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是艺术家一直在画面上追求的初衷,有多少艺术家希望寻找到其中的裂缝来描绘大家没有办法捕捉的世界。其中,夜景这种相对特殊的题材成为一些人热衷的主题。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则是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以城市夜景的作品而闻名。
如果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非常照片化,这对于格里姆肖而言不是一种贬义,更多是揭示出他的创作方法。由于对写实主义的热爱,他一直很喜欢摄影,这也有助于他创作。当然,这种方式在他作品中也能显而易见。和当代艺术家里希特的方法相似,他当时也是用暗箱和镜头,把拍摄的场景投射在画布上。这与里希特的初衷本质的区别是,格里姆肖对艺术属于门外汉,并没有过硬的透视知识,只能借助此方法来创作。这种方法也不是他独创的,所产生的争议也不是他那个时代就有的。最早,卡拉瓦乔和维米尔也用过此技术,他们那时候就产生争议,认为技术代替了双眼,甚至被人怀疑他们的作品“是否可以被接受为绘画作品”。好在格里姆肖的色彩和光影的把握程度获得不少人的认可。但是他这个人本身就和作品一样高深莫测,没有留下多少他的个人生活的记录,没有信件可参考,也没有日记可推测。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找到他的生活痕迹。他最开始的成长经历没有多曲折,父亲是警察,母亲开着一家杂货铺。他也“众望所归”,成为一名铁路职员,早早结婚。创作的冲动是无法抑制的,终于在24岁,他意识到了艺术对于他的重要性,在年轻妻子的鼓励下,不顾父母反对,辞去了“铁饭碗”。而且格里姆肖没有走向传统的道路,去一所学校求学,而是自学成才,也是因为荣获利兹哲学和文学协会的赞助才有更多机会。他也没有一上来就开始办展,而是由当地一家书商来出售他的作品后陆续办展,也获得不少认可。随着成功的标注接踵而至,格里姆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搬进利兹郊区的一座宏伟的古老豪宅。对于他而言,那座古宅就是创作的主题,高贵的腐朽和褪了色的宏伟都在作品中展现出来。只是,人们无法再目睹这座宅子,因为在1960年被拆除。影响的格里姆肖还有拉斐尔前派,早期的他对渲染自然和细节深深感兴趣,同时还喜欢寓言,这自然能看到早期作品有很多唯美且充满死亡元素的毛骨悚然的主题。后来,夜间风景逐渐呈现,也成为格里姆肖的标志性风格。影响他还有另一位诗人,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成为效仿对象。格里姆肖对这位诗人的痴迷程度相当于如今追星的程度,他几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丁尼生诗歌里面人物的名字。即便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证明两人见过面,但是丁尼生的深沉情感和悲惨的角色无疑让格里姆肖心弦颤动,也因此创作了不常见的肖像作品。格里姆肖的思想前卫,比如他在1870年代皈依天主教,生活方面都相对同时代人是超前的。但是一场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他负债累累,也可能因为是为了增加收入,短暂搬去伦敦有关。不过无论是什么原因,他是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皇家艺术学院的年度展览就有他的作品,同时他也被著名的格罗夫纳画廊纳入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