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中医成才应精研医籍活用经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
探究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寻求关键因素,对于持续培养、壮大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部分现代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的成才之路进行了初步探究,深感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第一,刻苦精研医籍。第二,善于活用经方。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医籍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汤头歌诀》《温病条辨》等,为从医者必修,达至烂熟于心、得其精髓且能临床应用为基本功之一。
经典医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精研之目的在于学习中医药理论、涵养中医思维、提升医德医技。点面结合,博览亦专攻是读医书的好方法。
国医大师们堪为精研、活用医籍的典范,他们焚膏继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寻幽探微,得其要旨。邓铁涛熟读经典,自云:知识面要有深度、广度。“理论上有所收益,只是得到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是实践。”朱良春用心博览医籍,“每日必求一得”。他认为,只有深入学习研究基础理论乃至草头药方,才是全面继承,才能发展创新。何任提出中医治学的“五宜三忌”法,其中,要精研中医典籍,做到熟读背诵,融会贯通。唯此,用时才能“涌现于脑海,驰骋于腕底。”张琪认为,研究经方,要忠于原文,结合临床。只有把原文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熊继柏提出,中医生能背诵500首方是基本功之一。要了解原方所蕴含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才能灵活用方。并且提出攻读医书的三部曲: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张大宁认为,“一个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中医尤其如此。”要“坐下来,安下心,念好书,多临床。”中医学家刘渡舟说:“先读到哭,再读到笑,这是读中医书的两个境界。”
国医大师们在熟识中医典籍的基础上,传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经方中寻找新的契合点、突破口,屡见其效。邓铁涛用药循古又创新,辨证、组方、药物、疗法颇具特色。朱良春以大承气汤加味治疗乙脑、高热、神昏等症,取效显著。张大宁创新的“补肾活血法”,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张磊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胰腺癌,疗效显著。梅国强师古法而不泥古方,化裁经方,活用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喘,效果确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提取了“青蒿素”。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这里所说的医生担忧治疗疾病的方法少,主要原因在于不善读书或不会用书。医治“病道少”的办法,精研善研、临床活用医籍方为正道。
精研医籍是基本功,活用经方为真功夫。运用之妙,赖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国医大师们树立了榜样,立志献身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医药人当厚植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从书本向临床迁移、创新,由临床至医籍固本、强基,努力提升由医籍精髓向临床活用转化的能力。从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