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与大红袍是一个概念吗?

《1》

最近遇到一个从江苏来的茶友,她平时有喝茶习惯,她告诉我们在江苏生活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多数喝的是绿茶。

如今她因为工作的关系,来我们福建生活,入乡随俗,开始喝起福建的乌龙茶、白茶,但平日里接触最多的还是武夷岩茶。

在茶桌上,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也就围绕着所喝的茶讲起。

正喝的兴起,一声带着几分江浙女子温柔嗓音响起,

“武夷岩茶和大红袍是一个概念吗?”

武夷岩茶=大红袍?

不由的反问她,“那你平时更多接触到的,或者听到的是武夷岩茶,还是大红袍呢?”

她说,“在我们江苏老家,大家对武夷岩茶提及甚少,反而觉得大红袍听起来更有亲切感。”

要是换做很多年前,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告诉他,武夷岩茶就是大红袍,两者所指一致,只是叫法不同。

毕竟在铁观音、金骏眉还在流行风靡的时候,很多人对武夷岩茶还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还有人问,为什么叫岩茶?是因为会咸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莞尔一笑呢。

此“岩”非彼“盐”。

但是大红袍有传说有故事,还是武夷山的旅游景点,名气大,有记忆点,在武夷岩茶还没走红的年代,当地政府把武夷山乌龙茶统一成“大红袍”进行推广,其实也是一件有利民生的事情。

《2》

这几年,随着武夷岩茶爆火,收获了越来越多粉丝,很多茶客从绿茶、铁观音、普洱转来喝岩茶,而岩茶的黏性很强,一旦爱上便不可自拔。

现在,无论是一些公众场合,还是私人聚会的茶桌上,甚至是到户外去泡茶,都少不了岩茶的身影。

岩茶除了日常饮用,它更是成了日常迎来送往的香馍馍,尤其是这两年,它后来居上,价格和价值直逼烟酒,动辄一斤几万十几万的岩茶比比皆是,岩茶天价茶也屡屡被人在茶余饭后谈起。

人红是非多,这些年,武夷岩茶的负面、正面的新闻不断,都刷了好几波热搜。

“岩茶”二字,也在潜移默化间被大众了解、认识,并被顺其自然地说出。

但凡有喝点茶的人都粗略的知道,岩茶的“岩”与武夷山的茶山地貌有关,武夷山风化岩孕育出的丹霞地貌,不可复制,九十九岩,岩岩有茶。

再搭配上“岩韵”、“岩骨花香”等等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岩茶”的形象瞬间高大上起来,乃至在后来,即便一直荣登中国十大名茶之尊的“大红袍”的身份尊贵,也敌不过更具有市场卖点的“岩茶”一说。

前些日子在一家茶叶店喝茶时,就看到店员在给客人推荐大红袍时。客人直接摆手说,“不要大红袍,大红袍太没有档次了,你要给你武夷岩茶,最好是肉桂,这样送礼才有面子。”

曾几何时,大红袍已经沦落到低端、工作茶之流了,直叫人唏嘘不已。

《3》

如今,在武夷山,大家提及“大红袍”,直接联想到的是拼配大红袍。

原本“一统江山”的大红袍,它的统治范围不断的被蚕食、被缩小。

可别小看这拼配的大红袍,茶叶拼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技术好的做茶师傅能让几款略有缺陷的茶按比例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成就一款品质上乘的拼配大红袍。

此外,“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名丛之一,在罗盛财的《武夷岩茶名丛录》里有记载,但是现在留存下来的茶树不多,无法量产和推广。为了和拼配大红袍区分,茶农会把名丛大红袍称作“纯种大红袍”。

前两三年,有茶者对名丛大红袍发起探讨,他们认为“大红袍”要取代半天妖,成为四大名丛之一,或者保留半天妖,再加入“大红袍”,升级成五大名丛。

当然,“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统称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武夷山的茶叶品种太多,宣传力量分散,容易给新茶客制造模糊概念,当地政府和茶商,还是愿意把水仙、肉桂之外的品种统称为大红袍,包括那些新晋的黄观音、瑞香、金牡丹、黄玫瑰等。

