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
#伤寒论#【原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①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②,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释】
①战惕:震颤发抖。
②差迟:病愈的日期延迟。
【译文】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全身伴有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就会延迟病愈的日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评析】
本条讲论阳虚不能做汗的脉症和病理机转。
邪在肌表,是以脉浮,阳气虚弱,是以脉迟。邪气怫郁,是以面热且赤,正邪相争,是以战惕。六七日是正复邪衰的时期,如果正能胜邪,就能汗出病解。但是如果里阳素虚,正气当欲解时期虽能奋起驱邪,而发生战惕,毕竟因里阳不继,终未得汗出,反而发热,则病愈的日期势必推迟,而病程就必定延长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相关推荐
-
二十一、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原文218
二十一.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原文218 [郑论] 按邪原在里,而反汗之,其误已甚,汗出则津液外越,津液外行,自然胃(躁)[燥]而 ...
-
四、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原文55
四.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原文55 [郑论] 按此条乃(伤寒)[寒伤]营之的候,其人能大汗出而邪可立解,则不致衄,衄出,即汗出也,故以麻黄汤治之,是随机而导之之意,俾邪尽出无遗, ...
-
脾梗塞
脾梗塞比较罕见,但不是没有,在<伤寒论>中已经明确记载有此病. <伤寒论>: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 ...
-
卷四155,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攻则亡津液,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攻也.热在于经,阳 气怫郁在表也,攻之则经中之热,未得表散,必发 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 ...
-
四、伤寒转(属)〔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原文188
四.伤寒转(属)[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原文188 [郑论] 按转属阳明,必有阳明证足征,或见肌肉之间大热,而又见口渴饮冷,气粗口热,蒸蒸汗出,如此言之,则曰转属阳明,方可无疑.而此只凭 ...
-
四十、伤寒十(条)〔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主之)。但结胸(而)无大热者 (指邪热传里,表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欲)〔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136
四十.伤寒十(条)[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主之).但结胸(而)无大热者 (指邪热传里,表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欲)[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原文136 [郑 ...
-
卷四20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集注 成无己曰: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 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气大虚, 故吐不止. 程应旄曰: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 中 ...
-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原文334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原文334 [郑论] 按厥后发热而利,发热乃阳回之 ...
-
三、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原文185后段
三.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原文185后段 [郑论] 按发热无汗,寒伤营也,呕不能食,太阳有寒也,汗出濈濈然者,寒邪外出也.此曰转属阳明,果何所见而然乎?余甚不解. ...
-
二十五、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必哕。原文225、
二十五.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必哕.原文225. [郑论] 按外热内寒不利,法主四逆,颇为合宜.又曰胃冷,饮水必哕,胃冷已极,而又以水滋之,阴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4讲:《伤寒论》六经与《黄帝内经﹒热论》篇的关系
内容提要:1.解释了4个名词:"传经"."直中"."合病"与"并病":2.<伤寒论>六经提纲和<黄帝内 ...
-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血热互结的蓄血证,是...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血热互结的蓄血证,是泄热逐瘀代表方. 糖尿病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大便干燥,便秘,为胃肠燥热.灼伤阴津所致. 又多见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沉涩 ...
-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 [原文] ...
-
【伤寒论临床十讲】厥热胜复证
[伤寒论临床十讲]厥热胜复证 厥热胜复严格来说是一个热型,以这种特殊的热型而命名这个证候其表现为四肢厥逆与发热的交替出现. 厥阴病之所以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是有几个原因的,首先,人体经脉相连,如环无端, ...
-
【周智恒:红鹿方-小便短数,热赤涩痛,伴寒热,腰痛,小腹拘急腹痛,烦渴等】
周智恒,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组成:红藤30克,鹿衔草30克,黄柏9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延胡索18克,车前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通淋止痛. 主 ...
-
【中医】宋版伤寒论原文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 宋版伤寒论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 宋版<伤寒论> [说明] ...
-
『伤寒论』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 朝代:汉朝|作者:张仲景|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 ...
-
#伤寒论#【原文】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
#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 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