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阁诗话之也谈格律
绮阁诗话
绮阁诗话之也谈格律
唐朝社会的兴旺,“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繁荣离不开隋朝的铺垫;而唐诗的源头,站立的依然是隋朝人。别不信,先上菜吧。
乐府喜春游歌二首之一*隋*杨广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全诗格律规范,对仗工整,完全不输唐人。 还有一首词,也很不错的。 长相思*隋*杨广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 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还有两首《春江花月夜》: 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其二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分明是两首折腰体五绝。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都是点化前人的句子而成;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纯粹借用前人旧句。能说张若虚那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不是脱胎于杨广的诗么?委屈呀,像陈叔宝、李煜、赵佶一样的杨广,其实都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啊。只因是亡国之君,没有办法“一白遮百丑”,其闪光的一面,都显得灰暗,李世民的诗较之杨广的诗,差的还真不是一点点儿。
格律之灵活运用
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就一袋烟的功夫,而中国的格律诗词却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汉字不但形象美,音韵尤美,汉字书法和诗词格律是可以向联合国申遗的,这是汉语对于世界语言的贡献。
自隋朝兴起科举考试到明朝的八股文,再到白话文的推广直至今日的高考,诗词都未列入考试范围,顶多是对一下对联。因为诗词实在是太深奥了,一下子评不出个子丑寅卯,必须经过岁月的淘洗。但是从唐朝以后,官方却规范了韵谱,供广大诗词爱好者选用。
唐诗虽然有严格的格律形式,但是并不像现在这样严重了。格律到了清朝越来越紧,故而佳作越来越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适合初学者。除五之外,在不犯孤平的情况下,一与三通常可以不论。什么三平头、三仄头之类,那都不是事儿。三平尾与三仄尾是不允许的,那是出律了。 有两种格式在诗词中经常用到,且并未出律,也不犯孤平。一种是仄仄仄平平仄仄,比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等;另一种是仄平平仄仄平平,比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等。灵活运用,让格律更加优雅。 韵也可以挤可以撞的,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举几个例子来看吧。 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乎?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不是鼓励出律,只是想说不要太拘谨。林黛玉教湘绫作诗时就说过:不以词害意。也不能以格律太严而不敢写了。
诗中允许重字,但要分清情况。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不规则的重复则是语病,一些固定的名称又不在此列。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更下襄阳向洛阳”、“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再看王安石的一首《春》吧: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好一首优美的惜花诗,读者的感觉只是舒畅,太完美了。有些重字是用来作强烈的对比,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白帝*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谁敢说杜甫不懂格律?“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少陵自述也。读到此诗,谁能不有泪如倾?!杜甫、刘长卿、韦应物、许浑等可以唐朝律诗高手。老杜是有意同字又出律的呀!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愤慨!!!
拗救和失黏
这里说一说拗救和失黏,先说拗救吧。
拗救是近体诗中格律错误的一种补救方法,通常分本句自救与隔句拗救,其中,隔句拗救用得很少。本句自救通常是在第五字与第六字之间进行,并且主要是用在中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型中,如果第五个平声字用了仄声字(肯定是文意需要才用的),这时候就造成出律了,习惯性地在第六个字用上平声,作为补救,使音律和谐,即第五字和第六字平仄互换,变成中仄仄平仄平仄的句型,这就是本句自救。这种方法,前人常用。比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水清浅;“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之便归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杨柳;“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之好风景;“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之最潇洒;“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之共憔悴;“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之欲何往。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此错位的平仄声依然和谐优美,不会影响全诗的节奏和律动感。 隔句拗救是前一句的第六个字用了仄声字,则在下一句的第五个字用平声字补回来。注意,一定是第五个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三五不论”是不完全正确的。比如: 陆游的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里,上句的“万”字出律了,下句则用“无”字即救本句的“向”字,又救前面一句的“万”字,这是一种比较难操作的拗救过程,一不留神就出律了。
失黏,其实也是格律错乱。黏是什么?第三句的第二字与第二句的第二字、第五句的第二字与第四句的第二字、第七句的第二字与第六句的第二字,这相连的两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也就像齿轮一样,环环紧扣,和谐运行。如何有一处平仄有误,就是失黏了,之后的平仄就全部错误了,这就叫失黏。如果是排律,则依此类推,对仗以后再说(也就是说,后半部分的平仄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当然,这只是相对严格的格律而说的,其实前人也有失黏的作品,后人称之为“折腰体”。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朝王维的那首送别名作了。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中舍字与君字平仄相反,失黏了。虽然如此,但此诗一出,便风靡一时,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当然是经过乐师改编过的著名的《阳关三叠》,把全诗尤其是尾联反复咏唱,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怀久久回荡。 还有一首是两个人合作的: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里,前两句是王安石所作,后两句是苏轼所作,语见话本《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是荆公写下前两句后就到外面去了,而被来访的东坡钻了个空子,续了两句,讽刺了宰相半山一回。当然,最后还是荆公借用皇上之手“惩罚”了东坡。也该东坡生不逢时,前有王安石,后有司马光,都是不省油的灯,因此后人谓东坡“一生与宰相无缘……到处与西湖作伴……”。
“孤雁出群”
另外说一下“孤雁出群”。律诗通常八句四韵,首句可韵可不韵,故而律诗的首句可用邻韵,如一东与二冬等。首句用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注意,孤雁出群只限于律诗,也只限于平水韵(排律同理)。律诗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所以说,孤雁入群不允许,那是出韵了。
个人简介
作者:彭英杰,笔名绮阁书生。湖南衡阳人,高中学历,头条号作者,悟空问答之文化问答达人,《中国乡村杂志》安徽选稿基地诗歌编辑。根植乡里,采集民间风俗,与之伴,发之声,让流畅的文学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投 稿 须 知
10、投稿邮箱:23921197@qq.com或者加主编微信。
▼请关注我们留言吧▼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