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肖绍国:撩开文字对应美的面纱(上)
“一贯评课”五: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及评点
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肖绍国/执教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特级教师
周一贯/评点
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清脆生动的开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做——
生:(接)山中访友。
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李汉荣曾经这样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文章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我们先来读读《山中访友》的开头——
(大屏幕出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生:(齐读)“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师:读得好听!联系李汉荣说的这句话,读读他的《山中访友》开头,想象猜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生:是。
师:怎么判断?
生:他说“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生:(点头)是的。
师:孩子们栀子花见过吗?
生:(零散地)没见过。
师:没见过没关系,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何炅知道吗?
生:知道。
师:他有一首歌叫《栀子花开》,他是这样唱的,“栀子花开……”
生:(一生举手接唱)“so beautiful so white”,我只会唱这么一句。(生笑)
师:(师和蔼地笑)老师也就只会唱那么一句,一句就够了。
师:孩子们,我们想象着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课文开头)
诗意流连的结尾
师:晨出,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那么晚归又带回什么呢?我们再来读读《山中访友》的结尾——
(大屏幕出示: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生:(齐读)“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师:晚归有没有伴着鸟鸣?
生1:有,有一群归鸟。
师:作者晚归的时候带回些什么?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2:带回月色。
生3:还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师:想象着归鸟声声,晚风阵阵,月色夹着山峰的剪影,有感觉地读读这个诗意流连的结尾。
(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尾)
师: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
生:首尾呼应。
师:从哪里看得出是首尾呼应?
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
生: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这叫首尾呼应,也叫首尾对应。(师板书:首尾对应)
师: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
(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 点评 —
由“开头”而“结尾”,跳跃的流转自然,引导学生归结出“首尾呼应”(教师因势利导,这也叫“首尾呼应”),从而将文本赏读定位于“对应”,为解读评析全文,暗示以“基调”,为学生的全程阅读领航导向。
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山中有哪些好友
师:好极了!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中间部分。课题叫“山中访友”,浏览一下课文,按照作者的脚步所到之处,他依次在不同的地方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把这些朋友圈出来。
(生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朋友)
师:是呀,作者山中访友留下了一串脚印,沿着作者的脚印,你能否按照顺序把每个脚印里访问到的朋友的名字刻进去呢?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一题。
(大屏幕出示六个脚印,学生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这一串脚印中你分别填写了哪些朋友的名字,(指名一生)第一个脚印中,你填的是——
生1:(接)古桥。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指名一生)随着脚步继续往前走,在第二个脚印中又访问到——
生2:树、鸟儿、露珠。
师:第三个脚印中访问到的朋友就更多了(指名一生)。
生3: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师:一共是6个朋友,全部集中在了第三个脚印之中。
师:第四个脚印呢?
生4:我觉得是落花、落叶和石头。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是的,又有3个朋友被你找到了。
师:最后的脚印中,还有一个朋友,你一定找到了。
生5:是雷雨
师:是的,孩子们都写对了吗?没有写对没有关系,请你修改正确。
— 点评 —
这里让学生自读、自得的幅度较大,很好。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此“化教为学”正是改课的方向。但是教师“没有写对没有关系”一说似乎不妥。因为学生学习之“误”,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建议教师应现场有所了解,并选择其中有价值的,组织大家讨论。在课堂上,教师能牢牢把握这些“不确定性”作现场生成,会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朋友都是大自然中的朋友。
师:是的,作者拜访的朋友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而是大自然中的事物,真有趣!
