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恋成瘾:关于梦想,迷恋与渴望的故事
Tracy Shields,既是位作家博主,也是个企业家,此外她还是情感咨询师。从2008年起,她写了大量关于“爱恋成瘾”及疗法的文章,而后她便出现在Pernille Rose Grønkjær执导的纪录片《爱恋成瘾》中。最近,Tracy正在写她的新书《爱恋成瘾》,这会是一部指导人们摆脱爱恋成瘾、寻找自我的宝典。
“爱恋成瘾,关于梦想,迷恋与渴望的故事。”
一月的时候,Pernille Rose Grønkjær打电话邀请我去纽约。两年前,我和自己疯狂爱恋的G先生的故事被拍入了一部纪录片中,不过这段关系还是结束了。导演Grønkjær女士希望我成为这部片子的第一个观众。我十分激动,但同时又感到深深恐惧,我怕自己的故事曝光之后,会有损我个人尊严。如果说有什么事是我非常想要避免发生的,那就是被呈现为一个“瘾君子”,或是在电视真人秀中发生可怕的事情:生硬的灯光,死板的拍摄角度,变形的人像,丑陋的讲述,或是被歪曲的肢体或脸部表情。那种好似暗藏在阴沟里的脸,并不是我。
因此,当我来到她位于时代广场的酒店房间里,坐在床脚边的椅子上时,当她把插上耳机的笔记本放在我面前时,我果然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坐立不安。她是以怎样的视角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呢?她又是怎样定义恋爱成瘾这样的人格障碍呢?是把它简单地看作用不断约会来逃避责任的行为,还是把它当作极为严重的、让人成瘾的心理疾病?又或者,她会不会为了让影片获得关注和好评,不择手段,只选取那些较为极端的夸张镜头?可能你之前还没有注意到,美国电视媒体就会这样做——为了博出位,会把原本还算平和的题目变得稀奇古怪,大肆渲染其中丑陋又低俗的部分,再把它展现得足够凄惨。我希望这部电影不要这样。
当然,就我的部分来说,我要做的只是和G坐在普林斯顿大学前的一个长椅上,聊聊置身于一段不被重视、不被用心对待的恋爱关系中的感觉,但其实这个男人是爱我的。(当然,这是过去时了。)我想问自己真的是“爱恋成瘾”吗?还是我太容易在感情中上当?关于这点,我至今没有搞懂。在影片开端,我在讨论爱恋成瘾时,我的脸被打上了马赛克,这样看来我的尊严得到了保护。
但是,它真的被保护了吗?
除我之外还有六个被拍摄对象,他们的生活是被同步记录的,这样看起来更会因此牺牲掉自己的尊严(说别人总是容易,审视自己却很难)。拿Christian来举例,他是位长头发的音乐家,和妈妈一起生活。他与一个女人网恋,只见过两次,最后是在电话上说的分手。Tracy是位身材魁梧、有纹身的38岁单身妈妈,但她的恋爱对象却是个23岁的无业游民。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尽管男友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恐慌和反感,但她还是想要保住这个孩子。Adelaide是位魅力无穷、谈吐优雅、身材娇小的纽约女演员。与前面两位一样,她不允许自己放过深爱的男人,甚至还为此自杀。而Jennifer是所有人中最夸张的,她有十分严重的恋爱癖和性瘾症,当她十分孤独的时候,她会跑到市中心去,随便找个可以陪她度过一晚的男人(一个或者一群)。
这不禁让我怀疑,我真的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吗?其实,我和他们一样,把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也并不能够成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我想我应该面对现实,我也暴露出同样的绝望,同样的脆弱,同样不堪一击的软弱。说白了,我也只是他们中的一分子。难道不是吗?
