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从痰治,首先要想到温胆汤

.有一个患者面暗,开始呀就出汗多,出汗多,面部水流如油,另外还有乙肝,现在查有肝硬化,他苔腻,这个时候用温胆汤行不行?

温胆汤你可以用,但温胆汤出汗的病人你注意两条,第一条你不能开窍。

明天我告诉大家,温胆汤里面加石菖蒲、郁金开窍

痰浊,郁金是理气推动,容易把痰开出来

但讲到汗多的病人,尤其是妇女更年期,出汗多,苔腻,温胆汤前四个药能加,但绝对不要加石菖蒲、郁金,甚至不能用川芎,不能透窍,这是一个原则。越透窍,苔化了,汗止不住。

第二,化痰必须利尿,让他改道啊汗不从体表出了,从小便走了,汗不就少了吗?必须利尿。

利尿里面就是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一用利尿,哎!汗少了,这是两个窍门

关键就是中医的辨证。“他头部那个油,怎么处理”?“油”,你还是化痰,痰浊引

起的油啊。苔腻化了,估计油也就少了,实在不行油腻,就血脂高呀,你给他

用金钱草、生山楂降脂呀。

减肥西医可没有药啊,活吹牛,吹一年,做了一期实话实说。把国氏老太太请来了,减肥药的发明者,国氏呀!就在实话实说里面胡吹。说:“吃她的药,不要活动,不忌饮食。”讲得很痛快,一个月之后病人投诉了,你害人啊!饮食不控制,吃甜的,饭吃得多,能减肥吗?不活动,脂肪堆积,能减肥吗.

.不起眼的温胆汤,却可以治6种病,纯干货,建议收藏。

温胆汤很简单,只有寥寥六味药,这六味分别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

但是它却可以解决我们平时常见很多问题:

1,化痰,往小了说,它可以给身体做清道夫,清除停留在胃肠的痰湿水饮,往大了说可以治怪病大病。

2,脂肪瘤,脂肪瘤这种东西很多人身上都有,大的鸽子蛋大,小的黄豆大,按上去软软的,可以移动,中医管这个叫痰核,其实就是痰浊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疙瘩,温胆汤就可以调理。

3,失眠,《千金要方》里说温胆汤是主治“胆寒之虚烦不得眠”。

4,调理脚气,西医认为脚气是真菌感染,中医认为脚气是湿热下注。

5,减肥,中医说减肥不是说减肉,而是通过调理你体内的大环境,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6,便秘,痰湿堵在肠道里了,还有的人一睡觉就不自觉的打鼾,这是痰湿阻滞在气道上了,把痰一化开,上下都通畅了,自然就不便秘了,也不打鼾了。

温胆汤可以调理的疾病特别多,上面的6种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如果平时发现自己舌苔很腻了,也可以用温胆汤来泡泡脚,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痰湿,妙用无穷。

.柴胡温胆汤
就是小柴胡合温胆汤。这里我先说一下温胆汤,温胆汤这张方子要重视,我们有句话“怪病多因痰作祟”,怪病从痰治,首先要想到温胆汤。比如中风脑溢血,这边还流涎,语言謇塞,我绝对不会去用补阳还五汤,温胆汤效果才好帕金森病、癫痫、失眠、神经系统的问题,还有现在的自闭症,温胆汤都有很好的疗效。
你可以根据不同的病人,加疏肝解郁的药,加健胃消食的药,所以说温胆汤这个方子要重视!不要小看这几味不值钱的药,但是合上小柴胡以后又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可以用于表里不和,肝胆不和,胆胃湿热,痰热互结,心悸、烦惊、烦躁、失眠、精神抑郁、更年期等等,很多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很常用,也很有效。
这里我顺便说一点,我在这些杂方配伍里面,小柴胡汤是不用生姜大枣的治外感病生姜大枣不可少,如果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发烧,生姜、大枣不可少,这个道理是跟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是一个道理,桂枝汤如果你不用姜枣,根本就不发汗,桂枝汤有两味血分药,桂枝入血分,芍药也入血分,发汗主要是靠姜枣的,桂枝汤发的是什么汗呢?尤在泾讲的是相当的好“起正汗以去邪汗”,他发的汗是生理的汗啊,所以同志们要把书读活,尤在泾这两句话是经典,就是生理的汗出了,病理的汗就好了。在没有服用桂枝汤以前的汗是病理的汗,服了桂枝汤以后的汗是生理的汗,一个人能正常生理出汗的话,那病人就好了。这样的注家你就要去看,看了你还要领悟这个道理。
..痰热内扰,可用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湿热中阻,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时的加减方法

呕吐不止,舌苔黄腻:苏叶10克,生姜6克;

鼻衄:丹皮10克,藕节10克,白茅根30克;

轻度血尿:大小蓟各15克;

中重度血尿:马鞭草15克,生侧柏15克;

口中尿臭,大便干结:酒大黄6克;

小便浑浊:萆薢30克;

腹胀,纳少,纳食无味:砂仁6克;

咳嗽:杏仁10克,厚朴10克;

腹胀,舌苔黄腻:藿香10克,苏梗10克;

面浮肢肿,全身浮肿,下肢浮肿:生甘草6克,车前子30克(包),防己15克,淮牛膝15克。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 胃痞案

