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已死?

发布时间:2021-04-21

学心理学的都知道,心理治疗有非常多的流派,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容易眼花缭乱,觉得每一种疗法都很好,每一个都想学。

当然,如果你有钱有闲有精力,那么多学几个也无妨。如果不能学那么多,我的建议,精神分析还是要懂一点的。因为精神分析相当于是心理咨询的底层逻辑。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中,作者Gerald Corey把心理咨询的理论的疗法概括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心理动力方面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疗法和阿德勒疗法。

第二类是经验主义或以关系为定向的疗法,包括存在主义疗法,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格式塔疗法。

第三类是行动取向的疗法,包括现实主义疗法、行为主义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以及认知疗法。

第四类是系统疗法,包括女权主义疗法和家庭疗法。

第五类是后现代主义疗法,包括社会建构疗法、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和叙事疗法。

按照埃利斯的情绪ABC疗法,其中A为刺激事件,B是个体对A的信念,C是情绪结果。

埃利斯认为刺激事件A,并不是导致C情绪结果的原因,相反,B个体对A的信念,才是C情绪反应的根源所在。在刺激事件A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干涉B,来影响C。

从当下最流行的心理咨询理论疗法可以看出,不同流派的工作方向虽然不同,但都离不开信念和行为,或者是把两者进行整合。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一书中,作者认为,治疗师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来访者的思维、感受和行为上,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需要对这三个方面都加以处理,缺一不可。这也是未来心理咨询理论的趋势。毕竟,心理咨询面对的个体,不管从哪个角度着手,最终要让来访者达到身心合一,适应社会生活,且自我感觉良好。

说了这么多,好像没精神分析啥事了,毕竟精神分析讨论的是过去,而对于来访者来说,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

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人性,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无意识动机、非理性力量以及生物和本能的驱动所决定,而这些都是在我们出生后六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出来的。

这跟佛教所说的,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异曲同工。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下,七岁看老。也都是在说明一个人的命运在6岁之前就已经决定了,6岁之后,不过是强迫性的重复。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这种决定论的观点以及他的性理论,也是让他的理论饱受诟病的原因。

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都有人唱衰,说精神分析已死?

但精神分析真的死了吗?如果你仔细的追溯每一个心理咨询治疗理论的源头,最终都会发现精神分析的影子,而且很多开山立派的心理学大师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精神分析的功底。

比如,个体心理学的鼻祖阿德勒,曾经与弗洛伊德、荣格共事。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承认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并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位很有深度的心理学家。但他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之父的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精神分析是心理疗法中最为精深的理论。但他受不了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进展缓慢,转而发现当改变来访者对自身和问题的思考方式后,来访者似乎进步很快。

关于对精神分析的误解,曾奇峰医生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有些人认为精神分析依然停留在弗洛伊德建构的理论基础上。但实际上,当代的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创在了很多新的东西。

第二,有些人认为,精神分析缺乏实证研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来,脑科学、神经科学快速发展,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都支持精神分析治疗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师,对于要学什么咨询流派,我其实是非常盲目的。

作为一个原生家庭还算和谐,自我分化的比较好,自主性也很强的独立女性,很多时候,很多时候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狗血,八卦,特别糟糕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非常的惊讶,总是觉得,人性怎么会坏到这种程度。

我的成长经历中,也没有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样的感叹,总之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的人,按部就班的上学,上班,结婚,生子,算是四平八稳。

在我刚开始接触心理咨询流派的时候,比较倾向认知行为疗法。在我看来,认知嘛,有问题就矫正,病毒性信念,可以辩论,可以解释,行为自然会跟着改了。

等我接触的案例多了,听了一些督导课,我才发现自己这种看法是知识的诅咒。我有的经验,知识,我认为来访者也具有同样的幸福家庭,形成了差不多同样健全的人格。但其实很多的来访者,可能根本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改变。

于是我转向精神分析去寻找根源,寻找为什么有的来访者的人格扭曲,认知扭曲那么严重,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在精神分析中我找到了答案。其实精神分析也不是刚接触的,但刚开始的时候,同样是对于精神分析的决定论觉得很可笑。童年经历是很重要,原生家庭是会塑造的人,但成年后的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童年经历怎么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呢。

但从众多的案例中发现,有些人的童年经历直接造就了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发展完整的自我,更别提积极主动性了。

我也算是完成了对该学习什么心理学流派的整合,至于未来到底选什么流派为主,还是个未知数。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未来的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各流派的整合。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心理学家没有开山立派,不像欧美的心理学家,比如荣格与弗洛伊德学术观点不同,索性出走,自己钻研出了人格心理学自成一派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第一个:现代心理学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等我们起步的时候,心理咨询流派在西方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出自己的与心理问题共处的方法,即使有不健康心理的人,也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减缓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缺少心理学的观察对象。

第三,中国人不擅长挑战权威,更擅长整合。

相信对于当下的心理咨询来讲,整合是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一书中,作者也提出心理咨询整合运动,并认为“发展出整合型的理论观点需要你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以及实践。”

我个人认为,整合型的心理咨询理论观点,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的理论提供了我们看待自己的过去经历的视角,包括个人的潜意识,不同文化下形成的集体潜意识,童年时期的教养环境,外部环境等,都是塑造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过去,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的自己。

了解过去,并不是固执得守着过去的伤疤,或者把现在的不如意都甩给糟糕的原生家庭,从而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都是父母的错。

这大概也是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被黑得最厉害的原因。有的人看了几本书,想了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对照一看,哇,我现在没有安全感,是父母小时候不接纳我。我现在之所以叛逆是小时候父母控制太多,以至于发展出叛逆来攻击他们。林林总总,总结起来就是豆瓣那个被封的小组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这是简单粗暴刻板的理解了弗洛依德的决定论。

在《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一书中,作者认为,精神分析正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者把精神分析带入了后弗洛伊德时代,作者希望的是,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作为一组多样的亚思想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把精神分析看成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哲学,一种底层逻辑。有了它,才有了各位心理学大师,各流派对各自理论的发展。

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疗法更像是一种工具,是道与术的关系。

心理咨询关注的是来访者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思维是怎么来的,这就要到精神分析中去找。

经过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加持的精神分析,把精神分析带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精神分析不但没有死,而且越活越年轻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当代精神的地位:精神分析仍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这是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坎德尔博士说的。

文:蔷色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