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痛风石?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易发生在哪些部位?
在痛风病人发病过程中,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称为“痛风石”,又称为痛风结节。这些痛风石可造成痛性的、覆盖皮肤的结节。常见于关节软骨、滑囊、耳轮、腱鞘、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组织和肾脏间质等处,引起相应的症状。多见于起病后的某个时期,平均为10年左右。总之,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石的概率就会越大。痛风石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形成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由于尿酸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继发感染比较少见。发生在手足肌腱附近的结石,常常会影响关节活动,严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痛风石最常见于耳轮、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踝关节及膝关节等处,少数病人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和心肌。痛风结节也可在关节附近的滑囊膜、腱鞘与软骨内发现。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鸡蛋。
痛风石出现后是否可经过治疗而消退?
一般地说,痛风石一旦出现,若不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将伴随疾病的迁延发展而逐渐增大。 对于首次发生并且较小的痛风石,积极的治疗使血尿酸长期维持正常后,经过一定的时间痛风石可以完全消除,若痛风石持续三个月以上,则消除的可能性不大。痛风石越大,数量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则消退的可能性越小。 推测原因可能是痛风石形成时间较短的话,结节内沉积的尿酸能与血液中的尿酸自由交换,进行及时且适当的药物治疗后,可促使结节中的尿酸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肾脏排出。长期存在的尤其是较大的痛风石,已失去了这种尿酸再吸收进入血液的可能,所以很难消退。
皮下痛风结节是否会由于长期受尿酸刺激而发生癌变?
皮下痛风结节即使长期存在,也不会发生癌变。结节内的尿酸结晶可引起结节部位的皮肤破溃,但无致癌作用。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痛风结节引起癌变的病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