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 恶心案

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5月30日二诊:患者初诊时本不愿服中药而欲服西药,经劝告先试服中药7剂。今满脸笑容而至,诉诸症均有好转:恶心、反酸止,易受惊吓好转,睡眠改善,上肢麻木减轻三分之一,能知痒感,口腔溃疡痊愈,胃纳大增。继服原方7剂。

上例虽以恶心为主诉,但从纳呆、胸痞、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以及肢体疼痛麻木、苔黄腻等一系列看似互不相关的众多临床表现,可抓住痰热内扰的主线。尤其是胸骨后痞胀难受,按则有嗳气声、不按则无,此乃怪症,提示有胃神经官能症或郁证的可能性。正宜用黄连温胆汤清胆伍以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旋覆代赭汤复方清胆和胃,降逆化痰。药后诸症均除,并且上肢麻木有所减轻,这是经络蕴痰有所减少的缘故。使患者喜出望外。

从以上恶心案已可初见端倪:即黄连温胆汤亦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之痰热互结证,下案更能说明问题。

  • 不寐案

朱女,57岁,2006年11月2日就诊。睡眠欠佳数十年,入睡困难,易醒,醒后再难入睡,下肢酸楚,舌质暗红,舌下络脉瘀曲,苔薄黄腻,脉细弦。曾经求治多家中医无果。翻阅前医用药,仅从胆胃不和论治。故拟清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以黄连温胆汤、半夏秫米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组方:黄连6克,枳实9克,竹茹6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北秫米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酸枣仁27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石菖蒲12克,远志6克,丹参15克,怀牛膝30克,7剂。11月16日二诊:服药2-3剂即睡眠转佳,易入睡而不易醒。

本案辨治要点一是苔黄而腻,二是久病从痰从瘀论治的古训,以痰瘀内扰论处,用黄连温胆汤清胆为主。胆为中正之官,性喜宁静而恶烦扰,受扰则影响睡眠。但与肝胃也有密切关系,胃不和易生痰,肝气郁久化热,均扰胆腑。所以作以上复方治疗。黄连温胆汤主要功用在于清热化痰,故还善治痰证。

  • 眩晕案

朱女,55岁,2005年12月30日就诊。头晕月余,严重时站立不稳,无视物旋转感,伴胸闷,恶心,嗳气,反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痰浊眩晕,治宜清胆和胃,化痰祛风;以温胆汤加味。

组方:半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菊花10克,牛蒡子12克,旋覆花10克,生牡蛎30克,泽泻30克,7剂。

1月6日二诊:头晕、恶心减而未尽,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组方:半夏12克,陈皮12克,青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胆南星12克,全蝎粉1克(吞服),蜈蚣2条,川芎12克,潼蒺藜12克,白蒺藜12克,白芍30克,川贝6克,象贝6克,旋覆花10克,7剂。

1月13日三诊:头晕几除,偶有恶心,再予14剂。后随访诸症均除。

朱丹溪谓“无痰不能作眩”,患者头晕兼见胸闷、恶心、泛酸等症,显由痰浊所致。初诊温胆汤加味,清热化痰熄风之力不足;二诊时改用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清胆和胃,并伍以化痰为主的药物,眩晕终除。

综上所述,黄连温胆汤证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痰热蕴结的病证,辨证当以舌苔黄腻、脉弦滑、脘痞胸闷、恶心、眩晕以及神经衰弱等症为要点。

  •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5月7日。作者/蒋健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 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 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

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 晕;

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 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

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 肿、寒湿脚气;

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只 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2016.12.26日就诊,李某,女,42岁。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

沉重感。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 腻,脉弦。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

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整理余浩老师相关文章)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我们说阴阳之间和五行之间的关

系,今天我们把这个图和大家复习一下,下面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就是肾水,

它在两个车轮的下方,肾阴在左下方,肾水在肝的下方,能够滋养肝木,这样子

肝木才能够调达,又不会过亢,我们所说的肾阴虚会引起肝阳上亢,肾水上达于

肝,能够制约肝阳的过亢。

肝藏血,如果没有肾阴的充氧,肝藏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体的肾阴是肝阴

的来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肝血的来源,也就是我们原来所学的五行的时候叫做水生木。

我们看,左边肾水借肝气的蒸发到达心脏,其中精微物质借心火化为血,同时肾

水,肾之阴寒也能救治心火的亢盛,使之不过亢,这里实际就是水克火,然后心

火能够下降于胃,为胃腐熟提供能量或者热量,有了心的照耀,胃的腐熟功能就

能够旺盛。

胃气以降为和,胃气下降同时,胃中的阴(盛)为肾阴提供补给,心火也会随胃

气同时下降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至于过寒,肾阳在我们的右轮,立根于下焦,

肾阳能够温暖脾。

女性,53岁,失眠5年,加重1周,患者反复失眠,服用劳拉,效果不明显,建议

换药,右佐加奥氮平,能入睡,因担心西药副作用停用后彻夜不眠,心烦不安,

焦虑,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痰热内扰心神,黄连温胆汤

黄连12g,竹茹15g,清半夏60g,法半夏60g,生甘草12g,枳实15g,竹茹15g,茯

神30g,薏仁(生)40g,陈皮12g,夜交藤5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三剂,

睡前一小时服用,睡前不要做其他事情,如洗衣服咖啡等,可以睡前泡泡脚。

服用三剂后,患者能够入睡4-5小时,继续调整。

黄连温胆汤临证发微

2、下面,我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温胆汤

3、现在的温胆汤有好些个不同版本,用药有些不同。

4、追其本源,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王涛的《外台秘要》中的《集验方》由生姜、半夏、竹茹、枳实、陈皮和炙甘草组成。其中,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橘皮3两,生姜4两,甘草1两。当然,我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都写该方来自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我在网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内容。

