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记叶问3大鱼潘金莲,谁买票房最肆无忌惮?
众所周知,《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但是,由于安乐影业《捉妖记》大银幕《叶问3》光线《大鱼海棠》华谊兄弟《我不是潘金莲》....都为了商业利益,选择顶风作案,无视法律制度,所以“买票房”、“幽灵场”屡禁不止。于是,华语电影市场屡屡虚假繁荣,到处都是泡沫,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谁最明目张胆,谁最不要脸?
《英雄之战》买票房,一败涂地
三天4100万首周票房虽然算不上太出彩,但配上《英雄之战》这样的电影,还是让不少人大为惊异。从演员阵容和主创阵容来看,何润东和陆毅虽然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但是这知名度仅仅维持在知道而已,比起电影院的年轻观众这套阵容明显在以大妈们为受众主体的电视界更为管用。而酷似《拳击手》等电影的双雄对决励志题材,也对现今的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随着影片预售450万门票、影片包销2700万的传言流出时,人们对这部电影的票房猜测越来越大。而在之后,负责对电影进行营销推广的兰放站了出来,他坦承在全国范围内,出品方早已经选择了采取预售包销的方式进行营销,总值达到2700万之多。“实际上我们每场大约会预购30到40张电影票,并非真正的包场,而这些电影票,就是为了保证影院的上座率和排片量。”
虽然这种做法看上去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最后的效果并不好。《英雄之战》最初票房仅为4330万,其实际在市场博得的票房最多只有1630万,比其包销量还低1000多万。而且连续大规模的推广,不仅让《英雄之战》的口碑并没有立起来,反而是将影片的问题暴露殆尽,口碑下挫之余,排片量也是一泻千里,被同期多部影片远远甩开。
当时,记者就此连线电影局市场处处长周宝林,周处长对《英雄之战》票房首先予以澄清:片方宣传中的预售450万张并不属实,电影局官方数据显示,该片通过系统出票100万张左右,按照35元的平均票价计算,票房统计约3000万。
同时,周处长表示,《英雄之战》片方的“自购票房”现象并不属于违法,其行为相当于电商前不久举办的三八节包场看电影活动。至于算不算一种新型营销模式,“现在还不好说,电影局也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
至于坊间传言的,影片发行方银润传媒副总裁徐林被电影局请去谈话,周处长也特别强调:“只是因为《英雄之战》的事件目前在业内造成了不良影响,电影局方面需要向发行方了解一下情况。”
《捉妖记》买票房超过《速度7》
2015年8月28号,在《捉妖记》公开放映43天之后,制片方宣布开始公益放映活动,即买自己公司旗下29家影城的电影票,为特定人群免费放映《捉妖记》。
《捉妖记》制片方发布的公告
根据片方最终的公告:《捉妖记》的内地票房(24.2859亿元)以203万的优势超过《速度与激情7》(24.2656亿元),其中,公益场次放映票房总额是4042万。利用公益场次获得票房冠军,很多网友认为《捉妖记》胜之不武,根本是耻辱的记录。
网友质疑
对于网友的质疑,制片方给出的说法是,自己也是花了真金白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影片。 而质疑者则认为,这么做只是为了刷高票房,并没有多少人看。那么,这些免费“公益场次” 到底在哪些地方放映,上映的情况
到底如何,究竟有没有人看呢?
记者调查:凌晨排片一场10分钟还场场“爆满”?
