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话》注释|卷二(第36-40)

👆

  

·

·

·

·

·

作者:吴恭亨

全书共十四卷,分为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五类;其中题署四卷,庆贺一卷,哀挽五卷,杂缀三卷,谐谑一卷。

卷二

简注

第36

duilianhua

登多景楼东北望焦山,则一峰螺蹲,北俯江岸,村落云连,西眺浮玉,又仿佛出脚下,虽有浮图,亦不觉其高,其实金山之塔亦未必低于楼。

楼又有张绍华联云:

杯酒吊南朝,空余半壁残山,长向江流作砥柱;

梯云登北固,愿借一杯甘露,化为霖雨洒苍生。 

简注

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

霖雨,甘雨,时雨。《书·说命上》:「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又比喻济世泽民。宋范仲淹《和太傅邓公归游武当寄》:「此日神仙丁令鹤,几年霖雨武侯龙。」

南朝旧事,后世文学作品屡有题咏,而多寓兴亡之感,此联于苍茫怀古之中,观其下联,亦有“兼济天下”之意。(摘自网络怀古对联慨说)

此联即景即情,通过描写景物,产生联想,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多带有缅怀、励志、称颂、劝戒等意义。

第37

duilianhua

楼东下有小亭,颜曰“江山多处”,盖取“千古江山北固多”诗意。

亭有联云:

此身不觉出飞鸟;

垂手还堪钓巨鳌。

简注

北固山俯瞰长江,地势险要,与金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势,三面邻水,景象壮观。东晋年间始建北固楼,用作军事用途,后遭兵火,仅遗小亭。梁武帝萧衍曾登临北固楼,作《登北固楼》诗,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原亭早已不复存在,现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后经多次修葺。

巨鳌,巨大的海龟。《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万里,有……帝恐流于西权,失群先圣之居,及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此联作者清 赵楫,字子舟,丹徒(今镇江)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殿试位列二甲第六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律赋新编》,修订《江苏·丹徒赵氏支谱》等。

联虽简练,出幅身似飞鸟,对幅志在钓鳌,可显胸襟抱负,令人无限遐想。

第38

duilianhaua

又联云:

江海拥三山,揽全吴胜;

乾坤擎一柱,障百川东。

不署作者姓名,然要名作。

简注

三山,指北固山和遥遥相望的金、焦二山。

吴,江苏。

一柱,指北固山。把北固山比作天柱。

障百川东,出自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上联言多景楼之高,下联言北固山之高大。

第39

duilianhua

焦山在隔江,门联云:

长江此天堑;

中国有圣人。

亦大方。

简注

焦山,又称浮玉山。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据《焦山志》载,宋真宗因病梦焦山,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焦山位于长江之中,因山水天成,古朴幽雅,与金山“寺裹山”不同的是,焦山因寺庙楼阁等建筑均掩映于漫山苍松翠柏修竹茂林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查此联作者为 廖伦,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巴州人,曾是曾国藩帐下书牍,搞过海运,弄过盐务,做过无锡县令,道员。1879年,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道员回乡,自建作坊,宏扬“酊缸酒”,赋闲“春及山庄”,饮酒嗜茶。博采众家酿造之长,酿成了倍受青睐的贡酒“南台酒”。也就是后来的“江口醇”。著作:《橘叟随笔》、《笑山姑存草》、《养泉诗抄》《江阳十景》。

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多指长江。

●《隋书·五行志下》:「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圣人,指隐士焦光,字孝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人,后居住在江苏镇江。隐士。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隐居荒野河边草庐中,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年。

第40

duilianhua

西折为海西庵,颜曰“汉三诏焦隐士处”,祠有联云:

苍茫海水连江水;

罗列他山助我山。

兴化郑燮撰也。

简注

〖海西庵遗址〗镇江乃历代藏书的圣地。先后出现过文宗阁、焦山书藏、绍宗藏书楼等全国有影响的藏书楼,其中焦山书藏最能体现“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靓”的特色。焦山书藏由清着名学者、三朝重臣阮元首倡,这是他继杭州创办灵隐书藏后创办的又一重要书藏。后改名为仰止轩。1929年,柳治徵、陈去病、庄蕴宽等20人在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委员会,聘请学者张东山先生居山校书编目,张病逝山阁后,又请其担任江苏国学图书馆编辑的儿子张祖言继其事,以后又请项燕北先生相助,按照图书的内容。对焦山书藏的藏书进行编目。1934年秋天,完成了《焦山书藏书目》六卷,分经、史、子、焦、志、丛六编,着录藏书1834种,2041部,34447卷,12122册。惜日寇占领焦山,将书藏焚烧一空。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此联采用修辞技巧中的复辞手法,叠山叠水,强化语境。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1-5)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6-10)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11-15)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16-20)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21-25)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26-30)

《对联话》注释|卷二(第31-35)

欣此地清寒,抽身归矣

许寸心萧豁,闭户泊然

文字:作者//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