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吹腔”、“高拨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吹腔:戏曲腔调。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调的早期声腔昆弋腔受西秦影响,在枞阳(桐城所属的镇),石牌一带形成新的腔调故名“枞阳腔”、“石牌腔”及“安庆梆子”、“芦花梆子”。初是曲牌体的长短句,后逐渐发展为接近板腔的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顿脚板、导板、叠板等板别、徽剧《奇双会》、《巧烟缘》等都唱吹腔,玑今京剧、湘剧、婺剧、赣剧、绍剧等,皆保存有吹腔;但用“芦花调”、“婺源调”、“安庆调”、“安春调”等不同名称。
高拨子:戏曲腔调,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京剧高拨子用大筒胡琴伴奏,定弦do、so,具有二黄反调的情调特征。其板式有导板、碰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垛板等。尤其是垛板,节奏铿锵,旋律跳动结集,后拉长腔,听来别有一番风味。著名的唱段有《徐策跑城》中的“忽听家院一声禀”,《杨门女将》中“风萧萧雾漫漫”,《野猪林》中“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