5、在《集验方》中有这样的描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6、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以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橘皮3两,炙甘草2两,白茯苓1.5两,姜5片,大枣1枚,较《外台秘要》增加了白茯苓、大枣,减少了生姜用量。

7、而在本科生用的新二版《方剂学》中的温胆汤,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的组方一致。主治胆郁痰扰证。表现为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呕恶呃逆,眩晕,癫痫等,而舌苔为白腻,脉弦滑的患者。

8、后世医家有根据温胆汤变化出了一些列方剂。

9、如黄连温胆汤,该方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辩》,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黄连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是去燥化痰、清热除烦。可治痰热内扰所致多种病症。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

10、还有,温胆汤的变方还有,《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加青蒿、黄连、青黛、滑石和甘草,主要治疗1.本方证是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苔腻,脉数为辨证要点。2.临床上用本方可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

11、还有《世医神效方》中的十味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人参、熟地、五味子、远志和酸枣仁等几味中药组成,就有益气养血,化痰宁心的作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12、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世对温胆汤的疗效是十分肯定和推崇的。后世医家也对温胆汤的取名、功用都进行了如下评述。

13、叶天士在《温热论》有这样的描述“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温胆汤之走泄。”

14、清代,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说:张秉成《成方便读》:“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 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胃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

15、“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罗东逸在《医宗金鉴》这样描述。

16、清代,王晋三在《古方选注》中也说:“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木,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17、清代,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也有“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的记载。

18、讲了这么多的概述,下面我就来讲讲我自己临床应用的体会。温胆汤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多年的我在临床应用体会颇多,特别是经年来我对其进行了特别的关注,结合最近查阅的文献,现总结如下。

19、首先,温胆汤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20、第一,我们来看看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怎样运用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呢?只要患者有胸闷,苔厚腻的表现就可以用,温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冠心病是非常有优势的,而以往的重点放在血瘀、气虚血瘀或寒凝等方面,但是在临床上,由于痰浊引起的冠心病也不在少数,所以,可以从痰论治冠心病。但是要抓住舌腻脉滑,胸闷痛,口黏纳呆,形胖痰多等表现,尤其是苔腻最为重要。

21、至于加减也尤为重要,其中,石菖蒲配郁金,石菖蒲、郁金二药均能治疗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热病神昏。然石菖蒲芳香燥散,功能除痰开窍宁神、化湿和中开胃,郁金辛散苦泄,性寒清热,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活血止痛,又凉血止血;还能清心利胆。二药合用能有解郁化瘀化痰的作用。还有薤白这味药在用时,一定要用酒做药引,因其主要成分只溶于乙醇,不溶于水。但是也有一些看法是瓜蒌薤白白酒汤含白酒,近代医家认为能饮酒者可酌加少许(30-60ml)为引,不能饮酒者可免用白酒。

22、温胆汤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表现为头晕,心烦易怒,胃脘胀满,舌红,有瘀斑,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的痰瘀互结,心络受损之证,可以选用祛痰化瘀,清肝通络的治法,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

23、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夏枯草、菊花和珍珠母平肝,海藻、莱菔子、泽泻、生龙骨及生牡蛎等药增加其祛痰的力量。

24、在心血管疾病中还有一种疾病是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个病,来我们科门诊治病的病人,这种病不少,病人会表现为心悸,伴有胸闷胸痛,汗出头晕,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在中医可以辨证为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可以选用清热化痰、镇心宁神的治法,也可选用温胆汤。

25、并且在温胆汤去半夏、生姜、甘草及大枣以免其温燥滋腻,并且加石菖蒲和郁金祛瘀化痰,以开心窍;川芎入心经,丹参入肝经,以养心藏血,

26、心神不宁者加平肝的珍珠母和草决明。

27、心律失常属于“心悸”、“怔忡”范畴。如果症状以心悸、胸闷烦躁为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兼脉律不齐,则为痰热(火)郁阻,扰动心神所致,所以以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宁心安神为主,选用温胆汤加黄连。

28、瓜蒌、天竺黄清热化痰,宽胸利气;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生龙齿镇静安神。

29、祛瘀可以加石韦和川芎这个药对,其中,川芎是引经药,与石韦配伍,升降气机是治疗心悸的中药药对。这是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的,开始我感到很奇怪,在教科书里,石韦具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主要治疗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等病症的,可是,为什么可以用在这里,是取其利湿祛痰的作用吧。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全瓜蒌、生牡蛎祛痰

30、温胆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温病”、“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其临床特征为:风热毒邪侵犯肺部或湿热侵犯肠胃,邪留中上二焦导致肺失宣发,脾失健运,毒邪不解,留恋不去,损伤于心,是心不能主血,而血脉瘀滞;痰湿蕴结化而为热,热痰伤及气阴,从而心之气阴两虚,故而临证以痰热内蕴为标,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为笨,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临证以心悸、气短、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小便短赤为辨证要点。