记者分别对参与公益放映的北京、杭州等地的多家影城进行了调查。杭州百老汇开业五年,从没进入过全国票房百强。但在这次《捉妖记》公益放映期间,它六次成为全国票房第一,第一次发生在2015年8月28号,当天《捉妖记》一部电影就贡献了72.48万元票房,其他7部影片一共6.59万元票房。
《捉妖记》在杭州一影城票房曲线图
但根据当天排片的场次、票价,即便按照“场场都满座”的极致情况进行计算,结果却是54.9万元,比公开数据72.48万元相差17.58万元,相当于10场次满座票房。
那么,这17万多的票房收入,到底是哪儿来的?记者几次求证院线经理,对方以“电影已下映”为由,不再接受采访。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提供了一份当天这家影城向主管部门提供的票房明细。按照这份数据,电影《捉妖记》的播放场次是40场,并不是影讯中显示的30场,多放了10场电影,和记者的估算基本吻合。
但是,当天这家影城有8部影片上映,已经把12个厅排得满满当当,那么,多加了10场《捉妖记》在什么时间段?——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安排在所有影厅完成播放任务之后。
凌晨时段影院所在商场已结束营业
更令人奇怪的是:根据影院上报的票房数据,这多安排出的凌晨场次,不仅场场爆满,而且上座率要达到108%。也就是说每100个观众中,就有7、8个是站着看完这部将近两个小时的国产大片。
这仅仅只是杭州百老汇这一家影院的情况,还是29家参与公益放映的影院的普遍情况呢?在北京,记者走访了几家参与公益放映的电影院发现,别说是夜间公益场,就是白天的公益场也几乎没有观众。在青岛,甚至出现了10分钟就放一场电影的闹剧。
青岛出现“10分钟一场电影”的闹剧
一位网友截图显示,图片中显示的是青岛百老汇影城2015年8月28号放映情况:《捉妖记》这部时长118分钟电影,9点10分放映,9点20分就放映结束了,而就是这个1号影厅, 9点30分,又开始放映下一场的《捉妖记》,时长还是10分钟。另外一位网友的截图显示,百丽宫影城2015年8月28号凌晨一点到六点,全部显示“座位已满”。
参与《捉妖记》公益放映的影院一共有29家,在我们搜集到的线索资料当中,有14家的放映情况被网友提出质疑。
业内人士:4000万公益票房?400万就能刷出来!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捉妖记》制片方所说的花4000多万做公益,连这个数字都有水分。
新影联院线前副总经理高军透露:“去刷票房的话,只用出一个5%的电影专项基金,一个3.3%的流转税,然后再交一个2%到3%的数字设备费。这样加起来只需要10%左右的费用。”高军曾表示,因为电影《捉妖记》的出品公司、发行方、这次参与公益放映的29家电影院,背后的投资方都是安乐电影公司。买自己旗下院线的票房,如果只按成本价计算,最少花费400万就能买到4000万的票房
《叶问3》买票房闹剧
2016年,3月5日,周六,《叶问3》上演了一出可能是中国影史空前的发行表演,笔者和所有电影行业同仁一起有幸见证了这一或将载入史册的一天。
3月5日下午近五点,票价111元的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叶问3》的多个场次出票情况如下:
仍是3月5日下午近五点,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明天(3月6日)《叶问3》的多个场次出票情况如下:
常识告诉我们,第一排是最不适宜观看电影的位置,但竟能几乎齐刷刷地均被买走,还是在一家票价超过100元的影城,在明明中间更适宜观赏的座位可选的情况下,如此反常地购买大量并不适宜观赏的座位,“观众”今天想来是在学雷锋纪念日的感召下做好人好事吧。
2016年2月21日,十方控股发布公告,委任著名制作人吴思远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思远同时为UME影院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
有趣的是,3月5日下午近五点,北京UME安贞店、北京UME双井店明天(3月6日)的部分《叶问3》》放映场次,已售出座位的“队形”竟然惊人的相似——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北京UME双井店、华星店,后天(3月7日)的部分《叶问3》场次竟然已经满场了,那可是工作日周一啊!!!
北京耀莱影城西红门店今晚(3月5日)同样临时加开多个场次,学雷锋日的“雷锋们”真是相当敬业——
以上影院只是笔者匆匆见证的部分“奇迹”,全国各地的影院经理都在今天见证了《叶问3》制造的盛景——群众的眼睛,当然是雪亮的,施建祥为首的大银幕倒闭,也是这个致命后果。
《大鱼海棠》买票房
“大鱼海棠、包场”故事,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被包场的不止笔者一人,全国各地的网友带着被感动的泪水表示自己惊喜地享受到了包场待遇(这种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证明不是黑粉,不是水军,因为网友还晒出了票根,晒出了自拍)。
不止是工作日,7月17日,周日晚六点黄金场,同样有网友反映享受了包场待遇。
那么,按这个逻辑,《大鱼海棠》的上座率想必很低吧,让我们看一下公开数据:
7月11日起,《大鱼海棠》场均人数并不低,而上座率更能说明问题,7月11日《大鱼海棠》当日票房3908.3万元,上座率高达18.2%,高于《寒战2》和《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而从7月11日到7月15日,《大鱼海棠》上座率始终保持领先,这就奇怪了,有这么多的“包场”,其中有不少还是黄金时间段,为什么《大鱼海棠》的上座率非但没有被拉低,反而一路攀升,直至反杀新上映的“陆垚”等三部新片?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决定和朋友一起进行一个小调研。笔者和朋友进行了简单分工,决
定选择一家影院进行全天候盯梢,于是笔者选择了这家,中影国际影城(丰台千禧街店),周五该影院排片6场以上,是非常好的样本。笔者决定全天候盯梢。
7月22日凌晨,该影院的预售是这样的:
22日,我们开始了盯场之旅。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拿电影票进行了自拍,见图如下:
看起来上座率不低是不是?但实际上七点那场的售票情况上是这样的:
基本满座,然而实际到场率只有两成不到,下午稍好,到场40人左右,然而出票量为五十四,这也意味着,每场有十五人以上免费为《大鱼海棠》贡献了票房,然而却不到场观影,19点场次的这一数目则更为夸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1:05场次同样出票接近满座。
为了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的小伙伴也走访了其他影院,比如说,紫光影院(蓝岛店)。
到场小伙伴反馈一致,到场人数不足20人,有将近25人未到场观影。在此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人如此慷慨,凭空为《大鱼海棠》贡献票房?难道《大鱼海棠》真的有大批量的脑残粉?记得当年《大圣归来》不少粉丝七刷以上,然而,脑残粉不到场观影,这个行为真的可以理解吗?
