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宋代香水

香水的“革命”在我国发生于宋代,此前的赏香之道则主要在于焚香。宋时“花露蒸沉”而成“液”,制备香水的蒸馏萃取技术来自阿拉伯,现代制备香水的装备与那时原理相通并更为精良,只是少了些古时的烟火气息和手工艺的亲近感。

南宋 官窑粉青釉纸槌瓶

沉、檀香料袅袅升起的细烟,固然在今日的香道中仍然余缕不绝,但,由于女性妆饰风尚的彻底改变,却绝对不会再有插于乌髻中的宝钗可以拔下,去拨弄炉中的那一瓣名香。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夸赞当时海南岛所出的香料道是:“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皆香,至煤烬气尽亦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

在宋代,品质最佳的香料都是切成骰子大小的丸粒,每次只要焚上这样小小一粒,就能达到一室皆香的效果。在熏香的过程中,必须要把香丸的四面依次加以翻转,让每一面都能接受到炭火的熏烤,以便其中的香精成分在热力催动之下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据范成大的报告,宋时海南的优质香料直到香气燃尽,都不会产生烟焦味。据其语义不难推论,如果换作质量差一点的香料,那么,薰烤一阵,受火一面就有烤焦的危险,因此就更加需要适时加以翻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糊烟气的情况。由于在宋代的上层社会生活中,焚香是一项不可缺的日常基本内容,所以,“玉鼎翻香”(蔡伸《满庭芳》)也就成了那一时代人人熟悉的小细节。

山西朔州崇福寺内珍贵的金代壁画中一位菩萨的形象,便居然被几百年前的画匠设计成正在进行“翻香”的动作。

只见这位菩萨右手执握着一柄鹊尾莲花香炉,而用左手的中指轻轻去触碰炉中灰面上的香丸,手势因而自然地张成如莲花般的优美姿态,不难看懂,菩萨是在以纤指对炉中所焚的香品加以翻动,使其面面受熏。

不过,直接用手指拨动炭火烤之下的香料,大约不免容易烫手,按照宋词的描述,当时的女性更习惯另一种灵便的方式——从头上拔下一枚簪髻的钗子,用钗尖去触碰那隔火片上的炷香:

烟缕不愁凄断,宝钗还与商量。佳人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范智闻《西江月》“赠人博山”)

夜深困倚屏风后。试请毛延寿。宝钗小立白翻香。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辛弃疾《虞美人》)

然而,在词人高观国的笔下,却是从相反的意思来谈到“宝钗翻炷”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不用宝钗翻炷,闲窗下、袅轻碧。(《霜天晓角》)

在词中,香炉内所薰的香品,并非沉香片或者合成香丸、香球等等,而是一小碟“花露蒸沉液”,是宋代最为独特的一种香水,所以当然不用劳烦到宝钗。

传统上,鲜花蒸馏而成的香水被称作“花露”。中国人对于花露的认识,则是以阿拉伯玫瑰香水——蔷薇露为起点。史料记载,蔷薇露在五代时首次登陆中国: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番使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今多采花浸水,蒸取其液以代焉。其水多伪杂,以琉璃瓶试之,翻摇数四,其泡周上下者为真。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之“蔷薇水”)

宋人只能根据既有的道家的“升炼”传统,来对“采花浸水,蒸取其液”的模糊信息加以破译,结果便是,制造“仿蔷薇露”的过程,在宋代,被移花接木,与当时流行的“蒸香”结合在了一起

在宋人那里,珍贵香料一定要经过“蒸”的加工程序也就是将沉、檀等硬质香料或者浸在苏合油、蔷薇水中,或者与香花密封在一起,置于汤锅之内经以熏蒸,由此让香料获得复合性的香调,才算得到了可以入炉的成品。

这一“蒸香”的加工,在南宋时代,与“蒸花露”的工艺嫁接到一起,于是,一次次蒸出的芳香花液在浸过香料之后,同时还形成了这一工艺的另一项产品,即高观国专为作词讴咏的“花露蒸沉液”,实际上,这也就是宋人所制造的“花露”。于香炉中熏“花露”,在宋人生活中是颇为时髦的做法如虞俦所作《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诗,便是写其入香炉之时: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气韵更如沉水润”,则见出这一“蔷薇露”是在蒸、浸沉香的过程中诞生,因此也微微染了沉香的韵调

液态的“香料”,置于香炉中低燃的炭火上,升起的细烟自然也润润带着湿意。虽然宋时的花露蒸沉而成之液

是一种半截子技术的产品,与今日流行的香精油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却是早在八个世纪之前,就以一缕缕不可复制的轻烟,让中国的春光与热带的馨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如水漫云流般,交相低回。

(以上是香脉基地提供的关于香养文化的小知识,临走记得留下评论哦,互动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好。)

(0)

相关推荐

  • 风雅香事 | 日常生活美学中的宋朝香文化

    我们中国人对香气的追求由来已久,上古的时候人们燃烧香草和香木来祭奠神明,到了宋朝,香是与挂画.插花.点茶并列的风雅生活中的"四般闲事"之一,是宋人吟诗作画.读书休憩时的陪伴,也深刻 ...

  • 胤禛十二美人图》里藏着怎样的古代香方

    <胤禛十二美人图>之观书沉吟图(局部) 徐莺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代四大雅事.从前文人雅集,主人通常备好茶.焚一炉香,三五知己拿出画卷细细展开,静静品赏. ...

  • 中国古代香文化(宋代)

    一.两宋概况 公元960年,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赵匡胤[yìn]建立北宋,一统中原. 契丹族建立辽国早于宋,是宋北方的强敌,双方签订澶[chán]渊之盟后相对安定. 1115年,女真族建金,灭辽与北宋 ...

  • 盏雅茶更香: 宋代建窑盏鉴赏

    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 ...

  •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

    一.明清简史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大顺灭明,清军入关. 1840年,鸦片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清亡. 二.明清用香 明清用香进 ...

  • 深入解析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二):肇始

    上篇文章讲到中国香文化的缘起发生在先夏时期,其主要运用为祭祀,而运用于生活中则是在距今约56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后我国香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漫长摸索,终于在周朝时迎来肇始阶段,大量属于这个时期的薰 ...

  • 中华传统香文化:养礼、养心、养生

    中华传统香文化博大精深.从最初燃香祭祀和驱瘟避疫起,在5000年的香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养礼.养心.养生这三大用香体系.到了近现代,因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养礼.养心的香文化受到极大的颠覆,驱瘟避疫的 ...

  • 香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中,形成令人愉快.舒适.安详的气氛.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 ...

  • 中国的香文化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兴于明清.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 我国香文化传续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新 ...

  • 深入解析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一):起源

    问题截屏来自知乎,这显然不是一个代沟问题,中国的香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渐没落,以致往后这几代人无论是从生活习惯,还是精神认知上都对我国的香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误解,致使本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香薰在很多人眼 ...

  • 香文化 │ 香 药 同 源

    古人认为,保健养生必须从『性』.『命』两方面入手,而香恰恰就有『养性』的作用.因此中医药学将香视为养生养性之『药』,形成了『香药同源』的传统. 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有如下一些桥段:刚进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