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 | 苏代止战
原文
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⑤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⑥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⑦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 且:将要。
- 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的弟弟。
- 惠王:指赵惠文王赵何,赵武灵王次子。
- 箝(qián):同“钳”,夹住。
- 禽:同“擒”。
- 弊:此指疲弊,即受到消耗,不充足。
- 熟计:周密地谋划。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游说,对赵惠文王说:“今天我来,路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把硬壳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来,明天你的嘴出不来,就会饿死你!’河蚌和鹬都不肯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穷困疲惫,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个渔夫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周密地谋划出兵的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
文言知识
说“且”:“且”的古字形像一块牌位,后来被借用为虚词。
“且”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将要,将近”。如上文中的“赵且伐燕”。又如,《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指“暂时,姑且”。如《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指“又,而且”,表示并列关系。如“连拜且泣”,“贫且贱”。
- 指“况且”,表示递进关系。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文化常识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上文中的苏代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的哥哥就是提出“合纵”六国抗秦,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苏代还有一个弟弟苏厉,也是游说各诸侯的纵横家。
纵横家是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为诸子百家之一。
《韩非子》中对纵横家有这样的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的技巧,注重揣摩游说对象的心理,进行拉拢或分化。他们事无定主,奔走于各国之间,在其中谋求个人的利益。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公孙衍、甘茂等。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战国中期,秦、齐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秦、齐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合纵就是南北方向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阻止秦或齐的进攻。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目的在于以一个强国为靠山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来实现兼并和扩张自己的土地。
后来,秦国的势力不断壮大,成为东方六国共同的威胁。
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成为秦国破坏六国的合纵,孤立各国,以便各个击破。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启发与借鉴
苏代用一则故事让赵惠文王明白,赵伐燕只会两败俱伤,使得秦从中获利,从而止息了一场战争,凸显出纵横家的风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已成为成语,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做事情要懂得权衡得失,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如果能大气地退让一步,不但不是懦弱,反而是睿智的体现。一时的忍让,有时会使人生之路变得无限广阔。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