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么佳丽:高等教育普及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阶段,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就业局势基本平稳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情况主要受高等教育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制约。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1]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即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它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
一、让更多学生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就业市场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与现实结果,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基础。同时,高等教育普及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普及化是通过高校扩招这一途径逐步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原来可能无法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扩招时得到了机会,进入了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于以上群体是一种机会,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和拿到更高文凭的机会,也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机会。
二、增加了多元就业的可能性
由于现有就业机会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要求,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创新。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国家和地方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简化审批手续,在工商注册、营业执照、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等,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因此,高等教育普及化增加了多种方式就业的可能性。
三、毕业生增多导致求职竞争加剧
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其中无法忽略的重要问题。国际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使各国的就业压力普遍增大,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带来的扩招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减轻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同样也会使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由于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毕业生人数跳跃式增长,社会有效需求增幅有限,待就业人数增多。[3]普及化的显著特征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但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并未随之一起增加。僧多粥少的现象本就存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四、文凭贬值降低了相应就业质量
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到了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全体人的一种义务。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大学文凭已不足以成为通往优良工作的通行证,而是成为了找工作的基础条件,大学文凭的价值大打折扣。
五、原有就业观念备受挑战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的并存;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是结构性的。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专业能力不符、学历层次不符、地区布局不均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未跟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生还是社会上 的“稀有物种”,只有众人公认的“高大上”工作才是与大学生相匹配的工作。而在普及化时代,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社会上的高质量工作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未发生改变。就业观念并未更新导致了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并未认清自身实力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难以找到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工作。
[1]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03/t20200306_428194.html
[2]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谢作栩校. 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教育资料,1999,(1):
3-8.
[3]陈蓓.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6(04):38-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