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医案六条
麻瑞亭老师
10奔豚——余无言医案
赵姓,女。年40余,病后体虚受寒,时有白带,及到产后三日,劳作于菜圃中,疲极坐地,因之感寒腹痛,气由少腹上冲,时聚时散,医以恶露未净治之,不效。发则气上冲心,粗如小臂,硬如木棒,咬牙闭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先试以桂枝汤加桂枝(即桂枝汤原方加重桂枝用量),不效,再以桂枝汤加肉桂,一剂知,二剂已,三剂全平。所加肉桂须选取上品,即顶上肉桂五分,嘱令将肉桂另行炖冲与服。此案一服后大减,而脘腹之积气四散,时时嗳气,或行浊气;继服二剂,其病若失。余以实际经验证明,桂枝加桂汤当加肉桂,盖桂枝气味微薄,表散力大,肉桂则气味俱厚,温里之力为大,此属经验之谈。(《名老中医之路?余无言先生的治学及其学术经验》)《经方直解》
论:汗多心悸,桂枝治悸,是升清阳之脱陷。而加桂枝治奔豚者,也是升清阳之脱陷,升陷而止冲。由桂枝延伸至肉桂,肉桂的作用,也是疏木,升清阳之脱陷。
11奔豚——何任医案
韩某,女,43岁,陕西省府谷县人。1979年12月初诊: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余年,近来发作频繁,日2-3次。发作时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心悸,眩晕,汗出,不能自主,约经半小时至1小时自可缓解。故特从陕西来京诊治。以其脉缓,舌苔薄润,知患者内有水寒之气。故初诊投以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复诊投真武汤,虽俱有小效,但并不显著。三诊时抓住其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心悸这两大主症,认为病属奔豚,乃肾中水寒之气向上冲逆,水气凌心。遂投桂枝加桂汤,并投大量茯苓以伐肾邪。方用:桂枝1.5g,炒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茯苓24g。服此方后奔豚气即不再发作,心悸亦大为好转。共服此方12剂,患者愉快地前来告别,离京返陕北。《经方治验妇科疾疾》
论:气上冲胸者,是为奔豚病,而眩晕汗出,舌苔薄润者,皆是气逆不降之症,用苓桂加二陈者,是去治症,而不是治奔豚病,升清阳之陷。木气不升,郁而上冲,则肺胃不降,津不雾化,所以舌苔薄润,肝木不升则心悸,胆木不降则眩晕,反从舌象与眩晕论治,误以此舌苔薄润,是为痰饮水湿之象,而用苓桂术甘汤泻水,二陈汤破气降浊,此是奔豚,不是水气,所以不愈。
12奔豚——华文卿医案
一妇人,年过四十。自觉一股气流从两腿内侧沿阴股上行,于少腹而胀痛,至心下则悸而不安,甚则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稍时,其气返往下行,症状随之减轻。日二三发,兼见肢体繁重,恶寒发热,白带增多,面色不泽,舌质胖嫩,苔白而润,脉弦。病经余月,多次就医无效。师诊为“奔豚气”,谓:凡上犯之气,必因于上虚所致,以心阳虚而火不旺,肾之阴气待时以上犯,系阴来搏阳。凡阴气所过之处,则发胀痛、憋气、心悸不安。遂用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三剂而愈。《经方治验妇科疾疾》
13奔豚——盛循卿医案
徐某,女,25岁。初诊:1972年5月14日。主诉及病史:产后2个月,因惊恐而起,心悸不宁,先有呕吐,继则腹痛,发时自觉有块从少腹上冲至胸,苦闷甚剧,发后痛止块消。延来2个月,经治未效。诊查:精神微弱,夜寐惊恐,畏寒肢冷,脉象细弦,舌苔白腻。辨证:病属奔豚。治法:治拟桂枝加桂汤,助阳散寒平冲。处方:桂枝9g,白芍4.5g,炙甘草4.5g,柴胡4.5g,生姜2片,郁金9g,红枣3枚。
二诊:前方药连进2剂,冲气已减,饮食略思,神色转佳。仍守原意再进3剂而愈。《经方治验妇科疾疾》
论:病从产后而起,此是产后血虚,而木气下陷,肝陷而胆从,木陷于水,则见肾恐,胆木失根,则生惊恐。桂枝加桂枝,从寒水中以升清阳之陷,木升则冲止。
14奔豚——王付医案
尚某某,女,49岁,记者。主诉:在2年前突然感到脐下肌肉跳动,当时没注意,约过半年,脐下悸动有气上冲于心胸,心胸憋闷不舒,经西医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自主神经紊乱,用药治疗未见任何治疗作用,亦经中医诊治多因无效而更医。
刻诊:脐下悸动有气上冲于心胸,心胸憋闷不舒,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中医辨证:肾寒气逆证。治疗原则:温肾降逆。治疗方剂:桂枝加桂汤 味。
桂枝15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蛤蚧1对,沉香5g。
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2次服。
二诊:药后,脐下悸动未再有气上冲于心胸,又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累计服用20余剂,诸症悉除,病告痊愈。《王付经方医案》
15奔豚病——孙溥泉医案
1971年春,北京轻工业学院干部王某之丈夫(家住七机部)患了一种怪病,每逢寒冷时,便有一股气从小腹往上冲,有时冲到胸部,有时冲到咽喉部,遂之昏迷,每周发作4-5次,严重时一天发作1-2次。去许多医院求治过,均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但一直未能治好。遂来我处求诊。
患者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根据《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便应用桂枝加桂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小腹部用艾卷熏,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服3剂后,矢气多次,发作由每周4-5次,减为1-2次,书方:桂枝6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枣7个,生姜6克,肉桂6克,枳壳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再发3剂,已不再发作。嘱节制房事并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按:关于《伤寒论》117条桂枝加桂汤中之“桂”,历来亦有争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两处提到“加桂”,一处是该条,另一处是386条,讲到理中丸做汤加减法时,提到“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117条“加桂”主脐下悸;386条“加桂”是主脐下筑,皆是在下之病。李东垣认为:“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徐灵胎则认为:“重加肉桂,不特御寒,且制肾水。”丛桂草堂医案、姜佐景医案是加肉桂,崔琢如医案、刘渡舟医案则加桂枝,但都将病治好了。看来,加肉桂或加桂枝,均无不可,关键是辨证施治,下焦寒重者,应加肉桂;寒轻而有表证者,可加桂枝。《经方研习》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