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
概述: 过敏类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抗过敏药物,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抗组胺类药物,其他如皮质激素、维生素C、钙剂、硫酸钠注射液、一些中草药等也有抗过敏作用。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息斯敏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如非索非那定、左旋西替利嗪等。 抗过敏药物的选择 目前,抗过敏药物可分为抗组胺药物、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免疫抑制剂等。一些中药如甘草、黄连、柴胡等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而维生素C与辅酶Q,也可用于抗过敏的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最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适用于I型过敏反应,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其镇静与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精密仪器操作、高空作业等。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斯咪唑、特非那定等,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三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抗过敏作用更强。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肥大细胞稳定剂,主要有酮替芬、色甘酸钠、色羟丙钠等,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此类药物毒性甚微,较为安全,但起效慢,一般在连续服药1~2周后起效,故需耐心、规律服药,不可随意间断。
3,钙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以缓解过敏症状。一般用于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
4,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其他一些中药则通过稳定肥大细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达到抗过敏的目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与可清除自由基的辅酶Q10则是通过保护细胞,从而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饮食注意: 过敏体质的人 一般胃肠功能较差,肠壁的通透性较高,容易将食物中未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直接吸收进体内。这些异体蛋白成为一种抗原物质,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当过敏物质再次进入人体时就会发生过敏。对于食物过敏的防治首先要弄清引起过敏的食物是什么,如果多次食用某一食物,而每次食后都引起过敏症状,那么,这种食物肯定是致敏原。不过,过敏食物并不需要终生忌食。因为不接触过敏食物了,身体内原有的对抗过敏食物的抗体就会降低,数年以后就可以完全降解,那时再吃曾经引起过敏的食物可能就不再出现过敏现象了。当明确找出过敏原后, 应当即完全停止食用该种食品,例如对牛奶过敏者,应不再食牛奶、奶油蛋糕、冰淇淋等一切奶制品。一些瓜果引起的过敏,如生食桃、番茄等过敏,可以将瓜果煮沸,食用熟食,生食中的过敏原经过煮沸会被破坏,常可以防止过敏的发生。其实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避免食物过敏重在预防,只要了解自己的致敏食物,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避免摄入,就能有效地防止因食物而导致过敏发生;如对某致敏食物有特殊嗜好,那么进行循序渐进,逐量增加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身就会增强对致敏源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