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叔孺篆書選》

赵叔孺先生读帖像

赵时㭎字献忱,号叔孺,宋宗室后裔,世居浙江鄞县。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二十四日,赵叔孺生于镇江,镇江古称润州,赵叔孺故又名润祥,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署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二弩”是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为蜀汉遗弩,是赵家珍藏的古文物,赵叔孺过世后分别传给他的二位公子。
赵叔孺5岁起就爱好书画,尤其画马最佳,一时被称为神 童。1881年赵叔孺年方8岁,他父亲在春节之际大宴亲朋,席 中有长辈林颖叔听说叔孺小小年纪就能画马,要他当众挥毫表 演。只见叔孺握笔濡毫,很快画出一匹神形俱佳的奔马,令四 座皆惊,纷纷赞叹。
林颖叔对叔孺非常赏识,第二天便请媒人 到赵家说媒,把女儿许配给叔孺。赵叔孺17岁迎娶林家女儿,婚后夫妻恩爱,在学业上互为鼓励。而赵叔孺的艺术造诣,也 得益于林家颇多。他的岳父林颖叔酷爱金石书画,家藏颇为丰 富,翁婿二人志同道合。赵叔孺在岳父家遍观所藏文物,专心 致志钻研传统经典,苦习苦练,不几年便已有所成就。赵叔孺寝馈其中三年,编辑了《二驽精舍藏印》。(也是“画马换妻”的佳话)
此外,赵叔孺父亲赵佑宸为咸丰翰林,曾为同治帝蒙师, 官至太常寺卿,家中富有收藏,赵叔孺从小耳濡目染,也成为他良好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此番渊源奠定了他日后书、画、印俱佳的基础。

由于出身于官宦世家,从28岁之后的10年间,赵叔孺也先后做过几任小官。赵叔孺入仕后,先被委署福州平潭海防同知兴化府粮捕通判,后署泉州府海防华洋同知等。但赵叔孺性情淡泊,这从他对金石书画的爱好中可以看出来,官场之事并不是他所热衷的。
    从38岁之后,赵叔孺就从官场销声匿迹,弃官与兄及家眷由福建回上海,年底夫人林氏卒,享年仅三十八岁。1911年后迁居上海提蓝桥三福里,以舞文弄墨为乐,以篆刻字画为生。其间他广交朋友,如四川张大千、鄞县高振霄等当时名家,都乐于与他相交,并尊他为金石学泰斗。1912年,赵叔孺编辑了《汉印分韵补》六卷。这一时期,是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各地慕名来求墨迹和治印的人络绎不绝,登门求教或拜师的人也接踵而来。

赵叔孺画马,吴湖帆、溥心畬跋

20世纪初期赵叔孺蜚声海上,在赵叔孺的交游圈中以金石书画收藏家和赵门弟子为主。金石古器物等体现出一种不同于江湖气的庙堂之美,即一种正统的观念,体现出醇厚典雅的风格。这恰恰与赵叔孺的艺术观念相契合,并影响着这些金石书画收藏家和他的弟子们,成为整个海上艺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一脉。
    赵叔孺不仅在艺术领域造诣颇深,而且在教育方面亦大有作为,当时海上桃李最盛有三家,一为昌硕门下缶庐弟子,一为李瑞清、曾熙门下曾立同门会,另一家则就是赵叔孺了。赵氏门下弟子凡七十二人,以篆刻名家陈巨来最早,潘君诺为最后。其他如方介堪、支慈庵、戈湘岚、沙孟海、徐邦达、张鲁盦、张雪父、叶园露、厉国香等人都能传其薪火,为艺林翘楚。赵叔孺在培养学生方面有承上启下之功,也得以较好地传承了他的艺术观念。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赵叔孺门生众多,且多有所成。究其原因,赵叔孺借鉴了孔子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即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赵叔孺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学生,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如陈巨来言:“余在二十岁时尝以「璠」字,读音为「藩」,先生训曰,这「璠玙」之「璠」,应读 音为「盘」。余回家后即检字典阅之,发觉「璠」字竟有三音,「璠」「盘」「芬」,均为十三元之韵也。事后深感先生之诲人不倦也,视后之对叶,纯以顾及他之面子,是亦处境之不同,故一分为两耶?”可见赵叔孺教育理念应用之广泛、成效之显著。
    在对学生的教导上,赵叔孺不赞成学生单纯传承老师的心得,而主张学生根据各自的禀赋和素质,确立研究上的侧重点。其众多学生纷纷成才,也验证了赵叔孺的育人方法十分成功。
    《安持人物琐忆》:“其时余尚学其篆法刻印,先生谓余曰: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成名能自立者,因为太像昌老也。自后余即以专仿汉印为事。”
    回顾二十世纪的印坛,同出赵叔孺门下的沙孟海、方介堪、陈巨来、叶潞渊,以各自的成就和艺术风貌独树一帜,而陈巨来在篆刻上的成就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叔孺60岁和70岁寿辰时,其亲友及门人曾发起两次祝寿活动。这两次祝寿活动,是庆生宴,更是众多艺坛名流的大聚会,群贤毕至。1942年和1944年,赵叔孺率领学生,先后在上海举办“赵叔孺同门金石书画展览会”,堪称艺坛盛事。
    “先生性奇懒,抗战前虽甚清贫,犹不肯挥洒,每至节日年关,始奋起书画,以付欠款。其治印亦不自珍视,且少留稿。余于癸亥年曾以一空白小册,求为留拓,十年之间,无一不精而美者,此为其全盛时期也,但不足百方,其少可知。”(《安持人物琐忆》陈巨来)

