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东夷书院三周年快乐
“云闲晚溜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
戊戌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东夷书院迎来了它三周岁的生日。这天,十里八村的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团聚在一个地方:河东区凤凰岭黑敦屯村的东夷书院,为它庆生。
这家的人要办喜事,像迎接出嫁来的姑娘,书院的学生都在忙碌:刷盘子、扫地、擦桌子、摆放位置、抬东西……忙碌的身影,充满人情味的快乐和喜悦。
这些学生中,有学者、企业家、公务员、退休老干部、画家、教师、医生……如果你不知道,根本看不出来,这些忙碌的身影都有不同姓氏、不同家庭、不同宗祖,而大家这样齐心协力,都是因为受东夷书院创始人王兆军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而来,进而成为“一家人”。
如果不是2014年夏天那次面对面的采访,王兆军先生携带三本新书《问故乡》《把兄弟》《书圣之道:王羲之》从繁华的北京回到故土沂蒙,我想我应该不会有机会结识王老师,进而感受王老师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那年为王兆军老师写的《站在他乡问故乡》这篇新闻是对他前半生的回顾和初识,那在以后的相识和了解则是对他全新的认识。从《拂晓前的葬礼》到《青铜树》到老师为老家写的村史《黑敦屯》,我试图从作家的角度去理解他,读懂他,乃至走进作家的内心。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在塑造一个人,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一个人,走过风雨兼程,走过坎坷江湖,走过大江大河。我自始至终都无法开口向先生本人去询问历史,去寻一个答案。位卑言轻,我没有资格去发问!
大概是受中国传统影响,在书院,我年龄相对较小,王老师对我也格外关怀,对我和其他文化名流一视同仁,让我一度学习的自卑感得以化解。东夷书院藏龙卧虎,聚集的都是社会文化精英,人家是大半辈子的学有所成,业有所精;而我初出茅庐,一无所做,一无所有。但王老师不嫌弃,格外“看得起我”,我实在不敢愧对他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我想人生的缘分就是在一次次的集福中,收集、拼凑起这些人生的好福气。阿姐兄长们善待我,为我着想。好的东西先递给我吃,位置给我留出来,怕吃不饱还要夹菜……我在书院里感受到浓郁的人情味。
在东夷书院三周年的生日发言中,我说,首先要感谢王兆军老师,是王老师情怀的魅力,创建了书院,可以让走出校园的我重返课堂,拥有单纯善良美好的学习生活。其次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正是大家感召在一起学习,书院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要感谢各位在坐的各位同学。最后,其实我没说,更要感谢自己。感谢努力的自己,勤奋好学的自己,才能有福气跟各位社会精英成为同学,享受人世间除了亲情、友情之外一个美好的关系,那就是同学情。这样我的人生有个交集,有了回忆。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不负青春、不负岁月、不负人生。
而所有这些美好的经历美好的遇见,都拼凑出了关于东夷书院自己的“相见欢”。唯有感恩,唯剩感谢!祝福东夷书院生日快乐。祝福我的老师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