31、故治疗当以理气健脾为法,清化痰热,宁心安神为要,方用温胆汤加黄连以清心降火,化痰安中。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泻火,清心除烦;丹参活血通脉养血;黄芪益气固表,托毒外出,和丹参相伍,调和营卫。

32、第二,温胆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酒精性肝病等。

33、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和“痞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和、寒温失调、脾胃虚弱有关。其总的发病机制是胃气不和,气机郁滞,失于和降,络脉绌急,不通则痛。临床上以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居多。治疗上应寒热并投,补泻兼施,理气和胃,消痞散结。以脘腹疼痛。纳差、乏力为主证,如伴有受寒加重,呕吐泛酸,纳差,大便稀溏,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辨证属于湿浊中阻,治疗为理气化湿,清胃理脾,可以用温胆汤 + 菖蒲郁金汤 + 金铃子散。

34、胃酸少者,加吴茱萸、白芍;肝胃不和、痛涉胁肋者,加柴胡、白芍;胃酸多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失眠者,加首乌藤、合欢皮。

35、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属于内源性化学性炎症,其既可见于急性胃炎,又可见于慢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和胆囊疾病导致幽门关闭不全,以胆汁为主的碱性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自上而下反流入胃,其中胆盐和磷脂酶A等化学物质可降低胃、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易受胃液及胃蛋白酶的损害,导致胃黏膜甚至食管下段的充血、水肿、糜烂,严重的还可以引起出血。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胃脘灼痛、饱胀、嗳气、胆囊的协调运动功能改变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呕吐”、“胃反”、“腹胀”等范畴。与脾胃肝胆有关,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标实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湿热内蕴,胃络瘀阻。治疗以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标本兼治为原则。主证 剑突下烧灼感,胃脘胀痛,呕吐泛酸,纳差,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辨证属于痰热互结,气机中阻,治法为祛痰清热,理气止痛,可以用温胆汤 + 金铃子散治疗。

36、方用温胆汤加清心的连翘、清肝的菊花和清相的黄柏,利湿的薏苡仁、车前草

37、祛痰仍然选用豁透的菖蒲,行气的木香和郁金,同时,生牡蛎即可制酸又可软坚。

38、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9、在常规戒烟、戒酒,低脂、高蛋白饮食基础上,加用温胆汤加减方加黄连情热,鸡内金消酒积,当归、丹参、粉葛活血逐瘀。

40、代谢内分泌疾病: 如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也有温胆汤的适应症。

41、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个体集聚的症候群,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为重要特征。是糖代谢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目前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类疾病。临床常见形体肥胖,周身困倦,神疲嗜睡,少气懒言,口干口苦,头昏目眩,或痛有定处,皮肤粘膜瘀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症状。

42、基础方为:温胆汤加黄连,黄芩10g,莱菔子10g,生山楂10g,川芎10g,天花粉20g

43、Ⅱ型糖尿病多由饮食不节、素体阴虚、情志失调,导致肺、胃、肾虚损,发为消渴。胰岛素抵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理概念,古代中医学对此尚无认识,但近十几年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渐趋活跃,从对胰岛素抵抗中医症候相关性分析看,其与“痰”、“瘀”、“毒”关系密切。祖国医学认为“痰”和“瘀”既是某种病理状态下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如形体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气虚,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痰瘀,从而导致痰瘀内阻,痰阻气机,瘀阻血络,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而发病。治疗应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法。

44、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黄连清心除烦;丹参、水蛭、桃仁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共奏祛痰化瘀之功。

45、温胆汤还可以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出现倦怠乏力、右上腹隐痛、形体肥胖、口中黏腻不爽,头晕、腹胀,肢体麻木,胸闷,舌体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沉或沉涩。辨证属脾虚失健,痰浊内蕴,治法为健脾祛痰,行气止痛。

46、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泽泻、车前子及草决明,通过分利二便的方法,给湿邪一个出路;再加山楂、丹参和鸡血藤,以痰瘀同治。

47、温胆汤还可以用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及更年期综合征。

48、先来看看卵巢囊肿,失眠,胸闷痰多,头重目旋,口苦,嗳气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于痰湿血瘀,湿热下注。治法为燥湿化痰,活血化瘀。

49、方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是卵巢囊肿的形成于情绪有关,

所以,以菖蒲和郁金调整患者情绪,用山慈菇专消囊肿。

50、以鸡血藤和郁金为卵巢及其附件的疾病常用的有效药对,鸡血藤能够补血活血,通络止痛。伸筋草能够除湿消肿,舒筋活络,二药合用对于妇科疾病的疼痛,尤其是小腹两侧的疼痛效果良好。

51、第二种病是增生患者出现乳房胀痛,纳差,口臭,口苦,月经色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痰瘀互结,毒损乳络,治法为祛瘀化痰,通络止痛,52、治疗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生龙牡、海蛤壳软坚散结,蒲公英、路路通、炒橘核疏通乳络

53、加茵陈、泽泻利湿祛痰;,散结;金铃子散行气。

54、子宫肌瘤出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稠,纳差,胸闷,双下肢浮等症状时,辨证为痰瘀阻络,冲任不固,需要祛瘀化痰 调经散结

55、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生牡蛎和蒲公英软坚祛痰通络,桑白皮、泽兰及车前子利水消肿,分利湿邪。

