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见到他一脸敬佩,这个老头真不简单,他...
他给了“4个允许”,就让义乌人40年一直忘不了!义乌的几百位大老板用107辆大奔迎他2次,送他1次,“谢天、谢地、谢高华”!
他是谁,为什么义乌人这么看重他呢?
这就要从义乌的历史说起了。
现在的义乌是国际知名的小商品城,但在40年前,义乌还是一个又贫穷又落后的小县城。
山多地少,自然资源非常的匮乏,在乾隆年间义乌的农民就有了鸡毛换糖的行商习俗。
把土产的义乌红糖装在箩筐内,挑到外地走街串巷,从百姓手中换取鸡毛。
后来慢慢的不仅有红糖,还有各种针头线脑等用品来换取鸡毛。
不要小看这个鸡毛,早期鸡毛换糖的先辈们,都是换取几千斤晾干的鸡毛运回义乌。
然后在家里分拣出公鸡尾巴上的鸡毛,那是最漂亮最有价值的,再送到东阳的鸡毛掸子工厂换钱。
剩下的鸡毛则和猪粪等一起埋地下发酵,然后当做肥料在种水稻、甘蔗时撒于田间,因为当时化肥很少,老百姓也买不起,用鸡毛等自己做的肥料效果不亚于化肥。
上世纪70年代,鸡毛换糖人最多的义乌廿三里,已经开始出现了很多地摊,大家都是卖些家用小东西,但在当时也是属于不允许。
事件的改变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提篮女”冯爱倩,一个是新上任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地摊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不仅廿三里有,义乌城区也慢慢出现了,但大家都是打游击,因为被抓住就要罚款一块,几天的生意就白做了。
到了1982年5月,谢高华从衢州调到义乌当县委书记,这个书记经常到百姓间走动,没有什么架子。
几个摆摊的人疲于天天抓,天天逃的地摊游击,决定找领导诉苦,但一时无人敢去。
领头的冯爱倩觉得自己是个妇道人家,没什么好怕的,就找义乌最大的官去说。
冯爱倩到县委门口候着,看到谢高华出门理发,就在理发店门口等着。
等理好发,冯爱倩就上前去叽里呱啦讲了一大堆,虽说不怕但也是很紧张的,义乌话和衢州话沟通起来困难,围观的老百姓多了起来。
谢高华说:你不要着急,到我办公室慢慢说。
到了办公室,冯爱倩开始诉苦了:自己有5个孩子,还有父母都要养,家里经常断粮。自己辛苦摆摊,东躲西藏还要被罚款。
谢高华说:摆摊是不允许的。个体户都要有固定门面。
冯爱倩说:我靠自己的双手,不偷不抢,哪里不对?
两人在办公室交谈了几个小时,最后谢高华说你去摆好了,我让他们不来罚你。
其实谢高华心里清楚得很,摆摊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的干部解决不了,因为有政策压着。
谢高华穿着解放鞋,花了5个月时间,走遍义乌大地。
经过仔细调查研究,谢高华觉得从某种角度上说,摆摊也是符合政策精神的。
于是谢高华决定以自己的乌纱帽担保,说服了县委班子,出了问题我来承担,要尊重群众。
很快义乌出台了“4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2年9月5日,义乌县城内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开放了,周边的百姓都到义乌来采购商品。
1984年,这个市场成交额达到了2321万元,市场内的摊位不够用了。
新建一个市场,两千个摊位,每天来往客商超过万人,一半以上是外地来义乌的。
1984年12月,谢高华调任金华,但他开启的义乌市场已经停不下来了!
1986年,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个亿,市场内的摊位又不够用了,管理部门临时搭建了数百个摊位。
当时在温州也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市场,但在义乌市场兴旺起来后,在温州的个体户有大半都跑到了义乌来经商。
很快第三代市场诞生了,摊位4096个,可同时容纳3万人在市场内交易。
到了1990年,义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人没有忘记谢高华,义乌人也不会忘记谢高华!
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开幕,义乌人把老书记谢高华请到义乌来!
2007年义乌的大老板们,开着107辆大奔,列队欢迎谢高华来义乌!
2017年义乌的大老板们,再次开着上百辆豪车,列队欢迎谢高华来义乌!
义乌的大老板们举着横幅:谢天,谢地,谢高华!
2019年10月,谢高华因病去世,享年88岁。
饮水思源,义乌的这些大老板们自发的驱车前往衢州殡仪馆,为谢高华送行。
每辆车前都贴着“饮水思源”,义乌人民不会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