生2:第一个脚印和最后一个都是1个朋友,第二个和第四个是3个朋友,中间是6个朋友。
师:对,中间的一个脚印朋友最多,然后两遍对应开来,是的。
生3: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主次分明。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你连主次分明都知道,你看,不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对应的,好像文章的中间好像也是对应的。
生:似乎是从中间往两边扩散。
师:我很欣赏你说的从中间往两边扩散的说法,就像水流一样,你真聪明。
师:(小结)原来,不止是首尾对应,就连文章的中间各部分好像也是对应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李汉荣先生的匠心所在?让我们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看看。
— 点评 —
“访友”的排列也呈对应关系,由少到多再到少。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上去理解这其中的对应,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悟到这也是现实世界的自然反映。当作者步入山林时,处于边缘,“朋友”自然会少一些;当渐入腹地时,景物更丰富了,“朋友”也会更多了;及至归来时走出山林,又是边缘地带了,“朋友”也就少了。因此,作者入妙的写作技巧,决不是玩弄技巧的结果,而是来自对真实生活的真切感受。
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热切招呼,享受排比对应之美
师:五个脚印,我们先一起沿着作者的步伐走进其中的一个脚印,凭直觉,你认为哪个脚印里的景色最绚丽呢?
生:(齐)第三个,因为它的朋友最多。
师:是的,显然,第三个脚印由于访问的朋友之多肯定呈现出奇异的景色,来让我们先去看看——
(大屏幕出示: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画面,你把你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的时候迅速捕捉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的,咱们来交流你脑海中掠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生1:我脑海中掠过的是飞流的瀑布,他有天生的金嗓子,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飞流的瀑布,声音真的很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
师:你不单看到了飞流的瀑布,你还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很自然地你就联想到一首唐诗——
生1:(笑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好极了,这是你看到的画面,还有其他孩子看到另外的画面了吗?
生2:我看到了蓝天和白云。
师:你从哪个地方看到的?
生2:是从“悠悠的白云”中看到的
师:“悠悠”这个词就让你浮想联翩了,你看到白云在——
生2(接)在悠闲地飘。
师:好极了,这是你看到的画面。(指向另一生)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3:我还看到了“悠悠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我看到了陡峭的悬崖的样子。
师:你抬头看,你看到了陡峭的悬崖——
生3:(接)很挺拔,很陡峭。
师:(笑)或许还有一丝心里发凉的感觉,这是你看到的一幅画面。
生4:我看到了云雀的画面,我感觉她们在扭啊扭,叽叽喳喳唱个不停。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她们在叽叽喳喳不停呢?
生4:从“在谈些什么呢”。
师:而且是在淘气地谈。因此,你看到了云雀——
生4:(接)在前方飞舞,在唱她们自己的歌。
师:这是第四幅画面,谁还看到了另外的画面?
生5:我看到的是汩汩的溪流,因为作者写得很好,作者说溪流“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我就觉得作者写得很生动,让我觉得作者特别喜欢溪流。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我特别欣赏你对于作者写作时心情的判断,你刚才除了看到汩汩的溪流,其实你还能从哪个词中听到溪流的声音——
生5:(接)汩汩。
师:这是个什么词?
生:(杂乱地)形容词、动词。
师:这叫象声词,或者叫拟声词,汩汩就是形容流水的声音,一起来读——
生:汩汩。
师:还有很多的象声词,比如——
生:(此起彼伏地)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呼噜呼噜……
师:是的,有泉水的声音,还有打呼噜的声音,这就是象声词。
师:这是你所看到的画面,还有人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6:我看到了清凉的山泉,从“你捧出一面明镜”中,我感觉到山泉很清澈。
师:从清凉这个词让你感受到——
生6:(接)身上很凉爽。
师:恰似水沫溅到身上,浑身凉爽,真好。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你看,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而且描绘得如此美丽。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练习纸,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听写下来。如果你这个词一时半会还不会写,你就偷偷看一下大屏幕,老师就权当看不见(学生笑),其实我看得见(笑)。
师:(报词语)清凉山泉、汩汩溪流、飞流瀑布、陡峭悬崖、悠悠白云、淘气云雀。
(学生听写上述词语,而后校对听写正误)
师:把这些词语撒到段落中去,你发现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排比。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是排比段?
生:因为这里有很多的景色,还有很多的“你好”。
师:点一点,一共有几个“你好”?