56、出现更年期综合症,月经紊乱,头晕目眩,口苦口黏,肢体麻木,烦躁易怒,下肢浮肿疼痛,舌体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沉或沉涩等证者。辨证属肝胃不和,痰瘀阻滞。治疗宜燥湿化痰,活血化瘀,

57、更年期综合征多从肾虚论治,但有一部分病人也可诊断为,肝胃不和,痰瘀中阻证,也就是表现为上述症状和舌脉,这是我们可以用温胆汤加四逆散。

在加金铃子散行气,鸡血藤老鹤草止痛,尤其是腰痛。

58、枳壳配柴胡调和肝胃,茵陈、泽泻和薏苡仁淡渗利湿,消肿。

59、另外,温胆汤还可以治疗其他一些病证。如失眠、抑郁及水肿等。

60、首先,我们来看看失眠。失眠: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有:①入睡困难,超过0.5-1h仍不能入睡;②不能熟睡;③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④多梦,拼拼从噩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梦;⑤伴随症状有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钝,头痛,注意力不集中;⑥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一般习惯将连续3周以上的睡眠障碍视为失眠。采用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但患者在长期大量服用安眠药后,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依赖、反跳性失眠及慢性中毒症状。如果失眠,伴有胸闷痰多,头重目旋,口苦,嗳气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痰瘀互阻,扰动心神者,可以用燥湿化痰,活血化瘀。

61、可以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黄连、胆南星清热燥湿化痰;五味子酸甘化阴,助半夏敛阳入阴;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百合、珍珠母凉血清热除烦安神。

62、抑郁症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具体表现为持续性情绪低落,忧郁,心境恶劣,焦虑,激动,恐惧,失眠,记忆力下降,思维消极、悲观和自责,自卑,行动迟缓,精力减退,缺乏兴趣和活力,无精打采、身心疲惫,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工作没有热情。现在抑郁症以成为全球第二大高发病,且易复发,现在全球平均100人中就有3人环游抑郁症。抑郁症不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西药抗抑郁要治疗抑郁症多因不良反应较大,而使患者用药依从性差,难以完成全部疗程。中医治疗抑郁症历史悠久,方法颇多,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63、中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与其相类似的描述散见于“郁证”、“脏躁证”、“癫证”等篇章中。对精神负担过重所致的抑郁症,一般采取舒肝理气法治之,然用舒肝理气无效时,担当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津液运行正常,若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炼津为痰,上扰清窍,则会出现精神活动的异常,因此患者还会有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舌下静脉淡紫,此时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交阻,蒙蔽清窍,治宜祛痰开窍,活血化瘀。

64、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菖蒲、郁金祛湿开窍,丹参活血化瘀,大黄清热通下。

65、最后,在临床上还会遇到一些水中的病人,颜面下肢水肿,胸脘痞闷,纳差,乏力,梦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舌下静脉淡紫,辨证属湿热内盛,壅滞三焦。治疗可以清热利湿,通利二便。选用温胆汤 + 三仁汤。

66、其中,仙鹤草补气和血,增加推动力,全瓜蒌清热祛痰,清利水之上焦,

67、车前子、莱菔子、草决明使湿热从二便而走,清利水之下焦,金铃子散调畅气机,清利水之下焦。

.I导读:温胆汤也是小编喜用的一首名方,临床见舌苔黄厚腻,证属痰热内阻的多种疾病以之加减,效果不错。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学习作者的加减用药之法。

温胆汤加减应用的体会

温胆汤为唐·孙思邈所创,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言其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及至后世,其应用范围渐见扩大:

从病性来说、不仅是治虚烦胆寒,而多用于痰热阻郁从病位来说,已不限于心胆,凡痰热阻于肝、肺、脾、胃、大肠等部位者皆用之从病种来说,也不限于失眠,凡呕吐、泄泻、胃脘痛、胁痛、癫狂、眩晕、梅核气等,只要属痰热内阻所致者,均可以之为治。

然而,我体会,临床用于各种疾病时,除呕吐之外,大多需随症加减化裁,效果方可更加突出。举例说明如下:

一、治失眠,可加镇心安神之品

原方所治,是大病之后,脾胃失健,津不得运,停为痰湿,阻于少阳胆经,阳气被郁,心神受扰,所现虚烦失眠之证。此时,用温胆汤去其痰湿、清其郁热,使阳气得升,胆经得温,失眠自愈。其方名之由来,盖缘于此。

我们临床用温胆汤加镇心安神之品治疗因饮食不节、情志抑郁,化生痰热,阻遏心胆,扰乱神明引起的失眠证,多获显效。

张××,男,45岁,82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素喜饮酒而嗜肥甘,近一年来经常失眠,伴轻度心悸、心烦性急,脘腹痞闷,时有恶心,口苦,大便干溏不调,舌边红苔黄腻,脉滑实。曾服多种安神之药,效不显著。脉证合参,证属痰热郁阻心胆。

选方温胆汤加味。药用:竹茹2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6克,生甘草10克,朱砂3克(分冲),合欢皮12克,四付。

复诊,服药二付,失眠已愈,唯感脘痞。原方继服四付。

二、治泄泻,可去枳实,加荷叶升提中气

泄泻有因痰热郁阻胃肠所致者。诚如《金匮钩玄》所谓:“或泻,时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也。”遇此,古人常有用温胆汤治疗者,今习用之。

