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调节效应”类型的文章比较好发?但,你是不是忽略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一些隐藏的意思?

自从我们一直强调“中介调节效应”类型的文章比较好发之后,似乎就出现了“救命稻草”的现象。这大概率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文章只需要去做调查,且相对干预研究来说,调查的实施要简单的多、

其实,调查并不简单,如何让受访者真实的填写问卷,这就很难。如果要获得很好的数据,根本不是文章中写的那样“1个月”就可以收集完数据就可以。这句话,可以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得到验证。

其次,我们在设置方案的时候,变量的选择似乎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项。是不是有种“量表越新颖,自信心越大”的假象?

对,这是假象!

正确的思路是:①首先确定一个因变量(B)(更多时候,我在上课的时候给大家分享的是现象类的变量);②根据因变量,以及根据你的研究目的去选择相应的自变量(A),即准确的说,你的研究目的是探讨A是如何影响B的。③至于A和B关系中的具体的路径或条件,这才是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

可想而知,你的因变量不是随便定的,而你的自变量也不是随便找的。

今天分享这段视频是关于一篇文献解读,并顺便讲解了理论的应用与变量的选择,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提示。

注意:中介调节效应的视频到此为止,大家可以再翻一下公众号之前的视频哈~或者大家可以去买本书,对比着研究一下。另外,如果想系统学习护理科研知识,可以参加我们的课程,以下是课程介绍:

vip课程介绍:

1.直播课,有回放;

2.上课周期为12个月;

3.基本保持隔一天上一次课,每周3-4次课,每次1h左右;

4.费用1.5w元,可以开发票;

5.上课内容都包括,如:科研设计、统计学、论文写作、量表编制与汉化、中介调节效应、干预研究、SCI专题课... ...等。

6.听课一周不满意退款!

7.着重说明:本为商业公司,无任何头衔。

扫码咨询

Nursing小班长

请备注来意

●主题图源:pexels

分享

点赞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