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里话医养,风气肝气和脾气
春季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古人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称为“春三月”,也就是春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内经》提出的春季养生总则,对肾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春季的气候对于肾病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那么,肾病患者如何调适自己的生活起居,来顺应自然达到最佳状态呢?中医主张顺四时而养生,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其特别的气候特点对慢性肾病患者有何影响,肾病患者又该如何养护呢?
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即“风邪”较多。“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既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和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常易导致伤风感冒、风湿痹痛等。
加之春天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幅度大、冷暖不稳定,机体的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加重慢性肾病患者的病情。春季防范风气侵袭的最好办法是注意起居。
进入春季,白昼开始延长,夜晚缩短,此时人的活动也要顺应自然界昼夜的规律,适度减少睡眠,增加活动时间,逐渐过渡为晚睡早起,以利阳气的生发。
“广步于庭”即在庭院中大步地走,这就强调了春季要适度运动。肾病患者可以根据各自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户外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注意活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度。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防寒保暖,不可顿减衣物。《千金要方》中主张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即气温回暖开始可先减上身衣着,注意腿部及足部的保暖。
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按摩足三里穴可以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进而调和气血,防病养生。
反复用拇指按摩5分钟,先按住不动,然后缓慢用力,再迅速放开,让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即可。
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拇指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此时拇指尖所指处即合谷穴。
按摩合谷穴2~3分钟,具有疏风、解表、清热之功效,可以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其生理特性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即喜欢舒展、条畅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烦闷。春季养护,先养肝。
因此,春季尤其需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做到“恬然不动其心”,以保证肝的舒畅条达。现代研究表明,不良情绪易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病情加重。
玫瑰6克、菊花2~3朵,开水冲饮。
玫瑰花性微温,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活血调经、疏肝理气、平衡内分泌等功效。菊花味甘微苦,气平,可以清利头目,作用于神经系统,起到镇静除烦的功效。两者相配以达疏肝解郁之功,也可配上两颗红枣,更能增添几分香甜,又添滋养气血之功。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按摩时取坐位,用拇指点揉2~3分钟即可。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在元气输注之处,按之可培补肝之元气。
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坐位,用拇指点揉2~3分钟即可。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按之可培补肾之原气。
肝肾同源,肝属木,肾属水,水能涵木,按揉太冲穴和太溪穴可起到滋水涵木、补肾养肝的作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季阳气升浮,充实于体表,肾病患者通常存在脾肾气血亏虚,体内阳气则会更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采取药食同源的方法,有助于健脾益气,助阳生血,充养先天之本。肾病多为水湿或湿热内蕴,饮食上注意养其内虚之阳,助运化湿同时,要避免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不使寒湿聚于体内,耗伤阳气。
《四时摄养篇》曰“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从五行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春季肝木旺盛易乘脾土。酸味入肝使肝木旺,木旺则克土太过,可使脾受病;而甘入脾,益脾气,可补土以抑木。因此,春季可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大枣、樱桃等甘味食物。
食材:大米50g、薏米30g、山药50g、莲子10g、大枣5个
薏米、莲子提前浸泡8小时
大米洗净备用
山药去皮切小滚刀块
大枣对半切开
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放入大米、薏米、莲子煮20分钟,期间用勺子搅拌,防止糊锅
再放入山药、大枣煮10分钟,根据口味可调入少许白糖,即可出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