就像纪录片中的过程一样——在80分钟的片长里逐渐走近并展开这些人的故事,一个比一个悲惨,我在观影的时候,Grønkjær就在床上一边工作一边观察我的反应。当Tracy说,“我知道这个男人并不适合我,因此我一次又一次地与他分手。但是,我撑不了多久,就又会回到他身边。”看到这里,我眼眶含泪。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痛苦的回忆,那个窘迫的自己。在片子的另一个部分,Christian的否认让我觉得有些尴尬。他真的觉得这个女人爱他,尽管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再一次让我想起自己过去犯的错。然而,当我看到Jennifer在空荡的房间里,坐在一张破旧又褪了色的沙发上,说着“恋爱癖”只是为了填补人们心中的空虚,我丢掉了自尊。我觉得我能守住的尊严在那一刻早已远去。事实是,在这样的故事里,没有任何东西是尊贵的。
这部纪录片,恰如其名“爱恋成瘾”—— 这是些关于梦境,迷恋与渴望的故事。这也引出了“爱恋成瘾”这个概念——充满争议和讨论。但是片中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分隔开“恋爱癖”的症状以及糟糕的生活管理能力。我们所说的“癖好”,并不符合主人公们的个体情况。换个角度说,你们看到了开篇的时候我所说的,“爱恋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疾病。我在片中描述了我的痛苦与孤独,当我在等待G的电话的时候,当我忍受他吸毒的时候,当我与他已经一年多都没有亲密行为的时候,当我明知道我们的恋爱关系已经结束,但我不愿接受的时候。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可以称之为“艰难”的爱情——至少从某个角度来说。
之后你会看到其他人的部分,“展现”了他们错误的生活管理方式。这些人努力地守护自己的爱情,但是都用错了方式,最终适得其反。你会看到一些人物已经在深深自省,还有一些却毫无自知。你会看到他们间的巨大差异,但其实并非如此。就事实上来讲,无论我是否愿意承认,我们其实都一样。我们都深陷在“爱恋成瘾”的行为里,无法走出来。
起初,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并没有能够“非黑即白”地给爱恋成瘾下定义。但关键是,准确地给“爱恋成瘾”下定义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关于他们情绪上的失衡问题,没有非黑即白这么绝对的表现形式,更何况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去定义:恋爱依存,浪漫依存,矛盾的恋爱依存,情感主导,情感逃避,等等。
与毒瘾和酒瘾不同,“爱恋成瘾”并不是非黑即白。嗜酒的人迷恋于酒精,因此他一直喝酒直到无法入眠。嗜毒的人迷恋于毒品,因此他吸食海洛因或药片直至无法入眠。然而,有“爱恋成瘾”的人迷恋于爱情,但是却有无数的方法来表现。这种“瘾”就像指纹一样,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人们恋爱生活忠告可能出现的所有扭曲行为特点的总和。它是不可捉摸的,反复变化的,同时还在不停发展的。Susan Peabody在她的书中“陷于爱里”是这样写的:
“爱恋成瘾”体现在不同的形式上。有些“爱恋成瘾者”为那些无法得到爱的人照亮了前路。有些“爱恋成瘾者”十分迷恋浪漫爱情带来的兴奋感,无法自拔。还有些人即便在恋爱关系中感到不快乐,失望,孤独,被忽视甚至不被保护,也无法将自己抽离其中。有些“爱恋成瘾者”极度依赖他人,还有些人却极度自恋。有些“爱恋成瘾者”用亲密行为来管理情绪,还有些人却对此排斥。但所有人的共同点是,当我们在情感中,美梦里,或者恋爱关系里,我们会对自己扭曲变形的想法,感觉或者行为感到软弱无力。—— Susan Peabody,《陷入爱里》
像其他的“瘾”一样,爱恋成瘾是很难控制的。你也许会意识到你有点问题,你甚至意识到自己“得病”了。但是,你会一直在重复着不健康的行为,但却没有能力控制它。我不知道美国大众是否意识到了这点,当它关系到恋爱,或者其他容易迷恋其中的事物时。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有人毁了你的生活,那就让这个人停止。”再强调一遍,这是一个有上百万的人会去跟你说“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国家,这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是个更危险陷入“爱恋成瘾”的信号。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去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上瘾”是很困难的,并且即使大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很难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我不确定这部纪录片有没有把这一点讲清楚。不过这部影片确实让人们多少了解到了“恋爱成瘾”的存在。而对于那些患有“爱恋成瘾”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有效地帮助他们意识到,如果你的爱人不再爱你,甚至殴打你,忽视你,逃避你或者伤害你,那么再和他(她)在一起就是不明智的选择了。