生:6个。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6个你好,最后还有一个喂,影响不影响这段话成为排比段?
生:不影响。
师:这排比段,老师这样一排,给你什么感觉?
(大屏幕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点评 —
“文”与“诗”的置换融通,充分凸显了文本(散文)的固有诗性,既深化了学生的感情朗读体验,又提升了生命的审美体验。这是肖绍国老师“诗画语文”教育理念的风格投射,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推向了极致。
生:很工整。
师:请你看着这段工整的文字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读这段话)。
师:读得不错,但有一个地方,唱和的“和”应该读“hè”。刚才这个孩子一口气从高读到了低,我感觉很工整。
师:我再在这段话中加两个符号,你觉得这段话又变成了什么?大屏幕在文字旁边出示: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部分学生大呼)五线谱。
师:是的,这组文字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请6个同学每人读一句,读出音乐跳动的节奏。(指名6个学生)
生1: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师:你好,你看你穿过森林的时候,你的黑发当中有小树枝,我当然是想你梳妆干净喽。
生2: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师:是的,你还记得去年的今日,我们坐在金黄的草地上,吟诵着一首首小诗吗?
生3: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师:哦,你这样夸我,我真想为你高歌一曲,你把我当我帕瓦罗蒂了是吗?
图片 / 来自网络
生4: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的额头其实证明我已经老了。
生5: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师:其实我的任务就是为了让天空更加美丽,谢谢你的夸奖。
生6:喂,淘气的云雀……
师:(迅速接)我淘气吗?
生6:(笑)很淘气,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师:(笑)我在说你的坏话。
— 点评 —
这一大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对话”的魅力。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真情交流,把文意相生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教师对应的亲和力,既有切磋的拓深(如生:“是要我重新梳妆干净吗?”师:“你的黑发中有小树枝……”)又有轻松的调侃(如生:“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师:“我在说你的坏话”)。这样的对话显然超越了教学语言的一般功能范畴,而成为师生生命真情的自然交流。
生6: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师:是的,你看你又来了,你就是我眼中的一抹风景。明月装饰了窗子,你装饰了我的梦。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极了,这段文字原来这样有趣,现在请男孩读一句,女孩读一句,一起来从上往下读这段文字。(班得瑞《月光水岸》起,学生分男女对读)
师:现在1、2两组读一句,3、4两组读一句,从下往上来分别来读这段话,注意读出打招呼的感觉。
(音乐伴奏声中,学生分小组读)
师:好听,你们你呼我应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段文字简直就像一首夏日小情歌。孩子们,你觉得排比段带给你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你读上去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读上去句子更加地清晰。
师:更加清晰是因为更有层次感,层次感是因为它一句对应着一句。
生:是的。
师:其实排比段也是一种——
生:(接)对应。
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叫什么对应?
生:排比对应。
图片 / 来自网络
师:好的,就用这个名字,老师就喜欢用你们的命名。(板书:排比对应)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对应,刚才的朗读才显得这样有趣,那么如果你现在就是作者,在山中访友的脚步中,你看到的肯定不止这几个朋友,你还会看到其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地形容他,你又会怎样地和他们打招呼,拿出练习纸,写一写。
(大屏幕出示:你好,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
(学生写话,师巡视)
— 点评 —
教师在多处注重激发学生想象的参与,十分适合赏读本文的要求,这样可以深层地体验散文内蕴的诗情画意。此处将想象拓展与综合运用结合在一起,效果更好。特别是教师还注意到学生运用中发生的问题作现场讨论和交流,更体现了课堂生成的导学价值。
师:好,你看到了哪位好朋友?
生1:你好,美丽的天鹅!你在水中游动,婀娜的舞姿多么引人入胜。
师:(笑着)你看我像美丽的天鹅吗?哦,你不是说我,我还以为你在说我。
生2:你好,美丽的蝴蝶!你又在空中跳着绚烂的舞蹈吗?
师:我正是跳着快乐的舞蹈来迎接老朋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