然全方之沉降不利于因痰热郁阻,脾气升发无力,水谷下趋而作泄,故此方中去枳实,改用黄芩清热,加荷叶以升提中气。

狄××,男,67岁。82年9月6日初诊。泄泻时轻时重历时半年,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服西药及中药参苓白术散等不效。大便日3、4行,所下为稀便或夹少许粘沫,无里急后重感。口干但不思饮,纳食稍减,时感恶心腹胀、肠鸣,舌苔厚微黄,脉滑。证属痰热郁阻胃肠。

治以温胆汤加减:竹茹20克,生姜10克,茯苓16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黄芩6克,荷叶10克,四付。复诊,泄泻已止,上方减黄芩量至3克,继服4至8付,以资巩固。

三、胃脘痛,合用川楝、玄胡疗效更显

《证治汇补》云:“导痰汤,治痰厥心痛”。此所谓痰厥心痛,即是指痰热阻滞引起的胃脘痛。导痰汤与温胆汤之差别仅在于前者有胆星而无竹茹、生姜。

故我在临床上,习用温胆汤代导痰汤,且针对其疼痛的主证,合用性凉而行气理血的川楝子、玄胡,疗效更为显著。

李××,男,30岁,患胃溃疡五年,近经胃镜复查仍系活动期。胃脘胀闷疼痛,饥时减轻,食后加重,不喜按压。时有恶心、嘈杂、腹胀、口苦、不思饮、大便干溏不调。舌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滑。证属痰热郁阻中脘,予温胆汤加味治之:竹茹20克,生姜10克,茯苓16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10克,炒枳壳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四付。

复诊,脘痛胀闷已减大半,继服四付,诸症消失,嘱原方隔日一付,继服十付以巩固疗效。

此案疗效所以显著,与按其胃脘疼痛这一主证,加用川楝、元胡有关。因痰热阻滞并不一定疼痛,惟阻而引起气血郁滞,经脉不利才发生疼痛之症。然单用温胆汤虽有行气之陈皮、枳实(方中改为枳壳),终属以清化痰热为主,行气血止痛之力较逊,故以加入川楝、元胡通行气血止痛之功为优。

四、胁痛,可配茵陈、黄柏等清下焦湿热

《景岳全书》说:“若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这里所说的胁痛,是由痰之偏热而起,即痰热阻郁肝胆证。我曾用温胆汤适当加减,治疗此证,疗效良好。

曹××,女,36岁,主诉于81年底开始感全身疲乏,右胁闷痛,化验肝功仅转氨酶高,其余正常。服中西药4月余,无明显效果,3月底查肝功能,转氨酶仍340u。目前除右胁痛外,还感口苦、腹胀,纳食不香,恶心,不思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边红,苔黄厚腻,脉沉弦。证属湿热阻滞灼炼为痰,痰热郁阻肝胆。

用温胆汤加减:竹茹30克,生姜10克,茯苓16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生甘草10克,炒枳壳10克,生山栀10克,川黄柏10克,茵陈18克,焦六曲12克。嘱连服10剂。

复诊,谓上药服后,胁痛大减,纳食亦增,视其舌苔黄厚已减,脉仍如前。遂于前方中加郁金10克、白芍10克,继服10付。诸症消失。复查肝功结果:转氨酶为127u,再予原方减黄柏、茯苓,续服10付,七月份来告曰:化验正常,已经上班。

此例用温胆汤,针对其腹胀、便干、口苦、舌红等,湿热俱盛之证,加黄柏、栀子、茵陈以清其肝胆湿热,加减得法,故取效较优。

五、疗癫证,合用甘麦大枣汤

癫证,多属气郁痰积而成,正如《临证指南》所说:“癫由积忧积郁……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但是郁久亦有渐见化热而致狂者,此时则可出现痰热郁阻心胆之证。对于癫证,我体会以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为优。

宋××,女,38岁,82年6月8日初诊。家人代述:患者于今年五月,因爱人去世,情志受挫,渐见易躁善悲,神志恍惚,时自哭泣,纳食减少。近来又增躁动,自汗出,大便干。观其面色较红,口唇干燥,舌苔黄腻,切脉显细滑之象。从脉症分析:原本系气郁痰迷之癫证,近则出现化热之象,当从痰热治之。

处方以温胆汤加味:竹茹30克,枳实10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生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四付。

复诊,家人陪来,已能自诉一些症状,言胸脘痞闷,心烦、恐惧、善悲伤欲哭,口苦,时有恶心,舌脉如前。前方继服。继服16付,诸症消失。

此例用温胆汤以治其痰热,另外,针对心气不足出现善悲欲哭之证,合用甘麦大枣汤,甘缓益其心气,故收效较好。

六、治眩晕,宜加如平肝镇逆药

痰热郁阻除可致发上述诸证外,还可引起眩晕病,正如张景岳所说:“丹溪之论眩晕,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景岳全书》)。遇此痰热作眩,也可用温胆汤。但眩晕的特点是痰热上扰清窍,用本方治疗时,最好加入平肝镇逆之药,才能提高疗效。

潘××,女,49岁,82年5月11日来诊,诉眩晕反复发作已数年。昨日因生气又发,自觉头晕昏重,恶心欲吐,性急微烦,口苦,纳食减少,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沉弦。血压160/98毫米汞柱,证属痰热郁阻肝胆,上扰清窍。

治用温胆汤加减:竹茹20克,茯苓16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灸甘草10克,生姜10克,生石决明30克,白蒺黎10克,白菊花12克,四付。

