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让我们学有所乐
你喜欢学习吗?这是一个灵魂拷问!
每个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一般我们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应该会更加喜欢学习,但其实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一个关键问题是,当你听到学习两个字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是安静的午后,一边品茶一边捧着一本书漫无目的地翻看着,还是正在为马上到截止时间,奋笔疾书,焦虑万分的自己呢?
让我们客观一点,其实有的时候学习(不管是看书写字,还是看视频等等形式)还是会让我们感到很多愉悦的,当然有的时候又会觉得比较糟糕。很重要的一点是——人虽然天生不喜欢学习思考,但是人天生有好奇心。
一个有好奇心但又不愿意思考的人,通常是想去尝试新的知识内容,但是不能太难。
对于我们早已了然于胸的内容,我们很容易感到厌倦,就好像很多大学生可能会觉得小学生的测试题非常无聊一样(不过我发现有个别题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是我不曾研究过的)。而对于我们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可能又会有些抗拒,因为无知。
如果有人要给我讲一讲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微观解释,我可能会因为不感兴趣与触及知识盲区而拒绝。我只知道相对论并没有完全否定牛顿的力学原理,只是揭示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合于低速运动的局限性。
那些有一点难度,但可以慢慢理解的知识内容会让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很容易进入到一种既高效又颇为愉悦的“心流”状态。
关于心流的成因和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
1. 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2. 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3. 有即时的回馈。意识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最好的反馈。
4.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排他性,处于心流状态时没有办法考虑其他事。
5.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时间仿佛静止了,很奇妙的体验。
虽然我们的思维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睡眠时大脑也在运转,但实际上我们确实不喜欢思考,平时的思索往往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神游,毫不费力。
爱因斯坦说:
进入科学殿堂的有几种人。第一种人智力超群,来这里为了出人头地。第二种人做科学研究是享受。但是科学的殿堂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他们,而是因为第三种人,后者走进科学是出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大脑不是完全为思考制造的,思考是缓慢的、是费力的,并且是不可靠的。集中注意力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我们又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用目光收集信息,不管是阅读文字还是观察现实世界,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对看见的事物的判断就是真实可靠的吗?实际上眼睛经常欺骗我们,一个典型例子是在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
当代著名小说家Neil Gaiman在一本书中写道:
镜子是奇妙的东西。它们看似反映了真实,将生活的影像呈现给我们,但是只要摆在恰当的角度,它就能撒下令人信服的谎言,让你坚信某些东西凭空消失,以为装满旗子和蜘蛛的箱子竟然是空的......
但只要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好奇心和专注力,我们就能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因为对知识的好奇心会让我们多一些乐趣。
所以,培养好奇心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法,给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专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小的目标,就能不断地提供学习动力。
就好像此刻我在写这篇文章,我的思路并不是非常流畅(都怪这糟糕的阴雨绵绵的天气),但是总是要一句话一句话写出来的,这个完成的过程还是很让人满足的。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它强调不断练习的作用,必须经历长期的坚持,才能有比较大的成就。不持续练习不会提高,而持续下去主要不是靠耐心,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靠持续存在的关注点。
这种认知可能和我们平时想的“进步必须依赖意志力和热情”大相径庭,但他们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