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怀古
灵渠怀古
作为湘人,从小便被告知,母亲河湘江的源头在广西境内的兴安县。那里有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灵渠,灵渠上游的河源是海洋河。最近一些年,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发展,科技人员找到了一处比兴安县还要深远的水系,将湘江的源头折回到南岭中段、湖南境内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河源为潇水。
虽然颠覆了多年来固有的概念,已经完全认同了湘江发源于湖南的事实,但海洋河与灵渠,作为湘江源头之一的思维定式,我是很难改变的。
我没有去过野狗岭,却两度去过灵渠。灵渠的恢弘气势,久久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据传是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之一。这个至今还发挥着防洪分洪功能的伟大工程,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确实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个时代。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潇水源头海洋河与兴安县西面的漓江源头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称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据当地史料记载,秦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命屠睢和赵佗率兵50万南征百粤,遭到当地土著顽强抵抗,军饷转运困难,3年兵不能进军。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伕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灵渠凿成,潇水漓江由此勾连。也就是说,灵渠的建成,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从此互相可以通航,兵员粮饷顺利补充。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只是在军事行动中发挥效用,对于大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和四川的都江堰一样,灵渠至今巍然屹立,经两千年而不毁,风采不减当年。除航运功能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而退化外,灵渠防洪分洪的功能依然存在。这得益于始建时的天才构想,又得益于历朝历代的修缮完备。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大小天平之上原属潇水故道,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潇水漓江自此分道,互通有无。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用功德无量四个大字来夸赞,毫不过分。
两千多年之后,我站在大小天平之间的树荫之下,畅想建坝当年的宏伟场景,那是何等的艰难壮举。肩挑手抬的古代先民,一砖一石,凝聚了多少心酸的血泪。我曾有幸乘坐小船,在分水的渠沟里航行,翠柳掩映,小桥流水,好一番诗情画意的境界。
试想,那些苦难的先民,当年可有如此的闲情逸致?荒野的岁月里,更有北方征战而来的军士,南地奋勇抵抗的边民,血肉横飞于灵渠之上、南岭之下。湘漓两江之间,历朝历代招魂的呼唤不曾消逝。
人们在夸赞灵渠伟大的同时,总忘不了将成就功绩寄予千古一帝秦始皇,再就是主持修建修建这项工程几个文官武将。谁曾想到过那千千万万无名的将士民伕走卒!
往事越千年,灵渠犹存,英魂不再。
立于灵渠之侧,我想起元曲大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那短短几句回荡了千百年的曲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好在铧犁大小天平还在,只是王侯将相军士平民都做了土,灵渠如故,波涛如怒。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毕业,湖南日报社原副总经理、高级编辑。记者出身的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畅销多年,国内多家媒体多次发表过专家评论,美国最大的华文媒体“美南新闻集团”报纸与电视做过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