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胎骨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卜算子 咏清凉寺汝窑胎
旧称香灰胎,玄奥不曾解。汝器瓷胎似饼干,北宋清凉界。
陈腐淘炼精,合面搋揉态。黑点搀层气孔藏,巧手均无奈。
过去老行家、古董商、考古学上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香灰胎”,这个词怎么理解?各人体会不一,文化的底蕴、素养不同,理解的深度就不同,所以哪种是比较正确的呢?我们这里来规范一下,用比较形象、直观的图片、诗词来点到关键的点,以便爱好者一目了然。
“香灰胎”顾名思义,所谓香灰就是像烧尽的香掉下来的灰一样,白中带一点点灰色,而且油脂烧尽呈现干粉状,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拿它形容胎骨又如何理解呢?这就是要首先了解一点烧造瓷器的知识。
“瓷器”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另一项伟大的创造,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烧造出来“瓷器”了,这里的“瓷器”一词是以现代西方科学方法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瓷器”诞生于一千多年的中国,在哪个时代全世界都还只能烧造'陶器’的时代,而只有中国能烧造“瓷器”,从“陶器”到“瓷器”在中国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在西方却仰慕了近十个世纪,才真正搞明白“瓷器”烧造的原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领先?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变了器物的美学与寿命,成为一项改变世界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经久耐用的革命性发明。
“瓷器”是一项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尽管中国人自己至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专业人士)没分清楚“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所以常有人说'陶瓷’,将“陶器”与“瓷器”混为一谈,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分不清“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实在是有点out了!
简单而言,我们找个学化学的咨询一下,更确切的找个学陶瓷工艺的就更好了,问问“陶器”与“瓷器”有什么不同就知道了,这是一种“科学”,虽然这种“科学”是建立在西方的学术基础上,但是毕竟从物理角度来讲,“陶器”就是“陶器”,“瓷器”就是“瓷器”,两者是不能混同的!
为什么西方在中世纪那么仰慕中国的“瓷器”?那是他们制造不出来呀!当人家都已经使用“瓷器”了,我们还在使用“陶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呀?人家的“瓷器”吸水率只有一点点,而我们的近乎渗水,多大的区别呀,所以西方人非常崇拜中国的“瓷器”,崇拜到国王可以用一个军团的将士来换一批中国“瓷器”,何等的珍贵!这就是西方人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烧造工艺技术,直到十八世纪的荷兰代尔福(译音)使用陶土加上釉面才能控制“陶器”渗水的问题,但是陶土的脆弱几乎无法与“瓷器”相提并论,因此,西方人绞尽脑汁、四处探寻烧造“瓷器”的秘密。尽管西方传教士们探听到了很多烧造工艺、技法上的问题,很多发自景德镇的信件漂洋过海,也还是没能解决“陶器”与“瓷器”的根本问题。进而经过了数以万次的探索与研究才搞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能烧造“瓷器”,而西方人只能烧造“陶器”,那是从根本上没能解决问题,“瓷土”的原料不同而导致,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破解了“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那就是:烧造瓷器有两个先决条件,一:必须使用高岭土,二:必须烧造温度达到1200度高温以上。只有高岭土在1200度高温下两者才能产生“磁化反应”!要注意哦,重点是这“磁化反应”,有了“磁化反应”磁能生成“瓷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到了十九世纪西方人在本土到处寻找高岭土。