复诊:眩晕已除,诸症亦消失。血压140/90毫米汞柱。嘱继服前方8至12付,以巩固疗效。

此例应用温胆汤清化痰热,并针对痰热随肝胆之气上冲,扰于清窍之特点,加用石决明等平肝镇逆之品为宜,故而疗效显著。

七、梅核气,可加厚朴、苏叶、枇杷叶破胶结

此病虽以痰气郁结为多见,但久而化热亦可形成痰热郁阻之证。此时温胆汤可作为主治之方。但此病的特点是痰热与气胶结不解,故须于方中加入行气开郁之药如厚朴、苏叶、枇杷叶之类,以破其胶结之势。

王××,女,45岁,82年5月14日初诊。数月来感咽中如有物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胁满闷,嗳气、口苦、便干、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曾经钡透未见异常),诊为梅核气。证系痰气郁结,久而化热所致。治以清化痰热、开郁散结。

方用温胆汤加减:姜竹茹30克,法夏10克,茯苓16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灸甘草10克,厚朴10克,苏叶10克,枇杷叶10克,4付。

复诊,咽塞感已消失,仍感轻度胸闷,视其舌苔仍腻。故复予前方四付,以撤余邪。

对梅核气之痰热郁结证,应加入厚朴、苏叶等开郁行气之药,才能开其胶结之势,否则收效不会有如上之显著。

综上所述,可见以温胆汤作为主方,可以治疗多种病中之痰热郁阻证,所以如此,是因温胆汤配伍得当,正如《名医方论》中所说:“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

诸药配合,化痰燥湿而不助热,清凉泄热而不恋湿,行散中兼顾正气,沉降中佐有升浮,为清化痰热之良方。方中之生姜,近代应用时每被忽略,我体会在诸多沉降药中,用生姜有寓升于降之意,因痰热虽多上逆,但郁火不予升散则难得其平,故生姜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温胆汤虽为善治痰热之良方,但具体应用于各病时,不知随症加减化裁,也只是取得一般疗效而已。痰热病证所致诸多,各有其具体特点,临证只有针对各病中的不同情况加减化裁,方可切合病情,提高疗效。

.      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涛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所治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虚寒证。宋代陈言《三因方》将该方加以化裁,加入茯苓、大枣两味药,仍叫作温胆汤,凡心胆虚怯之证皆可服用此方,而并不限于“大病后”,从而使该方的适用范围明显扩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以温胆汤加减用治于包括神志疾患在内的多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疗效,今举验列举如下:

抑郁症、躁郁症
  某女,37岁。患者睡眠差,不爱言语,不愿见人,无故哭泣,呕吐,腹泻,思维迟钝,不想上班工作。某精神病医院给以阿米替林治疗。数月后开始兴奋多语不休,睡眠少,自觉精力充沛,爱管闲事,本不会打乒乓球,见人打球却前去“指导”。爱花钱,喜欢逛商店买东西,忽哭忽笑。原经治医院诊为“躁郁症”(双向型),轻躁狂状态,给服妥明当、碳酸锂等药物治疗,其病症状转变规律为春季抑郁不语,秋季开始兴奋多话。西药使用则随病情而改换。就诊时值抑郁状态,见其沉默不语,哭泣不止,想自杀。脉弦,舌红苔薄黄。此证属肝胆气郁,痰热内扰。治以疏泄肝胆气机、清热化痰之法。予温胆汤加减:广陈皮6g,清半夏10g,青皮6g,茯苓15g,炒枳实10g,醋柴胡8g,黄芩12g,郁金10g,杏仁10g ,贝母10g,炙甘草6g。服六剂。同时逐渐减少西药用量。服中药后症状逐渐减轻。停用西药,情绪平稳,继用上方加桃仁15g,隔日一剂服之,予20剂。情绪平稳,语言适当,一切表现如常人,已上班工作数月。上方配制丸药。少量服之,两月量,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余,未再发。

