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巧”与“拙”!

“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

“巧”是相对“拙”来说的,看待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相当精熟的技法,精熟的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就是“工夫”。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视技法为目的,因为技法不只是艺术本身。佛语说“登岸弃舟”,要到达彼岸,无船恐怕是不行的,而视技法为目的者是不想登岸的。这就如王镛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边款上刻的一样:“巧,艺之大忌也。印亦然。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一句话,“巧”就是卖弄技法。

第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巧”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书作者一是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做什么,依靠一定技能或技能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去“追潮流”、“赶时尚”。东倒西歪或涂涂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实为巧,不是发自心底的真性情,是他性情,很快就会被“潮流”所淹没;二是有一定的思想,也有相应的技能,但修养不够,放不下,登上了岸还背负着船,就是“悟心不开”,“无端造作”,为了效果而做形式和装饰设计。这是沽名钓誉者急功近利的一种心态,是“小家气”。

“拙”就不同。它更加指向了书家的一种境界,一种审美的高境界,是人的真情流露,是本质的内在美的体现。“拙”作为审美范畴,很早就被提出来了。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而唐代窦蒙也早对“拙”做过阐释:“拙:不依致巧曰拙。”(《述书赋》)提到“拙”,通常学书人会想到“稚拙”或“古拙”。

“稚拙”是儿童出于天性的本质表现;“古拙”往往是出于实用的一些无意的制作,因材料和时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如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大量金石文字,是真实的自然流露。虽然它们可能存在技法上的某种缺陷。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有自然之趣,少人为痕迹,真率、质朴,这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的最为宝贵的东西。赵之谦曾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刘熙载说:“名家贵精,大家贵真。”“大家”以“真”为贵,追求的是“真率”,白石老人所谓“天趣”者。

在书法创作中,“拙”就是“登岸弃舟”,“不工者,工之极也”、“复归于朴”的境界,白石老人常说要“无画家习气。”因为你写的是书法,不是做字,不是按照某种标准或主义的规定创作什么主题的作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为技法和形式所左右,是修于内而发于外的真情,就是不要有所欲,“欲”是障,它使你不能本真,情不真,意便不切,作品就会“巧”,不能感人。

如傅山所说:“藏于见皆有心者也。有心则貌拙而实巧,巧则多营,多营则虽有所得,而失随之。”这也说明“巧”和“拙”是辩证的,“大巧若拙”,但“拙”不必藏,藏“拙”而实“巧”。

“拙”不是固有的审美,而是随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回归。这才是“拙”的真意。

版权说明:源于网络,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处理

(0)

相关推荐

  • 当代书法可以超越古人吗?

    当代书法是否可以超越古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从书法的审美标准而言,书法虽然没有量化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被公认为最高境界.晋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座高峰,既有时代背景, ...

  • 书法不以美丑论好坏,雅俗才显高下

    黄庭坚有一首诗: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俗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赞五代书家杨凝式书之高雅的诗作.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雅俗最为人们关注.因为它不只是书者技能功力的现实,而 ...

  • 天然丨书法的本质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系统阐述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

  • 书法中的“巧”与“拙”

    书法爱好者之家2020-02-16 12:42:47 "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 ...

  • 书法中的“巧”与“拙”,你真懂?

    "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 巧 "巧 ...

  • 书法中的那些拙与巧

    "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 巧 "巧 ...

  • 篆刻巧与拙在创作中的表现

    拙与巧表现在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上.但作为艺术的构成因素不是那么能机械的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化融汇,如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拙中有巧.巧中有拙.为了阐述得具体而简明,兹就其表现形态,以方圆.直曲.粗细 ...

  • 北魏《汝南王修治古塔铭》,似倚实正,拙中藏巧,北魏奔放一路。

    此铭纪年为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石高31厘米,宽47.5厘米,厚5.5厘米,27行,行17字.字迹虽不大,而结体紧凑,似倚实正,潇洒遒劲,拙中藏巧,是北魏书中奔放的一路. 汝南王即元悦,乃孝文帝元 ...

  • 《肥致碑》左右结构的拙中见巧

    看似憨厚老实的<肥致碑>其实非常"不老实".下边选取的左右结构的部分例字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各种"手段".高低,大小,宽窄,倚侧,粗细--无所不用其极!

  • 「赏贴」苏轼《春中帖》,寓巧于拙,仪态淳古

    苏轼<春中帖>,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4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 ...

  • 正确追求书法的巧与拙

    当代尚书院2018-11-15 11:36:13 现代书坛姹紫嫣红,各种流派争相斗妍.其中流行书风中求巧求拙的构字和布白特点,在书风上似乎有越"泥古"之藩篱,不乏时代气息,以一种赏 ...

  • 苏轼《春中帖》,寓巧于拙,仪态淳古。神韵...

    苏轼<春中帖>,寓巧于拙,仪态淳古.神韵具备,随意潇洒.