安检,手提袋通过输送带,浑身上下吱吱吱的捜索一番。公安部门得刷卡,你没卡如果有熟人还好,打个电话"来接去送"。某街道进电梯刷卡,工作人员有卡,老百姓就没福气乘电梯了,七老八十的人只得一层层一档档上去下来,管你七楼八楼。连供电供水这些业务单位也得刷身份证,拦杆才能竖起才能进出。
围墙也好,刷卡也罢,在和群众之间多了一道道隔离墙。只能说,在基层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教育,效果并不见好,仅仅一种形式主义一种走过场而已。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金阿根,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为浙江省和杭州市作协会员,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九本,在全国和各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万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