更年期综合征
  某女,50岁。患者头晕痛,干呕吐涎沫,口干唇裂,时冷时热,阵阵汗出,悲伤欲哭,病已两年。月经已闭止年余。舌苔薄白略腻,右脉缓,左脉濡。此证属脾肾不足,肝胆痰热内扰,本虚标实之候。治标为先兼以固本,以温胆汤加减:淡竹茹8g,滑石10g,炒枳壳10g,茯苓12g,荷叶8g,清半夏10g,青蒿10g,枯黄芩12g,滑石(包)10g,吴茱萸6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续断15g,炒白术6g ,生甘草6g。服上药四剂后诸症悉减,头晕头痛及阵热汗出已除。上方去滑石、青黛,加小麦20g,大枣10枚。四剂,服法同前。诸症皆除,嘱患者每日晨服4g参苓白术丸,晚服一粒六味地黄丸,以固其脾肾。
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
  患者为某小学三年级男学生,其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优秀,到二年级时成绩下降,现平时测验经常不及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与周围同学说话打闹。放学后在路上玩耍,不按时回家。作业杂乱无章,晚上需拖至10时以后才能在家长帮助下做完作业。大便干,小溲正常,夜间不排尿。有时胃脘不舒。脉弦略数,舌红苔白腻。就诊时不能安坐,把帽子摘下在诊室乱抛,不能认真回答问话。证属胆经痰热内扰,为“儿童多动症”。治以清化痰热。予温胆汤加减:清半夏8g,青陈皮各5g,茯苓10g,炙甘草4g,炒枳实8g,竹茹6g,北柴胡6g,黄芩10g,炒栀子6g,石菖蒲10g,生地黄10g,生牡蛎15g,钩藤8g,菊花8g。忌食辛辣、肥甘等食品,饮食亦应清淡。服上药五剂后,老师反映课堂上多动有所减少,舌红苔白腻,喜冷饮。上方再进六剂。隔日一剂。三诊时课堂上能安静听课,放学后及时回家,做完作业才玩耍。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两周内考试四次,两次100分,另两次91分和90.5分,因能遵守纪律,学习成绩提高,得到老师表扬。就诊时能与医生配合,已无明显多动现象,舌苔薄白略腻。再以前法进治。七剂,每周服2~3剂,以善其后。现学习成绩优秀,一切正常。
夜卧惊呼
  某女,65岁。三年前右耳鸣,一年来右耳失聪,出现左耳鸣,声巨大,卧床尤甚,影响睡眠。每入眠即大声呼喊,声音骇人。两年来下肢无力,右侧为甚,行路不稳,右下肢不能独立。颜面阵阵发热,午后居多。目畏强光,视物久则头痛,故不能看电视。大便干,数日一行,形如羊粪。在某医院作CT检查,印象:桥小脑角肿瘤(考虑为胶质瘤),建议其手术治疗。而患者希望服中药治疗。其脉弦细,舌质略暗,苔根部黄腻。左下肢独立可持续4~6秒,右下肢不能独立。行路摇摆,两足间距较大。此证属血虚兼肝脾郁热。予温胆汤加减:玄参15g,浙贝母10g,生牡蛎30g,当归15g,赤芍药15g,白芍药15g,黄芩12g,醋柴胡8g 清半夏10g,竹茹8g, 广陈皮6g, 炒枳实10g,青皮6g, 炒栀子10g,生龙骨30g,生大黄3g。服上方四剂,耳鸣减轻,睡眠好转,入眠后两夜未呼喊,视物头痛有减,大便已调,余症同前。用上方加减治疗三个月,全部症状消失(右耳聋未除),练太极剑右腿独立旋转可达180度,仍能保持平衡。再以上方加减配制丸药,巩固疗效。后虽复查肿物依旧,却已不影响患者任何行动,原西医神经科经治医生推测:服中药可能使肿物周围水肿吸收,以致症状改善。此推论是否确当,姑且不论,但患者痛楚全消则是肯定的。因此,临床判定“有效”,似无疑议。
眩晕
  某女,40岁。患者突发眩晕,恶心呕吐。行走时需由人搀扶,否则即仆倒。到某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经过全面体检,花费上万元,结果理化检查完全正常。医院未予治疗,让其出院,瞩病人回家静养。患者家人随即请中医为其诊治。患者身体壮实,现头晕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口苦,多梦。左脉弦细,右脉沉弦,舌暗苔白腻。大便尚调。此为肝胆郁热,上扰清阳之证。予温胆汤加减,疏泄肝胆郁热: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川贝母12g,龙胆草6g,清半夏15g,天麻6g,茯苓12g,炒栀子12g,菊花10g,枳壳10g,竹茹8g,炙甘草6g,生姜3片。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二诊。患者偶有头晕,口苦,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沉弦细,大便不爽。上方加减再进。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清半夏15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6g,炒栀子12g,天麻12g,川贝12g,炒杜仲12g,菊花10g,远志12g,白术10g,葛根12g,僵蚕12g。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三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口微苦,多汗,余同前。上方加入化湿之生苡仁12g,白蔻仁10g。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病愈。
惊恐
  某女,16岁。患者一年来时发昏厥,每7~10天发作一次。发病前或有暂短时间的表情呆滞,或发出一声惊呼,随即仆倒,肢体僵硬,闭目而呼吸气促,经2~5分钟便可复苏。平时胆小易惊,其本来熟悉的叔父进家,曾将她吓得钻入床底躲藏。睡眠不实,多梦话。月经正常,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形体较瘦削,学习成绩优良,爱好体育。脑电图正常。曾服抗癫痫西药无效。证属胆经痰热,神魂不藏。拟清化胆经痰热佐以重镇,用温胆汤加减。 柴胡8g,枯黄芩12g,青陈皮各6g,茯苓12g,炒枳实10g,淡竹茹8g,菖蒲10g,生大黄2g,生龙牡各15g,炙甘草6g,知母10g,草果10g,半夏10g。10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两周后复诊:昏厥未发作,睡眠较前安稳,大便正常。再以“琥珀抱龙丸”20丸,每日早晚各一丸。病愈。
  此外,王洪图教授还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桃仁、红花、川芎或加当归、生地、桑葚子治疗斑秃;加生牡蛎、夏枯草、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呕吐;加乌梅、夏枯草治疗胆囊息肉;加杏仁、生苡仁治疗心悸或冠心病,尤其是所谓“胆心综合征”;重用半夏至18~20g,加桃仁、红花,治疗癫痫,且取得一定效果。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值得说明的是,王洪图教授认为,其适应证应具备两组症状:一是神志方面症状如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失眠等;二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其脉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不论何病,若属温胆汤证均应见有上述两组症状之一,甚至两者兼见,就可应用本方加减,否则不宜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