每年政府举办的茶叶评比大赛中,依旧有设置“大红袍”组别,同时没有规定一定要拼配大红袍或者名丛大红袍,那些小品种、名丛类茶叶都能参与“大红袍”组的角逐,可见对大红袍的情有独钟。

这些选上的,或是没有选上的小品种、名丛,相当一部分放到市面上流通,也是被贴上“大红袍”标签进行出售的,由此可见“大红袍”品牌的魅力。

《4》

撇开宣传需求和市场熟知程度,如果单从茶叶品种、品类方面分析来看,大红袍和武夷岩茶是一种从属的关系,武夷岩茶包含了拼配大红袍、名丛大红袍、大红袍商品。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产地。

“武夷岩茶”的重点在于“岩”字,前文说过,因为长于风化岩上而称作岩茶,根据岩土含量的多少以及山场环境的优劣,岩茶又被分成正岩茶、半岩茶、外山茶。

按照传统概念和严谨角度来看,外山茶无“岩”,怎能称得上“岩茶”?而且外山茶的范围很广,包括建瓯建阳的乌龙茶都被称作外山茶,那跟“岩”字更是搭不上边了。

有些茶友买到建瓯的乌龙茶,包装上明目张胆写着“武夷岩茶”,而背后的产品信息却用小字注明产地“建瓯”。

这就有点让人觉得“挂羊头卖狗肉”。

那些包括建瓯建阳在内的外山茶之前被统称为闽北乌龙,听起来有些学术的意味,更不利于市场宣传,特别是针对一些刚刚接触武夷岩茶的群体,更是云里雾里,这里村姑陈觉得,不妨可以探讨一下,如果称之为“闽北大红袍”,是否更具有商品价值?更具有市场号召力呢?

如此一来,万能的“大红袍”又有它发挥的余地了。

最后借用伟人的几句古诗: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真诚的希望,在未来,大红袍这种古老的名丛,能重新焕发新的春天,在肉桂、水仙当道的当下,也能在武夷岩茶之林中灿烂的微笑!

*****友情提醒:

小陈茶事所有产品,皆为独家所有。若有人自称与小陈茶事同款产品,皆系仿造,请列位看官小心鉴别,勿轻信上当。

(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叶的知识,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小陈茶事”)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1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第34篇: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写在春茶笔记结尾)

第33篇:李麻花在茶园摔了一跤

第32篇:许久未去的茶厂,它如今是哪番模样?

第31篇:今年的春寿眉,竟然来得这样早

第30篇:有些白茶,看上去是白牡丹,其实是寿眉

第29篇:春光明媚,采摘清明白牡丹啦.....

第28篇:今天采到清明白牡丹了吗?

第27篇:试新白茶,是春茶季的日常

第26篇: 银针增产牡丹减产,茶山怪状有多少

第25篇:预订春茶退订之殇

第24篇:今年的第一场雷雨,它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第23篇:茶山上的蛇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第22篇:那些宣传自己收青做茶的茶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21篇:白牡丹的盛宴来临

第20篇:寻访一个古老的村落

第19篇:如何区分牡丹王、一级牡丹、二级牡丹、三级牡丹

第18篇:阳光灿烂的一天,抛荒白茶迎来了采摘旺季

第17篇:那些不应该属于白茶的利益之争

第16篇:太姥山的雾与露

第15篇:白毫银针的特级和一级,是按采摘时间区分的吗?

第14篇:大家盼望的倒春寒,终于来了

第13篇:春雨惊春清谷天,六个字写尽春白茶的一生

第12篇:春茶季,从四个方面,教你识破抽针的白毫银针!

第11篇:从树形树貌,深度辨析荒野白茶树与抛荒白茶树之异同

第10篇:菜茶为什么不能做银针?

第9篇:寂寞空庭春欲晚,方大师今年不开门

第8篇:阳光灿烂的日子,适合采白毫银针

第7篇:今年茶季特别冷,没带取暖器不敢上茶山

第6篇:福鼎日渐兴起的广告牌文化

第5篇:见见茶山上久违的朋友们

第4篇:春茶季的主角究竟是谁?

第3篇:那些在茶农家里玩游戏到天黑的寻茶掌柜们

第2篇:抛荒白茶的采摘盛宴

第1篇:春茶开采,太姥山送给女神节最好的礼物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想购买《白茶品鉴手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