调研过后,问题有点复杂了
为了避免主观,笔者和小伙伴们分工对《大鱼海棠》全国的数据进行了一次分析,发现
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比如说,在7月22日,《大鱼海棠》排片已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部分院线依然有七场以上的排片,不知是否是因为当地观影热情高潮,早场已经是满座状态。
或者是售出6成以上座位。这种状况不止是北京,而是在全国都普遍存在,比如说,福州、昆明。
如图所示,福州的影院上座率惊人。而昆明,则表现在惊人的票房贡献量上,猫眼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22日,昆明共贡献票房831.1万,其中7月11日贡献64.3万票房,7月12日贡献58.9万票房,7月13日贡献49.7万票房,7月14日贡献45.1万票房,7月15日贡献41.3万票房,而《寒战2》在这几日的数据分别为46万、42.6万、37.9万、34.4万、27.7万。
这意味着,在一些特殊城市,《大鱼海棠》依靠惊人的上座率在长跑中获得了胜利,尤其是在面对几个新片,依然取得了上座率的优势,最终取得了五亿以上的佳绩,实属不易。
然而,联想到此前的诸多被暴露的“包场”问题,笔者也不禁想问,这些场次中,是不是有同样有购票却无人到场的情况存在,这个比例占多少?是不是因为这种无法到场的观影拉高了上座率,所以才让后续的新片丧失了获得更多排片的机会,最终败下阵来,比如说,连毒sir 都给与高度评价的《惊天大逆转》,最终也只取得了不到八千万的票房,远远低于预期,是不是与此有关。
事实上,笔者也给这些行为找了一些理由,比如说,是活动的增票,奖品,有观众领取后未到场,是在消化此前的预售劵转入票房,然而,从7月11日就开始暴露的大规模空场,这个解释真的说得通吗?
笔者不是专业人士,虽然和小伙伴们努力希望能够通过观察找到一些规律,但最终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比如说,笔者会发现某些场次在开场前20分钟左右瞬间爆满,比如说,22点之后的高上座率,然而,这些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包场,比如说,就是有人愿意观看,这个需要是否主管部门应该介入,公布出票通路,出票时间,予以公示?
《我不是潘金莲》作假手段跟当初《叶问3》如出一辙。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首日就安排“幽灵场”,真是也是醉了!有图有真相!
从猫眼排片截图来看,从凌晨1点排到凌晨5点,而且场场爆满!这究竟是什么鬼?
冷门时段全部售空,热门时段反倒空着,这幽灵场排得还真是走心啊!
热门时段边角位全满,中间全空。这作假也太明显了吧?
资本挟持票房作假,《我不是潘金莲》会成为下一个《叶问3》吗?
在上映首日就票房造假,可见发行方对《我不是潘金莲》也没那么自信,所以用自掏腰包买票房的手段让电影迅速地达到某一个票房成绩,以此刷高影片排位,让很多没有明确观影目标的观众跟风买票。
此外,通过幽灵场的票房造假方式也可以让影院获得补贴,从而增加某部电影的排片量。这些都是片方屡屡顶风作案的原因。
《我不是潘金莲》背后有三家上市公司,耀莱影视(文投控股 600715)、华谊兄弟(华谊兄弟300027)、摩天轮影视(北京文化 000802),所以这个电影的票房直接关系到三家公司的股票涨跌,所以发可想而知,发行方的策略就是刷票房头几天先稳住排片,指望后面靠口碑发酵票房。
今年《叶问3》就已经因为票房造假,被广电总局点名批评惩罚,发行方都因为这部电影而被吊销营业执照,没想到《我不是潘金莲》竟然也走上了票房作假的歪路!
《我不是潘金莲》4天破2亿,但这种靠刷出来的票房能维持多久呢?这对电影市场、对其他同期上映的电影、对观影观众甚至对电影本身都是一种伤害,没有公平有序的竞争,何谈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像《我不是潘金莲》已经有大制作、好资源、高排片,还有冯小刚的撕逼信,如今还要砸钱玩“幽灵场”,这不是要将中小成本的电影往死里面逼吗? 最后,希望《我不是潘金莲》背后那三家上市公司悠着点,希望资本游戏催生的电影作弊,不要毁了冯小刚的这部好电影,更不要带坏市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