    “综先生一生,治印确为其自刻者殆不过二千余方而已,然视叔已倍之矣。”(《安持人物琐忆》陈巨来)
    赵叔孺冬御一裘,夏披一葛不常易新,唯喜抽雪茄、看电影和话剧。每日早起后,洋洋挥洒三、二小时,客至即辍笔。有时求书多时,堆积如山,不得已只好闭户兼旬,一举清理书债。赵叔孺平日身体无恙,1945年3月,偶感风寒,寒热久滞,变为肺炎。众医束手无策,抗战时缺少医药,拖延逾旬,于17日去世,终年72岁。

《二弩精舍印谱》

此谱为赵叔孺学生张鲁盦、叶潞渊、陈子受、俞叔渊四人辑赵氏平生篆刻精品及自用印而成,共收赵氏刻印300钮,并由王秀仁精拓而成。罗振玉题耑,褚德彝序,末卷张鲁盦跋。内页绿纹框,书口上署“二弩精舍印谱”,每页一印,印面边款同拓。

赵叔孺是民国时期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其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亦精于鉴藏,所藏彝器、镜砖、造像尤丰。对书法篆、隶、楷、行四体用功尤勤,其篆书和篆刻的面目也最为人们熟知。

《愙斋金文册页》
此册内收徐乃昌旧藏鬲、鼎、匜、尊、觚、敦、觯、卣等彝器铭文拓片十六种,后归诸赵叔孺、戚叔玉,每纸均钤有徐乃昌、赵叔孺、戚叔玉藏印。其中“戏伯鬲”拓本有赵叔孺、邹安题跋考释,此器旧为何梦华所藏,后为徐乃昌积学斋所得。

赵叔孺的篆书取法路数较广,玉箸篆师法“二李”,旁涉明清玉箸篆,大篆攻《石鼓文》,上溯三代吉金文字,擅长以简净的篆引笔法写大篆,同时还师法明清诸如邓石如、赵之谦等人风格化的流派篆书,甚至对唐、宋、元篆书也有一定的兼收并蓄,取其意趣。

    尽管赵叔孺篆书取法非常广泛,然而,其艺术审美旨趣并非庞杂不一,而是有其审美理想,即追求一种典雅秀美、简净高妙的审美意蕴,在这种审美旨趣统摄下,又因取法路数的多样性而有着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纵观赵氏篆书作品,其篆书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圆润秀劲的玉箸篆风格。
    孙洵《民国篆刻艺术》云:“(赵叔孺)尤工篆隶,篆书圆转有法,擅写 玉箸小篆。”赵叔孺玉箸篆强调圆润秀雅的篆引笔法 系统,以工稳蕴藉见长,气息尤为清雅。这种风格的形 成与赵氏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取法方式有很大关系。赵氏玉箸篆取法“二李”,尤以李阳冰为主,这奠定了赵氏玉箸篆的基调,用笔匀净清劲,笔画流畅雅静,可谓得其精髓。赵叔孺的玉箸篆与“二李”相较,又明显有自己的理解,赵氏强调蕴藉的审美趣味,笔画圆润遒美,秀丽温雅,体势修长优雅,使人能于不齐中见齐,参差中见平稳,洋溢着秀丽典雅的书卷气。

    2、简古高妙的大篆风格。
    赵叔孺收藏甚富,并对 钟鼎彝器、三代文字有深入研究,曾刻有“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一印,故传世篆书作品中有大量对钟鼎铭文及《石鼓文》的临摹与创作的大篆作品。赵氏对自己的大篆颇为自负,他在《赵叔孺润格》中明确说明:“篆隶魏碑行草同值,钟鼎石鼓加半。”于此可见一斑。赵叔孺的大篆从取法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追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大篆系统,以《石鼓文》的临创为代表;
    一类是上溯三代吉金文字系统,以钟鼎铭文的临创为代表。

    3、潇洒逸宕的清代流派篆书风格。
    在赵叔孺的篆书中,有一类风格十分突出的是取法明清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篆书,邓、吴援引隶书的笔法入篆,赵之谦则援引北碑的笔法入篆,从而形成了各自强烈的风格,而赵叔孺这类篆书则融合了邓、吴与赵之谦的特点,以邓、吴笔法为基调,融合赵之谦的结体风貌,结合他们的篆书笔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风格化的用笔与态。