但这部纪录片有些失败的部分,是没有展现那个不那么有趣,甚至有些乏味的部分:康复阶段。在美国,“瘾”的康复率,例如酗酒,是非常低的。(根据美国国家酒精滥用和酗酒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在有一年以上酗酒史的成年人中,只有35.9%的人现在完全康复了)。就这种情况来看,康复并不是个容易的事。但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康复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或者就其自身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尽管,康复阶段,相比其他的比较有趣的阶段来说,确实是比较无聊的。这个部分主要是表达人们如何把日子过得平和,不那么戏剧性,把日子活出价值,并且相信自己的价值。这是很有尊严的事。不过,有谁愿意花钱在大屏幕上看这些呢,比如去看一个可怜的人舔着厨房地面的杰克丹尼奥威士忌?所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故事的一边(瘾的部分)去激发故事的另一边(康复的部分)。
这是一部原创性高、镜头优美、并且让人内心感到十分震撼的电影。这部电影看起来像个转瞬即逝的童话故事。在其中的一个片段里,一个穿着精致白裙的小女孩走进茂密的森林里,去寻找她的“王子”。一个小男孩在一座老房子的房间里穿梭,寻找着他的“公主”。这个童话不禁让我们想起,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坚信长大后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王子或公主。这样来说,“爱恋成瘾者”真的和其他追求真爱的人有区别吗?但这部纪录片所表现的却是与童话相违背的,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与我们真正所拥有的相差甚远。还有,这些主人公们是很相似的。我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联系和相似性,我为此感到难过,同样,当我听到他们不顾颜面的自白时,我会感到畏缩。我甚至想轻抚曾经的自己,那个我认识许久,现在就出现在大屏幕上的女孩,并告诉她:“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相信自己。”我觉得我从来就不该怀疑Grønkjær是否能呈现出一个吸引人的作品。她是来自丹麦的艺术家,欧洲的导演总是有本事,能把坐在马桶上的一个人拍成真正的艺术。
我认为Grønkjær拍了一部好电影,至少一些片段拍得很不错。也许她并没有完全捍卫我的尊严(可是我自己捍卫了么),她强迫我通过我们的生活意识到我的“瘾”有多丑陋。但是如果她有能力找到愿意听这些故事的观众,那么这一切就都是值得的。不管有些观众是否把我们看作 “爱恋成瘾者”,甚至是无法掌管自己生活的傻瓜,都不重要了。努力康复是对于所有“瘾”的唯一办法,只要努力去做就是尊重自己的方式,无畏失败。这一点一次又一次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并提醒我们不再回头。
翻译:周南希 校对 :朱烜琦
导演PERNILLE ROSE GRØNKJÆR
1997年毕业于丹麦国家电影学院。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她在影视界赢得了多项殊荣。她的国际长篇纪录片《修道院的故事——维格先生和修女》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首映,赢得金奖。此片还获得了伊文思大奖。《修道院的故事——维格先生和修女》的北美首映是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这部纪录片在全世界赢得了11个奖项,这其中包括,纽约魅眼电影奖,全画幅电影节大陪审团奖和优秀新人奖,芝加哥电影节金奖,莫斯科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奖,丹麦波迪尔奖,并分别获得2007年欧洲电影奖和2008年电影精神奖的提名。有媒体称赞该片为“魅力无穷的奇迹”。《修道院——维格先生和修女》被视为丹麦纪录片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Grønkjær通过这部电影创造了她独特的叙事语言和电影风格。
她最近的一部纪录长片《爱恋成瘾——关于爱情的梦想、迷恋与渴望》在丹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有媒体评价道,“你在整个影片中又哭又笑。渐渐地,你对于人类的独特情感和自己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品年表
《安德斯》(2012年)25分钟
《安德斯》记录了著名丹麦喜剧演员安德斯麦特森在巅峰个人秀以前,看似滑稽有趣、魅力十足的工作背后所隐藏的心酸历程。
《爱恋成瘾——关于爱情的梦想、迷恋与渴望》(2011年)82分钟
《爱恋成瘾》是一部讲述恋爱是如何让人成瘾、人们是如何被爱情俘虏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爱情中的给予和索取,信任和忽视,理想和幻觉,欢笑和痛苦,理智和情感,以及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所有人都渴望爱与被爱。
《她心中的房子》(2011年)与导演Astrid Kruse Jensen为电影艺术节合作拍摄
《修道院——维格先生和修女》(2006年)84分钟
这部获得了各种殊荣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位对爱情一无所知的82岁老人维格先生,和一位俄罗斯年轻修女,一起完成他追寻了一生的梦想——将一座丹麦废弃的城堡改建为修道院。
《家》(2005年)丹麦国家电视台纪录片,执导4集
《复杂的家庭生活》(2005年)丹麦国家电视台纪录片,执导2集
《开心时刻》(2003年)系列纪录片,执导6集
《唠叨的外公》(2001年)28分钟这部影片记录了Grønkjær与外公驱车5天,前往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故事。电影描绘了她与外公在汽车内的亲密行为。
《模特》(1999年)系列纪录片,执导6集
《那些时光》(1998年) 丹麦国家电视台创意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