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唱教育”的概念
合唱教育在广义理解上,指对人们的音乐素养水准、审美意识以及团体精神有所提高的集体性活动;从狭义角度理解,一般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能够让受教育者产生预期变化的一种合唱活动。
(二)合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以来,在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倡导下,我国艺术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小学阶段的童声合唱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由于环境、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学音乐合唱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问题:
1.童声合唱的整体水平较低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材料以及音视频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童声合唱教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本国的国民素质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影响。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我国在童声合唱教育领域的起步时间较晚,过去家长只专注于文化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唱教学的发展,使得我国童声合唱不论是在理论维度还是实践维度方面,都呈现出发展水平偏低的状况。
2.地域性发展失衡
我国是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各个省市之间不光是地理维度差异较大,教育方面也存在极大差异,在合唱教学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各个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合唱团,而且发展水平已经能达到多声部合唱以及无伴奏混声合唱的艺术要求。相比较而言,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因师资力量弱、教育硬件设施差等因素,组织一定规模的合唱团具有很大难度,甚至连开设一门合唱课程都很难做到。这一现状导致不同地区的小学在音乐课程及合唱课程的发展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发展严重失衡。
3.学校对合唱教育的重视不够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分数高低。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这一现状虽然得到改善,但是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合唱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地方的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学校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小学生群体的特殊局限性
小学生年龄普遍在7岁至12岁之间,年龄较小,对于音乐基础知识接受程度较为浅薄,理解能力弱。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在幼儿时期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相对较少,而且在学校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即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音乐欣赏的层面,而忽略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
5.师资力量的差异性
经过电话采访等调研方式,笔者发现,西部部分地区农村小学甚至初中,到现在还存在缺乏音乐教师的情况,音乐课程大多数被占用,用于语数外课程自习。有些学校则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代为上课,上课大多数采用播放歌曲、学生自己学习跟唱的方式。在音乐课程数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无法追求其质量。
而在配备有音乐教师、学生合唱团的学校,教师在童声训练领域存在技术短板。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容易用嗓过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发声。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学生声带疲劳,咽喉疼痛,从而对唱歌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小学合唱教育质量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的小学合唱教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上文所阐述,现阶段的小学合唱教育还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合唱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改善这一现状能有所助益。
(一)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变化
一方面,小学生年龄一般处于7岁到12岁之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声带和机能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还没有开始生理变声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声带与其他器官相对柔弱,不够成熟,教师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运用合理的发声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发声器官。
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幼稚、不成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技巧等方面认识不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避免生搬硬套,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童声合唱教育的难度远远高于成人合唱教育,考验个人的协调能力以及与集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合唱过程中和声的分工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工作,采用轮流尝试等方法,避免学生因此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部门提高重视,改变现有教材结构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地域性发展失衡的现状下,需要各个地区教育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足够的重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这种做法对于不同地区的小学合唱教育也是一种嘉勉,在有关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下,合唱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音乐教材的编排对小学合唱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重点内容,教材的内容会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度和喜欢程度。在教材的编排上,要综合考虑歌曲的选择、音乐旋律的律动感以及是否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等方面。合理的教材需要做到让教师认可,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为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拓宽视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不断追求的方向。音乐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在合唱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合唱环节与和声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会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声带处于发育期,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普及声带保护方法,为合唱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声乐基础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和音高区域分配合理的声部,及时纠正学生在唱歌过程中一些错误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唱歌姿势合理、咬字清晰、气息流畅、情感充裕,提高歌曲感染力。
(四)童声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
童声训练的基本方法欠缺也是一个难点问题,笔者在查阅资料与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气息基础练习
歌唱中所需要的气息与平时说话所需要的气息截然不同,其吸气的位置以及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都有很高要求,不能随意而为之。歌唱又分为独唱和合唱,在这里专门探索在合唱过程中所需要的气息。合唱不像独唱,合唱对气息的要求更高,独唱可以根据个人自身的条件去调节自己的气息,而合唱则要寻找一个统一的方式。气息训练可以有很多方式,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打唇练习”,俗称“打嘟噜”,打唇练习能够使练习者感受到气息的流动性,技术难度低。在合唱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乐句的长短、速度以及音乐的情感进行呼吸控制。不同的作品对呼吸的要求不同,乐句较长的合唱作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换气方法,大多采用轮流换气方法。
2.发声位置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儿童,声带发育不成熟,对于发声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更需要正确发声方法的引导。训练发声位置,能够让学生轻松感受到声音位置的存在,哼鸣练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哼鸣可分为“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开口哼鸣,简单来说,就是张开嘴巴,发出“嗯”的声音;闭口哼鸣就是闭着嘴巴发出“mu”的声音。哼鸣时,要求练习者嘴巴、喉头、口腔肌肉要尽量地放松,不可僵硬,舌头放平,轻轻抵着下齿,软腭随着正确的吸气动作而上抬,咽腔呈拱形,嘴唇轻轻闭合,牙关放松打开,整个口腔像含着一口水一样,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练习时主要以上下行音阶练习为主,气息要平稳。
3.跳音练习
高位置唱歌的方式主要是取决于跳音的演唱方式。跳音是一种非常灵巧和跳跃的演唱方式,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有力和放松。跳音的演唱相对较难,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掌握。演唱跳音的时候喉头一定要处于稳定和放松的状态,然后横膈膜快速地运动,快速地呼气和吸气,将声音往上扬,短促、快速地发出声音。每发出一个声音,横膈膜快速地跟着运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合唱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合唱教育的方法。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文中所提有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合唱音乐教学的路径,为我国小学合唱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