除了以上三大种篆书面目以外,篆书的面目还有不少,其他书体的面目更多,可谓千面如来,这也是这次选用安迪沃霍尔的波普风格的缘由。
所有著名的篆刻家均善书法,尤以工篆隶为多,赵叔孺也不例外,这也是本书的特点,精选了市场上能见到靠谱的篆书作品,由张奕辰、赵裕军二位先生最终把关,把握所选作品的质量。

本书前半部分《二弩精舍翰墨》收录对联44幅、扇面16幅、竖幅12幅、四条屏3堂、册页1册,精选了53页局部放大,共作品76件篆书作品,本书后半部分《二弩精舍碎金》收录题画、题名、题跋、题耑、铭刻等篆书共73件。

本书书名特请鲁九喜先生、谷恕卿先生题写,特此鸣谢!

本文参考文章:

1、《赵叔孺的书法与篆刻》

2、《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赵叔孺》

3、《从赵叔孺的交往中看其艺术的正统观》陈可奇
4、《艺林泰斗赵叔孺述评》虞浩旭

5、《赵叔孺先生轶事》陈巨来

6、《赵叔孺篆书和篆刻的相生关系探究》陈元

7、《清雅全从书卷来 | 从已故著名画家赵叔孺先生的作品谈画家的素养》张桐

书籍目录

赵叔孺的篆书张奕辰     一

赵叔孺篆书选     三

载酒浇花七言对联    五

尋山貯酒七言对联    七

月已梅今七言对联    八

录惲壽平《双凤图》  一一

履责则明八言对联     一二

壹山四时八言对联    一三

學道安心七言對聯    一五

药石刀圭八言对联    一七

铭功建业七言对联    一八

读遍坐想七言对联    一九

愿花但饥九言对联    二〇

四体书四条屏    二一

松映竹掩八言对联    二四

節臨瞿令問《峿臺銘》扇面    二五

節臨鄧石如篆書《左傳·昭公七年》竪屏    二六

壽字竪屏    二八

節臨鄧石如《咏龍虎山》扇面    二九

節录崔寔《政論》竪屏    三〇

節录王符《潜夫论·明忠》竪屏    三一

篆书扇面    三三

節录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竪屏    三六

節录《反經·理亂》扇面    三八

旨酒物色八言对联    四一

臨《上虞縣銅水壺》銘文扇面    四二

青山秋水七言對聯    四五

節录王符《潜夫論·明忠》竪屏    四六

論書竪屏    四七

四體書四屏    四八

節录《易·乾卦·文言》横屏    四九

節录孙诒让《古籀拾遺叙》四屏    五〇

節臨《會稽刻石》扇面    五三

篆書四屏(接上页)    五六

節录庾肩吾《團扇銘》扇面    五七

節录《河图绘昌符》竪屏    五八

節录汉鐃《上陵》竪屏    六一

節录《金人铭》扇面    六二

情性天地八言对联    六三

山月涧花七言对联    六五

庭下壁间七言对联    六六

无数满江七言对联    六七

百赋长生七言对联    七〇

道德福禄八言对联    七一

共闲与老七言对联    七三

上壽高風七言对联    七五

挥兹远之九言对联    七六

家庭子孙七言对联    七七

偶逢难得七言对联    七八

節录《解深密經》扇面    八〇

節录茅毅《杨竹西高士小像赞》扇面    八一

偕老寿人八言对联    八二

既富大吉六言对联    八五

且与未许七言对联    八六

春秋兰菊五言对联    八八

雄心野性七言对联    八九

江上水中七言对联    九〇

修木祥雲八言对联    九一

四季三冬八言对联    九二

植行尚友八言对联    九四

玄天新霸七言对联    九五

得見曾游十言对联    九六

臨周頌簋銘文扇面    九七

处高好古八言对联    九八

游山看月七言对联    一〇〇

節录《急就章》竪屏    一〇二

臨白懋、白康二簋銘文扇面    一〇三

節录《金人銘》扇面    一〇四

履责则明八言对联    一〇五

節臨《开母庙石闕銘》扇面    一一四

節录《金人銘》扇面    一一五

三千八十七言对联    一一七

有山无事五言对联    一一八

术著心涵七言对联    一二〇

快日寒泉七言对联    一二一

临秦始皇廿六年诏版扇面    一二二

松雪梅花八言对联    一二四

冰生云出八言对联    一二五

摹傅節子題飛鴻全瓦銘扇面    一二六

《诗经・七月》篆书册页    一二九

节录《峄山碑》竖幅    一四九

二弩精舍碎金    一六三

书籍护封

【书籍护封】

书籍封面

【书籍封面】

典藏版

【典藏版】

典藏版牌记

典藏牌记

书籍细节

【书籍细节】

书籍内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