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曹雨彤:美国和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比较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和职业变更日益频繁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根据美国教育总署的定义,“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 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 即幼儿园到成年, 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 逐一实施, 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 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美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和我国的对比,能够为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幼儿园至成年的完整体系VS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培养学生们的就业技能成为大势所趋。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71年正式提出职业生涯教育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他呼吁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随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和各州也推出了各自的生涯教育模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邦教育总署提出的生涯教育模式:幼儿园至6年级是生涯认知阶段,初中7~9年级是职业定向与探索阶段,高中9~12年级是生涯准备阶段,中学毕业后, 学生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区学院、学院和大学。该模式下每一阶段学校都有不同的教育任务,贯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可以说美国早早地形成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而反观中国,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模糊,往往片面等同于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1986年深圳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先驱,但是基础教育中几乎看不见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子。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才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但目前来看还只停于纸面,真正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任重而道远。总之,相比美国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我国呈现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特点。
二、多种课程和实践并提供模拟和咨询VS数量质量低下的理论课程
美国学校普遍开设三种生涯教育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特殊生涯指导课程和生涯相关的学术课程,三种课程任务各不相同,互相补充。但课程传授的终究是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职业生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亲身参加实践,真正理解职业,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受, 能获得第一手的职业信息, 检验自己对这项职业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让学生逐渐适应工作和社会环境, 认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工读计划、合作教育计划和义务工作计划,这三种实践形式可以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定经济来源,创造与学校课程相联系的工作体验,增加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展模拟情景教学和咨询活动,模拟情景教学能针对学生特点,为其设计一个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扮演一定的角色,实践一种职业,培养相关技能,咨询活动则为学生家长提供直接帮助,能够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和具体化指导。
相比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我国起步晚发展慢的职业生涯教育实施途径不可避免地显得单一,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实施。部分中小学设置了劳动课,但往往空有虚名,内里变成了自由活动课甚至是语数英,毫无职业教育相关内容。大学里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有短短一学期,并无连贯性,也缺乏实践机会,就业指导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学生收获不大。
三、危机感和生涯设计理念落实到社会系统支持VS功利观念导致社会认同度低
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说是起源于危机之中,扎根于现实土壤,针对具体的失业严重的问题而提出的,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众多法律法规的出台,社会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程度达成共识,家长也会重视对孩子耳濡目染的职业教育。
反观我国,并未出现过严重的就业危机,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就业难这一层面上,因此也就不会像美国一开始那样急迫地需要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目前对很多人来说还只是个外来的新鲜玩意。更重要的是,中国某些传统观念也束缚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中,受“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的影响,家长重视孩子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其职业认同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有些家长也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兴趣班,发展其兴趣爱好,但却忽视了重中之重应该是帮孩子明白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将到何处去和我如何去,也就是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