书归正传,我们回到汝窑的胎骨问题上来,中国人说的汝窑瓷器实际上它不叫“瓷器”,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会指手画脚地指责,都21世纪了,我们能不能讲点科学?没产生“磁化反应”就不能从一种物质蜕变成另一种物质,这就是科学!瓷土与火的历练,通过高温使高岭土产生物质转变,生产一种新的物质“瓷器”。
汝窑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上手过,所以很难理解,上过手汝窑的人就知道,轻击汝窑的声音如若“木声”,而非“瓷器”的清脆之声。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与当地的烧窑行家探讨,得知烧造汝窑的温度不能超过1200度,准确一点是1170度,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于我们今天研究汝窑,通过出土的残片,又经过数千次的摸索,才知道汝窑的烧成温度大概是在1170度,它的成色、釉光、胎骨都能够与古代的汝窑器物极为接近,只要越过了1200度的关口,瓷土在高温作用下就会起“磁化反应”生成所谓的“瓷器”!胎骨坚硬、釉面玻化程度高,与古代汝窑就相去甚远了。
所以说汝窑不能叫做“瓷器”,也验证了日本人对汝窑的说法“石器”,日本人为什么管汝窑叫“石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说汝窑烧造的温度不能太高,也许汝窑的瓷土也不一定就是“高岭土”?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上面的论点。
图1:清凉寺出土汝窑青釉残片断面
我们看看这两块采自宝丰清凉寺北宋时期的汝窑残片断面就一目了然了吧,这种断面是不是很像我们吃的饼干掰开的断面一样呢?不相信就拿一块饼干掰开对比一下。为什么过去古玩行里说“饼干胎”就是这么来的。
图2-1
图2:清凉寺出土汝窑青釉残片断面
我们看看上图就更容易明白了,所谓“饼干胎”的干就像烧过的香灰一样,没有一点油脂干,干干的,还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杂质,不仅断面不可能齐刷刷的,而且感觉坚硬度不高(比较而言),不像定窑、龙泉窑等的断面致密、坚硬,与巩县窑等比较接近,吸水率也比较高,就像枯渴的土地吃水很多一个道理
图3:赝品断面
赝品断面就比较齐刷刷的,偶尔有片状开裂,整体密度均匀,虽然胎土的颜色、成分很接近老器。但由于机械研磨大小颗粒比较一致,断面就会产生比较一致的裂纹,不像老器断面就像馒头掰开一样七出八进的不整齐,我们将老器与赝品图放在一起更容易看清楚。
4:清凉寺汝窑断面与赝品断面比较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放到一起就明显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了。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也会发现个别的'例外’,但是这种是极个别现象,看下图
图5:清凉寺汝窑断面
这两张图片的烧造温度可能稍微高一点,胎骨的坚硬度也相对好一些,从断面的纹理上就可以看出,即便这样胎骨中的小气孔仍然会有,只是断面的七出八进不那么明显了。
图6:清凉寺汝窑断面
不规则断面就更能够看出它们的七出八进,尤其是在阳光下侧视效果更佳。清凉寺汝窑的断面色泽是深浅不一的'香灰色’,但是一般多呈暖色调,如果釉面有较大的棕眼、漏釉现象时,露胎的颜色一般就呈不同程度的古铜色,如果烧造时候就露胎,经过近千年的氧化形成了古铜色,这件清凉寺出土的汝窑水仙盆的一足就是露胎(缩釉)的,可以清楚地看出胎骨氧化后的釉色。
图7:清凉寺出土北宋汝窑水仙盆残片
同样在其它器物上也有相同的情况,比如这件圆口洗的圈足也有一点缩釉,足背上的缩釉与足根的缩釉颜色还有所不同,足背缩釉的延伸部分虽然有釉,但是很薄,也可以透出胎骨的暖色,呈浅浅的古铜色。
图8:清凉寺出土圆口洗圈足
清凉寺出土的莲瓣纹香薰内沿拐角处的棕眼也显现了暖色胎骨的古铜色,在艳丽的天青色下更显眼。
图9:清凉寺出土莲花瓣纹香薰坐
清凉寺出土的圆口洗有些已经有磨损,这件是圈足支烧,圈足露胎,尽管仍然有土沁褒奖覆盖,一样都能显现出暖色点的古铜色,圈足外侧有一块釉'脱落’,能够有釉脱落的现象,就足以证明汝窑的胎骨与釉面没有完美滴烧结,也就是说没能产生“磁化反应”,说它是“陶”一点都不过分,很简单,“瓷器”不可能有釉'脱落’的现象,只有“陶”才有这种情况,比如唐三彩之类的“陶器”都会有釉脱落的现象。
图10:清凉寺出土圈足圈洗残片
再看看琢器类的圈足,琢器类尤其是大件一般都是圈足支烧,没有支钉,因此圈足自然露胎,有露胎的就容易看到胎骨的坚硬度和它的颜色,不难看出那暖色调,尽管感觉是浅灰白胎,仍然带有暖色调。
图11:清凉寺出土大件琢器底足
每周二 每周五原创作品/网络作品转载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