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打仗外行,仅仅是因为重文轻武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156,阅读时间:6分钟

宋朝“积弱”,这是很多人的共识,其军事成绩根本无法匹配辉煌的经济实力。有人说这是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
诚然,重文轻武确实削弱了武将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是全部。宋朝军事实力孱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既严格限制武官,又对武官太过宽容。不信你往下看。
01
外行的文官
明朝也是“文官治军”,但明朝出了很多文武双全的才干。宋朝就不一样了,文官对于军事方面要多外行有多外行,可他们说话往往能够决定军事行动。
比如元丰年间,宋神宗对于西夏战事失利耿耿于怀,想要再度讨伐。此举得到了宦官李宪的支持。
但尚书左丞王安礼认为,粮草很难凑齐,还是不宜开战。
宋神宗说:“唐朝收复淮西之战,全国上下反对。只有宰相裴度坚持,最终淮西收复。现在太监坚持收复西夏,你这个文官却消极避战。我都替你感到耻辱。”
王安礼大言不惭道:“淮西之战有裴度之谋、李愬为将,引天下之兵打了一年才胜利。我们现在没有李愬这样的将领,西夏又比淮西藩镇厉害的多,我们怎么能打赢?”
宋神宗沉默不语。
这样的文官在宋朝比比皆是,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消极避战,而且还把控着武将的晋升渠道。由于武将进步都由文官说了算,因此行贿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武将不仅要向文官行贿,甚至兵部的吏员也可以宰其一刀。比如武将的晋升文书一般会写明因何功晋升何级,吏员在誊抄的时候故意把数字涂改,再原样写回。

比如因杀敌三百晋升一级,吏员会把“三百”涂掉再写上三百。这样官员在核实文书的时候会重点调查原文中是不是“三百”,怕誊写的时候数字造假。

而宋朝的将领几乎没有不虚报战功的,本来军事行动就少,而且败仗奇多,好不容易打胜了当然要夸大一下。这样正好被吏员抓住了其心虚的心理,武将怕查出事,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贿赂吏员。

这样的制度之下必然导致善于人际交往的武官身居高位,军事才能成为了附加项。这是宋严格限制武将的恶果之一。

02

逃跑将军

其二就是军法对临阵脱逃的将领处罚太过宽松。靠贿赂与文官形成的利益同盟,自然造就了很多无能的将军。而这些昏庸之人为了保命捞钱,临战逃跑的行为史不绝书,成为宋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一种说法是“北宋缺将”,赵匡胤治下的开国之军并非庸庸之辈,可为什么还会“缺将”呢?

宋太宗指挥的高粱河之战惨败,皇帝中箭不能骑马。原本应该在后方接应的曹翰、米信不仅没有救驾,反而先行撤退。可事后曹、米二人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歧沟关之战潘美、王侁、刘文裕不按计划援助杨业,致使杨业全军覆没。事后,王、刘二人被发配,潘美虽连降三级却仍然负责河东防务。

君子馆之战也是如此,刘廷率领数万大军北上进攻,留李继隆接应自己。在君子馆,刘廷遭到辽军主力合围,当时天寒地冻弓弦都拉不满。后方的李继隆非但不前去支援,反而自己先跑了,致使刘廷大败,但事后李继隆并没有遭到处罚。

澶渊之战中,王继忠的部队在望都被辽军围了“数十重”,粮道断绝。王继忠苦战几日伤亡惨重,最后被俘。而后方的王超拒不支援,事后也没有受到处罚。

包括西夏崛起的诸多战役中,宋边守将都是“诸将自守,不相应援”,导致被西夏军队各个击破。但还是没有任何人因此受到惩罚。

北宋末年最大的军事丑闻便是与金同时攻辽,宋朝由刘延庆统领10万大军北伐,双方在永定河(现卢沟桥一带)对峙。一日,辽军一支小部队悄悄摸到南岸的宋营。

刘延庆闻讯,不仅没有组织抵抗,反而率兵逃跑。不过可贵的是,跑之前还不往把营帐全烧了。宋军一路互相被践踏而死者延续百里,大军跑到雄州才站稳脚跟。

雄州后来被称为雄县,也就是现在的雄安新区。从卢沟桥一路跑到雄安新区,对刘延庆也要道一声:“辛苦。”

这种败军辱国的将领当然要受到处罚,后被贬到筠州。但没过多久又被起复为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时还是守京城的将领之一。汴梁城陷时,刘延庆再度夺门而逃。只不过这回没有敌人的马快,被追兵所杀。

还有我们熟悉的童贯。这位仁兄在靖康之难时是负责太原防务的。他不仅没有守卫太原,反而先金军一步跑回京师。最讽刺的是,他还被任命为东京留守。
03
总结
从“无将可用”的北宋可以看出,宋朝并不是真的没有武将可用,而是文官治武的制度和执法不严的缺陷造成。庸将没有被优胜劣汰,因此造成良将难寻。
参考资料:《大宋三百年》、《细说宋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